APP下载

殷商遗民空桐氏西迁六盘山地区考辨

2021-11-25王晓华

西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殷商六盘山史记

□王晓华

一、空桐氏姓氏来历与历史渊源

空桐氏,又作空同氏。《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1]109空桐氏是殷商始祖契的后裔。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分封同姓诸族,其中一支因为分封到空桐之地,因而以国为姓。商朝时分封的空桐氏之地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境内,今河南省虞城县南五里有桐亭,在宋都商丘东六十余里,春秋初年为宋所并,成为宋的城邑。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载:“冬十月,公游于空泽,(杨伯峻注曰:空泽即《水经》获水注之空桐泽,在今河南商丘地区虞城县南,旧为汴水所经,今湮),辛巳,卒于连中(杜注:‘连中,馆名。’沈钦韩《补注》引《名胜志》云:‘连中馆在空泽后,遗址高二丈。’)。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杜注:甲士千人。)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杜注:奉公尸也。梁国虞县东南有地名空桐。沃宫,宋都内宫名。章炳麟《左传读》卷八云:殷本纪,太史公曰,殷后有空桐氏。此即宋裔,以地为氏者,语本《世本》,正可以证《左》)。”[2]1729另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获水又东南经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左师与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3]398这说明《左传》中的“空桐”就是空桐氏世代居住之地。空桐氏之地有空桐泽,即为《水经注》中获水所注之泽。西周初,周武王封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后宋国于春秋初年吞并同为殷商王族后裔的空桐氏之地,宋国国君宋景公曾病逝于此。

空桐亦可单称为“桐”。据《史记·殷本纪》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1]99后来“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1]99,此“桐”地即为空桐地。《后汉书·郡国志》“梁国”条曰:“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4]3426唐李贤等注曰:“《左传》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4]3426空桐地即虞城之桐地。

桐者,桐树也。梧桐,古代传说是凤凰栖止的树木。商朝以玄鸟为图腾。《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5]1030殷先祖契之母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1]91。契后来辅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其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1]91。凤凰自古被视为鸟中之王,梧桐树往往与凤凰相提共论。《诗经·大雅·卷阿》曰:“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5]83《5庄子·秋水》篇曰:“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6]192可见梧桐树与凤凰关系之密切。桐在商族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与鸟图腾文化息息相关,商王子孙空桐氏以桐为姓,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二、空桐氏是周初居住于六盘山地区的重要殷商旧族

空桐氏所迁居的六盘山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族迁徙流动之地,因空桐氏居于此而命名的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余脉。但空桐氏属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族,其居地显然不仅限于平凉崆峒山一隅之地,而是活动在整个六盘山地域范围内。司马迁曾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史记正义》注曰:“余,太史公自称也。尝,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1]46另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1]6。对于空桐山,《史记集解》注:“应劭曰:‘山名。’韦昭曰:‘在陇右。’”《史记索隐》中关于鸡头山的注解是:“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1]《6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崆峒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案: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1]7古代的崆峒山,不仅指今平凉之崆峒山,而是大陇山(即六盘山)的别名。顾颉刚对此也作过考证:“根据《山海经·西次二经》说泾水出于泾阳县的高山,又据郭璞《山海经注》说泾水出于朝那县的笄头山。泾阳、朝那两县,同属汉安定郡,朝那在北,泾阳在南,而又同在高平县(今固原)南,是则所谓空桐山、鸡头山者,即今六盘山无疑。因为六盘山的基址广大,分属数县。所以郭璞以为在朝那,郦道元以为在泾阳,《括地志》以为在高平。六盘山脉延而至南,是为陇山。”[7]18也就是说,古代的崆峒山,即泛指今六盘山。

崆峒山,一名空桐山,从山名来看,和殷商后裔空桐氏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六盘山一带曾是空桐氏的重要活动场所。空桐氏作为周代部族名称,最早出现于《逸周书》。周初为了加强对殷商旧土的统治,兴建成周洛邑。成王七年洛邑建成,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遂大会诸侯与方国,其中就有空桐氏。《逸周书·王会解》载:“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猊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8]980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引诸家所注:“孔晁云: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戎狄在西北界,戎狄之间,国名也。王应麟云:《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黄帝西至于空桐。’(山,在陇右)《史记》:‘赵襄子娶空同氏。’……陈逢衡云: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县西,一名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此空同国当在其左近。”[8]981

从历代学者对《逸周书》的考证来看,空桐氏就是成王洛邑大会时,前来参加并贡献马匹、白玉、骆驼、良弓诸物的空同氏部族。仔细辨别这段文字,可以从各部族排列的前后顺序,看出距离东都洛邑的远近。空桐氏居于泾水上游的六盘山地区,从距离上讲,无疑比其他十二个戎狄之族要近,所以排在首位。其余戎狄之族的地理位置,按距离洛邑的远近依次排列。东胡在燕之北,离洛邑最远,所以排在最后。由此也可以明确西周初年的空桐氏,是臣服于周的戎狄部族中重要的一个,和西周王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

西周初年迁空桐氏于六盘山地区,说明周人在兴起之初与六盘山一带的戎狄部落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这里甚至已经成为周朝直接管辖之地,所以才会有顺利迁徙空桐氏于此的事情发生。早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周文王西伯昌时期,六盘山一带的戎狄就臣服于周,“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4]2870-2871。其后,“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4]2871。对此,李贤等注曰:“《尚书》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安国注曰:‘皆蛮夷戎狄也。’”[4]2872这说明六盘山一带的戎狄部落参加了灭商的战争,为周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也从侧面证明了周初迁空桐氏于六盘山地区的合理性。如果周初六盘山地区的戎狄与周人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战争,那么周人肯定不会迁空桐氏于此。空桐氏本就是殷商旧族,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且被强制迁徙于西北荒远之地,必定心怀不满,如果再迁到周朝敌对势力范围内,不是周人自己树敌于戎狄之地吗?从这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空桐氏西迁六盘山地区的合理性。

三、空桐氏西迁六盘山地区的时间考证

商代居住在今河南境内的殷商后裔空桐氏,为何又与西北的六盘山联系在一起呢?这肯定是空桐氏的一支移民迁徙到六盘山地区。空桐氏作为殷商后裔,迁到六盘山地区的时间,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试推论之。

会不会是商朝为了加强西北统治而分封宗族邦国空桐氏于此的呢?从目前史料和历史常识判断,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六盘山地区所在的泾、渭流域是周人发祥之地。“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1]11《2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1]112今泾水上游的甘肃庆阳一带,是周祖发祥地。到周文王姬昌时,开始谋划灭商大业。“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1]118其中的密须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须国。”[1]11《8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安定郡有阴盘县。注云:“旧有阴密县,未详所并。杜预曰:‘安定阴密县,古密须国。’史记曰,秦迁白起于阴密。山海经曰:‘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郭璞曰:‘水常暖。’”[4]3519商代在泾水流域崆峒山附近有密须国。周文王为了剪除商在西北的羽翼,先后伐灭了密须、耆、邘等商朝属国,如果六盘山地区有殷商王族支系空桐氏建立的方国,肯定一并伐灭之。按理说,空桐氏国距密须国不远,如商代分封空桐方国于此,周文王焉有不伐灭之理?可是司马迁除了提及阴密等商代方国,并没有提及空桐氏,可见此时空桐氏还没有西迁到六盘山地区。如前所述,商朝时分封的空桐氏之地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境内,位于商王朝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可是从《逸周书·王会解》中空桐氏国进献的畜产等物来看,空桐氏从事的主要是畜牧业,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空桐氏是不可能千里迢迢地到泾水上游的六盘山地区分封建国的。从周人对空桐氏的态度可以看出,空桐氏已经被看作戎狄之国了,空桐氏不可能从文化发达的商朝京畿之地一下就蜕变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戎狄之国,这在常理上也是说不通的。只有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周灭殷商后,使用武力强制将空桐氏迁到西北六盘山地区。

有关空桐氏西迁的时间和历史背景,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灭商后,对商朝旧贵族和遗民采取笼络政策,“封殷后为诸侯,属周”[1]109,将殷裔遗族分封为诸侯,让他们成为周天子的下属。空桐氏当为其中一个分封诸侯。周武王为了加强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派管叔、蔡叔到殷地去监管殷遗民。“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1]126武王灭商后只在位两年就去世了。武王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1]132,平定了殷商王族与周族内部敌对势力联合发起的叛乱。叛乱平息后,为了彻底消灭殷商旧族叛乱的基础,周公开始对殷商旧族大规模地迁徙、分割,把他们迁徙到边远荒凉地区,以及宗周镐京、成周洛邑附近严加看管。“武王伐纣而营洛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1]2881空桐氏应该就是在这种政治局面下被迁到泾水上游的六盘山地区,这里被视为荒服之地。随同空桐氏一起被迁到西北的还有同为殷商后裔的北殷氏。《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1]10《9史记索隐》注曰:“然北殷氏盖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1]110秦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1]181。对此,《史记索隐》注曰:“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史记集解》引皇甫谧云:“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1]182由此可见,西戎之君中,有不少是殷商遗族,其中空桐氏、北殷氏为殷商后裔所建立的方国。

周初将殷商旧族空桐氏迁于西北戎狄之地,并不稀奇。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将不服从统治的、或战败降服的氏族部落远徙西北的先例,这是上古时期新兴政权对待敌对氏族集团的一贯做法。尧舜时就有将不服从其统治及叛乱的共工、驩兜、三苗、鲧所谓“四凶”流放于荒远之地的做法。“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1]36-37其中的浑沌指驩兜,穷奇指共工,梼杌指鲧,饕餮指三苗。“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1]28对于“变”,《史记集解》徐广曰:“变,一作‘燮’。”《史记索隐》:“变谓变其形及衣服,同于夷狄也。”[1]29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时期,将有可能危害到新兴政权统治的敌对势力远迁西北荒远之地,严加管束,是当时通行的统治手段和方法。空桐氏被迁赶到六盘山地区后,亦同因反对舜的统治而被迁赶到三危山的三苗一样,其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都深受游牧民族影响,进而沦为“戎狄之国”了。周王室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消除空桐氏等殷商旧族再次反叛的政治、经济基础,使他们不再成为周王室的威胁。

《尚书》中的《多方》、《多士》、《召诰》、《洛诰》、《康诰》等篇,是周成王和周公旦对迁往宗周、成周等地的殷商遗族“多士”们所发布的文告,从中不难看出空桐氏西迁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1]133其中尤以《多方》篇最能体现出当时迁徙空桐氏等殷商遗民于西北的一些历史真实情况。刘起釪认为《尚书·多方》篇讲的是周公于成王三年平定东部叛乱后回到宗周,“对有计划迁来的参加叛乱的各族人员,以及原已迁来的殷贵族与殷士等所做的一篇诰辞。其内容主要针对这次叛乱而发,叫他们认清天命,老老实实地服从周的统治”[9]609。《尚书·多方》记录的是周安置殷商遗民于宗周的情况,而《尚书·多士》则主要记录成周洛邑建成后,强制迁徙不肯降服的殷商“顽民”于洛邑的情况。除了宗周镐京外,陕西境内“平阳(今宝鸡西)附近,三原皆有迁来之殷民,则是分为七股以上”[10]。这七股以上的殷民,理应包括空桐氏和北殷氏。迁殷商旧族于四方之地后,周族则“进占了殷商早已开发的膏腴之境或要冲之地,而原有东方各族大部分被赶到开化较落后较荒凉的地区,于是就形成了周人灭商后华夏这块大地上大规模大范围的各民族交互大迁移”[10]。由刘起釪的研究,再加上《逸周书》等古籍中关于空桐氏的记载,可以推断出空桐氏西迁六盘山地区的时间大致在武王灭商至成王七年(即《逸周书·王会解》所记大会四方诸侯,空桐氏贡献方物的时间)之内。

四、春秋战国时期居于六盘山地区的空桐氏再次西迁

西北的崆峒山,共有三处之多。《史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1]6对此,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转引《括地志》云:“崆峒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1]7唐肃州福禄县和唐原州平高县在哪里呢?《旧唐书·地理志》载:“福禄,旧县名,属酒泉郡。”[11]164《2新唐书·地理志》载:“平高,望。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峡关。州境又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并木峡、六盘为七关。又南有瓦亭故关。”[12]968唐肃州福禄县在今甘肃省酒泉市,唐原州即今宁夏固原市,则酒泉与固原都有崆峒山。另据《旧唐书·地理志》岷州溢乐县条曰:“崆峒山,县西二十里。”[11]1637唐溢乐县即今甘肃省岷县,“是空桐在西北地名上,除固原、酒泉外,又多了岷县一处”[7]17。

为什么在西北会出现三处崆峒山呢?这正是空桐氏由六盘山地区再次西迁的历史明证。除六盘山外,甘肃酒泉和岷县境内也有崆峒山。顾颉刚说:“这大概是酒泉的空峒,其名已著,没法湮没的缘故,然则是不是由于空桐氏先由虞城迁固原,再由固原迁酒泉呢?”[7]18这说明空桐氏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再次大规模西迁,一支迁到今岷县,一支迁到今酒泉。空桐地名在西北出现固原说、酒泉说、岷县说并不奇怪,这正反映了空桐氏向西迁徙的鲜明烙印。

和空桐氏一样,古之民族、氏族在迁居新地时,往往把故乡之地名带至新地。古今中外的人类迁徙移民史例证甚多。如《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北经浑怀障西。《地理志》曰: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3]398北魏时期将山东历下之民迁至宁夏境内,遂有历城的称呼。又如秦置富平县,东汉时复置于陕西境内,名称一致。《中国历史大辞典》道:“富平,秦置,治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属北地郡。东汉为北地郡治。元初四年(117),任尚、马贤与先零羌战于富平上河,即此。永和六年(141)因羌乱,北地郡内迁,寄居冯翊,旧土废弃,复置富平县于今陕西富平县西,郡县分置。”[13]919可见,人类出于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每当迁徙到新的地方,就喜欢把旧的乡名带到新地。空桐氏也不例外,每当向西迁徙一次,就将空桐之名带到新地,这就是西北地区同时出现三处崆峒山的原因。

另外,从先秦及秦汉诸多典籍中,也可以找到空桐氏再次西迁的证据。《淮南子·汜论》载:“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14]682东汉高诱注曰:“丹穴,南方,当日下之地。太蒙,西方,日所入处也。反踵,国名,其人南行,武迹北向。空同,戴胜极下之地。大夏在西方。北户在南方。奇肱、修股之民在西南方。凡此八者,皆九州之外,八寅之域者也。”[7]18这说明空桐氏后来迁到了“九州之外、八寅之域”的遥远地区,正好可以和酒泉有崆峒山、有空桐氏移民踪迹相印证,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空桐氏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六盘山继续西迁了。

猜你喜欢

殷商六盘山史记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殷商遗址大搜寻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漫画史记
版画印千年 传承有新意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六盘山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