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的《红楼梦》乔利译本研究
2021-11-25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红楼梦》以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把握《红楼梦》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尤为重要[1]。其中,作为第一个带有真正全译性质的译本,乔利译本在《红楼梦》翻译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19世纪,《红楼梦》成了供中文学习者使用的阅读材料。乔利译本以忠实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充分体现了《红楼梦》在词、句、音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传达了原著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3]。但对于乔译本的“忠实性”却评价不一。吴宓曾评价道:“密合原文,无所删汰。”过分“忠实”于原著使得理解十分别扭[4]。奈达曾提出,忠实应当是动态对等的结果,忠实的译文应当使接受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基本相同的体验[5]。
作为语言教材,“忠实”是乔利译本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乔利本人的翻译目的。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乔译本进行分析。
一、词汇意义对等
在文学作品中,名词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红楼梦》作者运用象征、寓言、神话等多种手段使小说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别出心裁。这部现实与虚构交错相融的小说的人名、地名等也暗含双重意义,双关手法出人意料却又引人深思。
在人名、地名的翻译中,乔译本主要采取三种翻译方法,即音译、音译加注及意译,以音译和音译加注方法为主。
首先,在音译的例子中:“Hsi Jen(袭人)”/“Tai-yue(黛玉)”/“Chi’ao Hsing(矫杏)”等运用了威妥玛的声音标记系统来再现原著的声音,在形式上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声音系统,让读者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到人名/地名的读音;但在内容表达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忽略了作者在人名中蕴含的双关含义或典故知识。例如“Hsi Jen(袭人)”出自陆游诗句“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雀声穿树喜新晴”,而音译丧失了其诗歌出处及其相应的审美效果。“Tai-yue(黛玉)”同理,其字“P’in P’in(颦颦)”出自晏几道的《西江月》中“愁黛肇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宝玉给黛玉取字时也曾提到黛玉“似颦非颦笼烟眉”及“西方有石名黛,可画眉”的典故;在此“颦”与“黛”其实有着内在的照应关系。乔利分别将其音译为Tai-yue和P’in P’in,显然失去了名与字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其中蕴含的文学意义也就不能体现。“矫杏”实则同“侥幸”谐音,表示与人物的命运巧合,同下文的“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相对应。然而音译“Chi’ao Hsing”并不能使得这种深层含义和信息表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文的文采及精妙之处。如此,音译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对等,而忽视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的内容和读者的阅读感受,显然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功能对等所要达到的效果。
而音译加注法例如“Chen Shih-yin(truth under the grab of fiction)(甄士隐)”/“Jen Ch’ing lane(Humanity and Purity)(仁清巷)”等则是沿袭了《语言自迩集》中的注解方法。同音译法相比,加注法似乎能更好地保留词汇本身的内容和深层的含义。尽管这种译法在形式上不能形成完全的对应,稍显冗余,但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要求,在形式与内容无法同时对等时,应当更加注重内容的传递。内容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原著的思想得以传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加注法使文显得更加冗余,或多或少给读者造成阅读感受方面的影响。
同音译加注法一样,意译法例如“the temple of Spiritual Perception(智通寺)”也在内容上实现了对等效果,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智通”的对等信息意义,却完全失去了原词的形式特点,变为英文中的介词短语形式。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意译法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完全自然地适应译语的表达,从而实现译语读者同源语读者阅读感受的类似,实现功能对等效果。
对于四字词语,乔利做了最大限度的翻译,并且采用直译的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乔译本“忠实”于原著的异化翻译策略。
这里列举第三回中出现的两个成语翻译例子做简单分析,即“families of official status,in a cla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钟鸣鼎食)”/“holds her peace and suppresses the very breath of her mouth(敛声屏气)”。从这两个例子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利采用意译和增译的方式翻译四字成语,分别用两个短语进行互补和完善。“钟鸣鼎食”原意是指锦衣玉食,十分富足、豪华的排场。在这里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荣贵气派时,对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表示惋惜。“钟鸣鼎食”表意上虽无教育和文化之意,但根据上下文,我们依旧可以意会这一言外之意。在此,乔译本在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增译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敛声屏气”的本意是抑制说话声音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在这里是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的谨言慎行、小心处事的样子。乔译本用了两个短语结构,其中,“hold one 's peace”是英语中的对应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可与“敛声”对应,能够很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的效果和作用;而“suppress the very breath of one 's mouth”则只是对“屏气”从字面上的直接翻译和理解,无法实现形式上的对应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乔利意识到了单纯将“敛声”译出不够“忠实”所有信息,因此在意译“屏气”时,为了译出语境,在“suppresses the very breath”后面还特别增译了“of her mouth”。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个例子的翻译中也可以看出乔利首先保证译出原文中的所有信息,再根据语境适当调整结构,尽可能使译文准确流畅,从而更好地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对等。
二、句法结构对等
分析乔译本前三回译文,发现其绝大多数的句子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其他译法则简单综合列举分析。
原文:雨村拍手笑道:“我心中每每疑惑(其缘由)。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第二回)
乔译:Yue-ts'un clApped his hands and said smiling:...Often have I speculated in my mind (as to the cause),but the remarks I've heard you mention,convince me,without doubt,that is no other reason (than that of reverence to her mother’s name).
这是贾雨村同冷子兴的对话。贾雨村因途中经费不足,故在林如海家里任林黛玉的老师。让他感到困惑的是林黛玉每遇“敏”字,都要读作“密”或者减一二笔画,听了冷子兴对贾府的叙述才明白,原来是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为了避讳母亲的名字才这样做。乔利在这里将原文中注释的地方“(其缘由)”同样用括号作为注解译出“(as to the cause)”,既可作“speculate(疑惑)”及物动词的宾语,又可以遵循原文内容和形式,忠实地传达。译文中第二处注解不同于第一处,并非原文中固有部分。原文中“是为此无疑矣”的“此”为代词,意指上文提到的内容,即黛玉为了避讳母亲的名字才每遇“敏”字都会做出改变。但乔利翻译时并没有直接译为“this”,而是添加了括号作了注解“(than that of reverence to her mother's name)”,这既兼顾了英语中固定句式“no other reason than”的完整性,也将代词“此”的内容具体化,更加明确地告诉读者这一对话的含义。这样的译法,既将原文深层含义译出,又合乎英语的句法习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获得同样的阅读感受,实现了功能对等;也明确表示出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有利于语言学习者的习得。再如:
原文: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第一回)
乔译:...the bonze ventured to reply,"is enough to make you laugh!They amount to this:there existed in the west,on the bank of the Ling (spiritual) river,by the side of the San Sheng (thrice-born) stone,a blade of the Chiang Chu (purple pearl) grass.At about the same time it was that the block of stone was,consequent upon its rejection by the goddess of works,also left to ramble and wonder to its own gratification,and to roam about at pleasure to every and any place.One day it came within the precincts of the Ching Huan (Monitory Vision) Fairy..."
这里原文主要是交代石头的由来及其和绛珠草之间的故事及二者下世造劫历世的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多译了部分内容,单独提及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绛珠草。尽管多译,但这一部分就像是为故事情节做的铺垫。因此,很契合内容。尽管在结构上多译部分似乎与原文不符,但在内容和形式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形式对等应当让步于内容对等;加之,这部分内容的翻译对下文故事情节的理解有很好的铺陈作用,使读者有比较好的阅读感受,从而实现功能对等。
原文: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第二回)
乔译:...at the triennial great tripos,his wishes were gratified to the full.Having successfully carried off his degree of graduate of the third rank,his name was put by selection on the list for provincial Appointments.By the time,he had been raised to the rank of Magistrate in his district
这句话是交代贾雨村在获得甄士隐赠银后,赴京赶考成为县太爷的过程。原文中“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升了县太爷”等是一系列动作,动词连成短句是汉语独特的句子构成。翻译时,为了适应译语的语法结构和形式,乔利分别将这些短句断为几个独立的句子或者转变为英语中的不同成分。作者使用恰当的断句方法对汉语句式进行转化,使行文更加流畅自然,结构连贯;在转换成分方面,例如当“中了进士”和“选入外班”两个谓语动词并存时,译者将前一个动词转化为现在分词做状语的形式,后一个动词成为这个句子中真正的谓语动词,状语前置也为两个动作表明了时间上的先后,从而更好地适应译语的语法结构。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兼顾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更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译法会使得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丧失,影响语言的有效习得。
三、结语
乔译本在翻译人、事名字时,为了忠实地把原文的形式及发音传达给读者,大都拘泥于词汇的表面形式,主要采用异化策略下音译和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只是在形式上完成对等而忽视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的内容和读者的阅读感受,只凭借读音并不能体现原文中谐音的深层含义,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功能对等所要达到的效果。而音译加注显然就更好,尽管这种译法稍显冗余,但在形式与内容无法同时对等时,更加注重内容信息的传递。当然,文章中也包含归化策略下的其他翻译方法,例如意译法。意译法能够在内容上实现对等效果,完全自然地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使用,却完全失去了原词的形式特点,从而不能实现最佳功能对等的效果。在句子的翻译上,直译加注的方法兼顾了英语固定句式的完整性,也将代词指出的内容具体化即能译出原文深层含义,适应英语的句法习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达成功能对等。当然,归化策略指导下的转化成分和重新断句等方法都是为了适应英语语法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同样的阅读感受,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但这一译法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文句式结构丧失,对原文的语言文化学习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