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战略下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研究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念战略生态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进一步培养初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其中,人地关系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2]。因此,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也就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所要传递的关键内容和强化的主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数是在教材内容中融入人地协调观,结合时事政治和国家战略的讲解并不多见,使学生理解国家顶层发展理念的时间、机会和过程显得不够充分,也使学生基于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国家战略的能力较为不足。因此,基于国家战略,在高中地理部分融入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的大政方针并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深度,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关心时事变化、国家发展意识,从而达到人地协调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易于传递人地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国家战略与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3]。在这种矛盾转变中,人民不仅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关注文化、思想、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心理满足。

国家在战略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并使其在五大理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协调发展的主线,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初高中地理乃至其他课程传递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国家在重要的流域、区域单元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示范区”等专项规划,地理学科成了传递国家顶层战略和人地和谐发展主线的重要阵地。因此,结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在倡导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传递生态环境和人地和谐的教学设计理念,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品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以新课标为依据制定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增加并细化了有关人地协调的知识和案例,如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地理1)、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地理1)、城镇化的意义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2)、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地理2)等等。因此,中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层面上传递人地和谐价值理念,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4],从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见图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战略的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本研究选取人教版新教材地理1、地理2的部分章节内容作案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融入我国战略方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具体设计如下:

1.解读河流地貌形成与发展,探讨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

人类总是依托于不同地貌形态开展经济、文化活动,人类活动既受到不同地貌的影响,也会给地貌留下深刻的印记。因此,人类在地貌形态上开发、利用和建设时,要做到边开发、边保护、边治理,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地貌形态的关系。故本研究选取地理1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中“河流地貌”为案例,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播放河流地貌实验视频,动态地展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不同地貌,引导学生归纳河流地貌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V”形谷—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总结不同流域地貌的成因和特点。其次,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地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思想[5],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河流流域地貌开发与利用相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价值观。

2.明晰土壤功能与养护,研讨黄淮海平原治理与保护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的基本场所,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繁衍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自然条件之一;因此,土壤条件与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淮河生态经济带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其气候、地形等原因造成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成为发展中的障碍;因此,调节人类活动,综合治理保护,对于淮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故本研究选取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中“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为教学案例,进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首先,多媒体展示植被、农业等图片,使学生对土壤的功能有初步的认知;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展开同桌讨论,分析土壤在人地关系中的多重作用,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的认知。其次,教师结合国家战略的相关内容,出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现状,启发学生为解决土壤盐碱化建言献策,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国家方针战略,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关于利用土壤、养护土壤的建议和方法。

3.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走绿色城镇化之路

我国传统城镇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主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城市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6],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本研究选取地理2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中“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从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维度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展示两组有关城镇发展的照片进行对比:一组为住宅环境舒适、道路宽广平坦、市区商业繁荣的照片,另一组为垃圾堆积成山、工厂排放废气、车辆拥挤堵塞的照片,引导学生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城镇化进程;一方面使学生重视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总结伴随城镇化进程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引入五位一体发展理念,重点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方向、路径等,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人地协调理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小组讨论城镇发展走绿色生态之路的策略。

4.以五大理念为引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既需要从环境中汲取物质与能量,又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后者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本身,陆续出现了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提倡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7],同时强调要增强领域创新、推动城乡协调、促进绿色发展、扩大开放空间、实现成果共享,时刻牢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研究选取地理2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学案例,融入五大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播放某地持续发展宣传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讨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其次,教师引入五大理念,分别讲述五大理念的内涵及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人类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应如何约束自身行为,达到传递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的价值理念。

三、结语

人地和谐发展既是地理教学主题,又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教学主题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新时代地理学教学理念下,培养人地协调理念,建设美丽新中国,对培养地理学人的世界视野、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大多数教师的课程思政太泛,专业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主线的契合不够,因此结合时政和国家战略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融合,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地理综合观和大视野、大格局,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适当的国家战略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地理学核心素养为传递理念,设计国家战略、大政方针的相关主题,成为新时代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能为课程思政优质课建设提供地理学支撑。

猜你喜欢

理念战略生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