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考
2021-11-25刘涛
刘 涛
“三图贼”来自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汀州府上杭县溪南里三图(今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峰市镇一带)的百姓,因食盐而起,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活动于闽粤赣边一带。当时震惊朝野,明朝屡平不定,俞大猷为此建议设置“三图县”以加强统治,陆稳据此上疏明世宗。最终经戚继光招抚,编入福建都指挥使司上杭守御千户所副千户赖荣贵部,参与松江府抗倭有功。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始载康熙《宁化县志》,披露“三图贼”为戚继光招抚,并编入上杭守御千户所赖姓百户所部,为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由于该志未查阅上杭旧志,阙载赖荣贵其名、误载其官职,将赖荣贵与赖荣华相混淆;根据谐音,将“三图”误作“三涂”,以讹传讹;书写不规范,未完整引用唐顺之《武编》原文,将“上杭赖家兵”擅自改成“福建赖家兵”。
目前学术界虽对康熙《宁化县志》已有研究,如张凤英《明遗民李世熊与康熙〈宁化县志〉的编撰》一文述及康熙《宁化县志》的历史地位,却未对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史事进行研究。〔1〕基于戚继光此举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搜集《明实录》、地方志、文集、年谱等史料,通过考证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经过,考察戚继光将“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的原因,从而为戚继光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一、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经过
康熙《宁化县志》载:
(嘉靖)四十年辛酉,程乡贼首林朝曦、梁统,三涂贼首萧、刘二姓攻县势甚猖,持四十日,造云梯薄城。知县陈添祥以佛郎机破之,贼失利去。(是年正月、二月,贼悉屯安远巡检司前,分群肆掠无忌。五六月间,共计九伙,每伙不下千数百人。七八月,破江西属县十余,江宪副遇害。时惟三涂贼最强,其犯汀郡者即此伙也。戚公继光招抚之,至松江平倭有功。其首赖某,授上杭世袭百户,唐荆川《武编》所称“福建赖家兵”是也。)〔2〕
此“三涂”有误,应作“三图”,之所以出现讹误,应源于谐音所致。“戚公继光”指戚继光。戚继光曾招抚“三图贼”。“程乡”指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程乡县(今广东省梅州市),其“贼”以林朝曦、梁统为首。“攻县”指攻打宁化县城。“知县陈添祥”指汀州府宁化知县陈添祥,“嘉靖三十八年任”,其继任剧坦“嘉靖四十一年任”〔3〕,嘉靖三十八年到四十一年(1559——1562)在任。“安远巡检司”隶属宁化县(今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嘉靖《汀州府志》载:“安远寨巡检司,在县治北招得里。”〔4〕
戚继光招抚“三图贼”原因有二:其一,“三图贼”实力较强,明军屡平不定,戚继光为使地方迅速平定,主张采取招抚策略。“三图贼”其时首领为萧、刘两姓,与俞大猷所云饶、葛两姓无关。俞大猷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撰《俯顺民情添设县治以绝盗源疏(添设县治)》又云:“今三图地方大贼首饶表,次贼首葛礼生既皆就擒,其余徒党合当遵照抚处。”〔5〕饶、葛两姓“贼首”为俞大猷所擒,与戚继光招抚的“三图贼”无关,戚继光招抚的“三图贼首”以萧、刘两姓为首。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正月、二月间,“三图贼”与“程乡贼”一道屯驻宁化县安远巡检司前,分批活动。到当年五六月间,共有九个团伙作乱,每个团伙多达数百上千人。同年七八月间,“三图贼”参与攻打江西十余个属县,时有“江宪副”,即江姓按察司副使遇害。其时,在闽粤赣边“盗贼”中,“三图贼”实力最强,曾攻打“汀郡”,即汀州府城。
其二,戚继光深知“三图贼”事出有因,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俞大猷《添设上杭三图县治》指出:“惟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溪南三图之贼,则百余年来无一年秋冬之间不啸聚,一二千人出外行劫。略经扑杀而不能驯服向化,故闽广山寇共推此贼为宗祖,其余皆效尤之流裔也。”〔6〕“三图”隶属上杭县溪南里,是明朝里社图甲制度的产物。“三图贼”来自三图百姓,每到秋冬之际成群结队一两千人外出活动,截止到嘉靖末已有百余年之久。其作乱原因,俞大猷未做说明,陆稳根据俞大猷所云撰写的《俯顺民情添设县治以绝盗源疏(添设县治)》也未指出缘由。〔7〕实际上,三图百姓做“贼”应与食盐有关。汀州非产盐区,其时百姓食用潮州所产海盐“潮盐”。从潮州运往汀州“潮盐”,需经上杭三图峰市中转。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潮盐”上杭埠四个“子埠”为首即为“峰市”〔8〕。又云:“有上杭县丞驻扎峰市兼管每日所到船只。”〔9〕秋天是海盐生产旺季,秋冬又是小农社会上杭的农闲之际,三图百姓据此劫掠。早在北宋时期,汀州百姓就因汀州非食盐产地,迫于王朝盐铁官卖政策,每到秋冬农闲之时便成群结队在闽粤海盐产地一带活动。最终在南宋绍定三年、四年间(1230——1231)揭竿而起,迫使南宋改革盐政,自绍定五年(1232)起将原来食用的福州产海盐“福盐”改为“潮盐”。〔10〕三图百姓据此参考借鉴,根据韩江——汀江航道重要节点,凭借山深林密地理优势,在闽粤边界活动。由于食盐利润较高,明朝官军对此多次平定亦无法使之绝迹。
戚继光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招抚“三图贼”。康熙《宁化县志》虽在嘉靖四十年辛酉述及“三图贼”,但均围绕“三图贼”在宁化县活动展开,提及“三图贼”攻打宁化县城后,回顾“三图贼”此前盘踞宁化县安远寨巡检司前以及攻打江西。该志所载“三图贼”接受戚继光招抚实则交代由于戚继光招抚“三图贼”,“三图贼”从此未在宁化县活动。《戚少保年谱耆编》述及戚继光平林朝曦:戚继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八月,召援江西,条陈十事”,述及“前贼林朝曦等率众万余人,于是月四日突从广昌卫入抚州境,分众略地”〔11〕。林朝曦来自程乡县,虽与“三图贼”曾合兵一处,却与之不同,其时林朝曦所率万余人不包括“三图贼”。《戚少保年谱耆编》又载戚继光曾平“上杭”“贼徒”:戚继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冬十月,帅师援江西,讨流寇,于上坊大克之”〔12〕。有“时清流渠魁黎天明与弟天纲约会大帽山,令部长刘相、周金公往纠上杭、邵武等处贼徒七千余人,于本月五日自火烧岭入寇弋阳、铅山、贵溪间”〔13〕。“三图贼”虽来自上杭,曾在江西活动,与黎天明故里汀州府清流县(今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因食用“潮盐”相识,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潮盐”分销“清流埠”。〔14〕但俞大猷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撰《添设上杭三图县治》未述及戚继光招抚“三图贼”之事,戚继光其时尚无招抚“三图贼”之举。戚继光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视汀州。《戚少保年谱耆编》载:戚继光在嘉靖四十三年甲子九月,分兵预防兴泉漳汀诸郡。这期间“家严出巡汀州,以示弹压”〔15〕。戚继光此举虽针对“广贼未靖”〔16〕,即广东“贼寇”,但“三图贼”来自闽西、粤东交界,其故里上杭隶属汀州,于此慑于戚继光威势,接受招抚。
二、戚继光根据“三图贼”来自上杭就地编入“上杭赖家兵”
康熙《宁化县志》载:
戚公继光招抚之,至松江平倭有功。其首赖某,授上杭世袭百户,唐荆川《武编》所称“福建赖家兵”是也。〔17〕
“唐荆川”即唐顺之,号荆川。所谓“福建赖家兵”,从“其首赖某,授上杭世袭百户”来看,其首领为赖姓,被授予世袭上杭守御千户所百户。上杭守御千户所隶属福建都指挥使司汀州卫,亦可称之为“福建赖家兵”,但此说过于空泛。
康熙《宁化县志》所谓唐荆川《武编》记载“福建赖家兵”与原文不符,实则不确,应作“上杭赖家兵”。唐荆川《武编》载:
沙家兵、竿子手、广东藤甲军、处州坑兵、漳州海仓(沧)兵、上杭赖家兵、广西狼兵、湖广土兵。〔18〕
“上杭”指上杭县,“赖家兵”指赖姓将领率领的军队,即上杭守御千户所军户。
此赖姓将领其人,康熙《宁化县志》未载其名,康熙《上杭县志》所载上杭守御千户所赖姓百户名单,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时间相近的为赖荣华:
赖荣华,楷子,嘉靖九年袭,调征倭,阵亡,升副千户。
赖宗仁,荣华子,万历六年袭。〔19〕
赖荣华是赖楷之子,在嘉靖九年(1530)世袭上杭守御千户所百户,被调往外地抗倭,阵亡后获升副千户。
康熙《宁化县志》所云“上杭世袭百户”“赖某”是否是赖荣华?这就要从赖荣华阵亡时间加以断定。
《明世宗实录》载:
(嘉靖三十四年二月辛巳)巡按浙江御史胡宗宪勘上:去年十一月等月,倭犯嘉湖诸臣功罪。言:……我军不利,贼亦颇有损失,复敛入柘林老巢。于十二月突出犯新带恩至威令不行,偏裨各自为进止。百户赖荣华统福兵六百人,恃其枭健,鼓行直进。贼溃登舟,荣华乘胜薄之,中鸟铳而死。〔20〕
“百户赖荣华”即上杭守御千户所百户赖荣华。此“福兵”即“上杭赖家兵”,由于上杭守御千户所隶属福建都指挥使司,又在浙江作战,于此可称福建兵。赖荣华在嘉靖三十四年二月的“去年十二月”阵亡,即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十二月。
戚继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招抚“三图贼”,将其编入“上杭赖家兵”,接收的“上杭世袭百户赖某”并非赖荣华,而是另有其人。
康熙《上杭县志》载:
赖荣贵,本县人,嘉靖三十八年袭荣华职。〔21〕
赖荣贵,是赖荣华之弟,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承其兄荫获任上杭守御千户所副千户。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其时承袭武职三年,于此接收“三图贼”。康熙《宁化县志》所云“上杭世袭百户赖某”实则赖荣贵,其官职应是“副千户”,而非“百户”。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冬,戚继光招抚“三图贼”后,将其编入“上杭赖家兵”,接收的正是上杭守御千户所副千户赖荣贵。
康熙《宁化县志》虽是孤证,并非不立。康熙《宁化县志》作者李世熊出生在明末,致力于反清复明,对地方史有深入了解,所载是可信的。
戚继光为何要将“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三图贼”来自上杭县溪南里三图,其接受招抚后,根据从何处来回何处去的原则,回原籍编入“上杭赖家兵”。“三图贼”与赖荣贵是上杭县溪南里三图同乡,康熙《上杭县志》记载赖荣贵之兄赖荣华仅称:“赖荣华,思智孙也。”〔22〕嘉靖《汀州府志》记赖思智则具体到“里”,称其是上杭县溪南里人:“赖思智,上杭溪南里人。”〔23〕实际上,赖荣贵的祖父赖思智是上杭县溪南里三图(今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五坑村)人。虽然“三图贼”与赖荣贵是同乡,赖荣贵一家却与之不同,早在赖荣贵祖父赖思智起就忠君报国,屡立战功,嘉靖《汀州府志》载:
弘治十八年,本县佥充捕盗老人,统民兵追捕,屡战有功。正德四年,佥事茹銮给与冠带,以旌其功。正德七年,武平县地方挂坑等处贼首吴显、曾惟茂聚众劫杀,势甚猖獗。时三司调委思智领兵攻战,先登破巢,前后生擒斩首二百四十九,功渠魁授首,余党逃遁,思智乘胜长驱,直欲尽灭,不意贼兵伏起,遂为支解死于寇难。正德九年,巡按御史胡文静录其战功死义以上,朝廷嘉其勇义,敕赠为武略将军,命有司立祠以祀,荫其子赖楷为本所世袭百户。〔24〕
赖思智自弘治十八年(1505)被授予捕盗老人起,即屡立战功,正德四年(1509)因功获赠冠带。正德七年(1512)负责平定武平贼首,身先士卒,斩获颇多,最终深陷埋伏,遭到肢解而亡。正德九年(1514)胡文静据此上奏明武宗。
赖思智事迹为明武宗所知。《明武宗实录》载:
(正德十二年春正月癸未)赠上杭县民赖思智为武略将军,荫其子楷为世袭试百户。以思智屡有杀贼功,死于战阵。从御史胡文静奏也。〔25〕
正德十二年(1517),明武宗根据御史胡文静所奏赖思智事迹,追赠其为武略将军,让其子赖楷承荫为世袭试用百户武职。
其时上杭县城保存有赖思智在正德九年(1514)获建武略将军祠,可对“三图贼”起到警示作用。康熙《上杭县志》述及武略将军祠由来:
武略将军祠,镇东街之北,祀邑义勇赖思智。明正德九年,巡按胡文静奏请敕赠建祠。〔26〕
赖楷是赖荣贵之父,正德十二年(1517)承袭武职,至嘉靖九年(1530)为明朝分忧十余载。康熙《上杭县志》记载:“赖楷,本县人。正德十二年,以父思智荫。”〔27〕
“三图贼”与率领“上杭赖家兵”的赖荣贵同为上杭县溪南里三图人,“三图贼”接受戚继光招抚后,就地编入上杭守御千户所,隶属赖荣贵管辖。除此属地管理外,还与“上杭赖家兵”对“三图贼”知根知底,便于通过同乡情谊影响、感化“三图贼”有关。
三、戚继光出于发挥“三图贼”所长将其编入“上杭赖家兵”
“三图贼”实力最强,如何人尽其用,成为戚继光考虑的重点。
康熙《永定县志》披露上杭县溪南里三图赖荣昌两次参与“三图贼”作乱:
刘荣,府学生。……继上杭三图作乱,本府同知缪宗尧以荣行端谨,令诲新民,以礼义化其俗。时贼首赖荣昌、刘元亨复反。荣计缉捕,地方以宁。督抚虞守愚疏题,奉旨授广东惠州府捕盗通判。卒于京。〔28〕
“府学生”指汀州府儒学生员。“上杭三图”即上杭县溪南里三图。“本府同知”指汀州府同知。“督抚”指南赣巡抚。“赖荣昌”是上杭县溪南里三图人,与赖荣贵同为“荣”字辈,也是赖家人。刘荣是汀州府儒学生员,“三图贼”接受招安后,刘荣被汀州府同知缪宗尧指派推动“三图贼”移风易俗,即读书识字,订立乡规民约之类。然而,“三图贼”以赖荣昌、刘元亨为首最终未能成为明朝“新民”,再次作乱。此事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1542——1544)。《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一年四月)癸酉,升大理寺少卿虞守愚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地方。”〔29〕“汀”指汀州。《明世宗实录》又云:“(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庚寅,)升提督南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虞守愚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30〕早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之前,赖家成员先后两次加入“三图贼”,参与作乱。赖家成员两次参与“三图贼”,深知“三图贼”底细,便于迅速掌控“三图贼”动向。
戚继光认为上杭溪南里三图作乱百余年,民风剽悍,食盐利润较高,其百姓心性非一朝一夕能够移风易俗。而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亟须骁勇善战的力量投入抗倭。戚继光对“上杭赖家兵”抗倭事迹深有了解,为使“三图贼”人尽其才,主张将其编入“上杭赖家兵”。
首先,戚继光从胡宗宪处得知“上杭赖家兵”英勇抗倭事迹。胡宗宪《筹海图编》载:
(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贼复入嘉善县,百户赖荣华死之。(贼归自湖州,复入县治。荣华统福兵御之,乘胜逐北,贼预伏鸟铳手以待,兵溃,荣华死焉。翼日,贼焚县治。自是而后,贼入县治凡十有七次,无城故也。)〔31〕
此“百户”指上杭守御千户所百户。“福兵”指赖荣华所率上杭守御千户所军户,即“上杭赖家兵”。赖荣华率部迎敌,倭寇溃败,赖荣华乘胜追击,最终被鸟铳击中而亡。
胡宗宪据此奏报明世宗,《明世宗实录》记载赖荣华阵亡经过:
百户赖荣华统福兵六百人,恃其枭健,鼓行直进。贼溃登舟,荣华乘胜薄之,中鸟铳而死。〔32〕
康熙《上杭县志》披露了赖荣华的作战细节:
赖荣华,思智孙也,袭百户。嘉靖甲寅,浙江倭寇猖獗,总戎征兵于闽。荣华奉调,守御嘉善县,未及月,倭突至,枵腹接战,斩获数级,复用大旗当贼,以法卷纸。倭贼悉众来搏战。别部将观望自保。荣华孤军冲突,为伏炮所中,坠水死。佥事王时槐以闻,敕赠忠勇,升副千户,荫其弟荣贵,建祠城北祀之。〔33〕
赖荣华在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因浙江倭寇猖獗,奉调出兵浙江,负责防守嘉善县。甫抵嘉善,遇倭寇突袭,尚未果腹的赖荣华率部迎战。赖荣华率部斩杀倭寇,又用大旗御敌。倭寇全数参战。就在赖荣华奋勇抗倭时,一旁友军作壁上观,赖荣华孤军奋战,最终遇伏中炮,坠水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该志认为赖荣华是中炮而死,而胡宗宪则认为赖荣华是中鸟铳而亡。按胡宗宪时在浙江巡抚,应以其所载为是,即赖荣华是中鸟铳阵亡。
赖荣华阵亡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上杭获建义勇祠,见证其抗倭事功。康熙《上杭县志》载:
义勇祠,城北旧学址之右,祀百户赖荣华。明嘉靖三十六年,佥事王时槐奏请敕赠建祠。〔34〕
戚继光与胡宗宪关系密切,在义乌组建“戚家军”,曾奏请嘉奖平定“三图贼”的虞守愚也是义乌人,戚继光对“上杭赖家兵”英勇事迹有所了解。
其次,戚继光从俞大猷的经历加深了对“上杭赖家兵”与“三图贼”的认识。俞大猷与赖荣华是福建同乡,却因未能及时支援赖荣华所部导致赖荣华阵亡,被勒令戴罪立功。《明世宗实录》记载赖荣华阵亡后,胡宗宪追究明军将领责任,其中就有俞大猷:
以上诸臣进退无纪,彼此离心,贪功观望有同儿戏。坐贻地方大害。请分别治罪而恤录其死事者。诏褫刘恩至冠带,令戴罪杀贼。下孙敖八人及邓植于巡按御史讯治。夺兵备副使陈宗夔、佥事罗拱辰俸各一月,责俞大猷、陈应魁策励供职,其阵亡将士赖荣华等下所司优恤如例。〔35〕
俞大猷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勒令戴罪立功,随后参与平定“三图贼”,捕获饶、葛两姓“贼首”,由此建议在上杭溪南里三图设置“三图县”,却因未获上杭、永定两县支持最终未能实现。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有“俞龙戚虎”之称,所以其从中加深了对“三图贼”与“上杭赖家兵”的了解。
戚继光针对“三图贼”化“贼”为“新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俞大猷提出的设置三图县建议无法实现,提出将“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使之发挥所长,由此增加“三图贼”归属感,通过“上杭赖家兵”与“三图贼”的同乡情谊以及明代卫所管理制度,加强对“三图贼”的管理,从而彻底解决了“三图贼”问题。
戚继光将“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三图贼”成为卫所军户,推动了“三图贼”成为明朝“新民”的进程。“三图贼”作为“上杭赖家兵”的组成部分,为“上杭赖家兵”增添力量,在参与松江府(今上海市)抗倭斗争中立下战功,见载唐顺之《武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戚继光针对“三图贼”改剿为抚,为明朝节省了大量开支,又减少兵员伤亡;其次,戚继光与“上杭赖家兵”均是明代卫所军户出身,对明代卫所管理有深入了解,据此提出将“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补充了“上杭赖家兵”的力量,为抗倭斗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次,戚继光彻底解决了动乱百余年的“三图贼”问题,为安定闽粤赣边区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百姓负担,保存了“戚家军”的有生力量。
第二,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对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戚继光故里登州有盐场,与“三图贼”食用的“潮盐”均是海盐,他对内陆缺盐百姓有深刻的认识,深知明朝食盐专卖政策无法改变,由此招抚“三图贼”,将其编入“上杭赖家兵”。其次,康熙《宁化县志》虽是“天下名志”,难免挂一漏万,存在讹误。再次,上杭旧志长期阙载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史事源于该志担心提及“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将影响“上杭赖家兵”的英勇形象,由此选择不书写此事。
第三,戚继光招抚“三图贼”编入“上杭赖家兵”史事考证为新时期戚继光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我们不能停留在重述文献记载,局限于文献分析层面,应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还原文本书写过程,分析其与选择性记忆原因。既要回到历史现场,又要置身更广阔的时空,揭示区域社会历史变迁。
【注释】
〔1〕参见张凤英:《明遗民李世熊与康熙〈宁化县志〉的编撰》,《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3 期,第88~93 页。
〔2〕(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宁化县志》卷七《政事部下·寇变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53 页a。
〔3〕(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宁化县志》卷三《人民部上·官师志》,第11 页b~12 页a。
〔4〕(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六《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9 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371 页。
〔5〕(明)俞大猷撰:《正气堂集》卷一三《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二月孙云鸿味古书室重刊刻本,第23 页a。
〔6〕(明)俞大猷撰:《正气堂集》卷一三《揭》,第20 页b。
〔7〕(明)徐孚远、(明)陈子龙、(明)宋征璧、(明)吴培昌选辑,(明)黄子锡参阅:《皇明经世文编》卷三一四《陆北川奏疏疏》,明崇祯十一年(1638)平露堂刻本,第12b~15 页a。
〔8〕(清)周硕勋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盐法》,第15 页a~15 页b。
〔9〕(清)周硕勋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盐法》,第65 页a。
〔10〕详见刘涛:《客家由来与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祖先叙事新考》,《地域文化研究》2021年第3 期,第70~72 页。
〔11〕(明)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第68 页。
〔12〕(明)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第72 页。
〔13〕(明)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第72 页。
〔14〕(清)周硕勋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盐法》,第15 页a。
〔15〕(明)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5 页。
〔16〕(明)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五,第145 页。
〔17〕(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宁化县志》卷七《政事部下·寇变志》,第53页a。
〔18〕(明)唐顺之撰:《武编》前卷一《制》,《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二·兵家类》,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25 页a。
〔19〕(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六《职官志》,第23 页a。
〔20〕(明)张溶监修:《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九,《明实录》第9 册,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7275~7276 页。
〔21〕(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六《职官志》,第21 页b。
〔22〕(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九《人物志》,第18 页b。
〔23〕(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一四《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0 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 页。
〔24〕(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一四《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0 册,第167~168 页。
〔25〕(明)徐光祚监修:《明武宗实录》卷一四五,《明实录》第8 册,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836 页。
〔26〕(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四《典秩志》,第20 页b。
〔27〕(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六《职官志》,第23 页a。
〔28〕(清)熊兴麟、(清)吴祖馨等纂,(清)赵良生增辑:康熙《永定县志》卷八《人文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310.165/32;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第11 页a-11b。按,中国国家图书馆仅载该志为熊兴麟、吴祖馨纂,实则是赵良生增辑刊本。
〔29〕(明)张溶监修:《明世宗实录》卷二六〇,《明实录》第9 册,第5191 页。
〔30〕(明)张溶监修:《明世宗实录》卷二九一,载《明实录》第9 册,第5595 页。
〔31〕(明)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变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五·边防之属》,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32 页a。
〔32〕(明)张溶监修:《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九,《明实录》第9 册,第7276 页。
〔33〕(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九《人物志》,第18 页b。
〔34〕(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四《典秩志》,第20 页b。
〔35〕(明)张溶监修:《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九,《明实录》第9 册,第7276~72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