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视域中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与反思
2021-11-25李想
李 想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非传统安全研究源于国际安全研究中对于诸多非军事性议题的关注与论辩[1],在传统观念中,公共卫生一直被视为医学问题或公共政策问题,随着全球性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学界已将公共卫生安全纳入非传统安全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为尽可能减少对一个国家的不同人群、不同团体、不同区域及跨国性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2]。我们将这种能够轻易跨越国界,使传统安全维护手段如武器等失效的安全问题归为非传统安全问题。[3]由此可见,作为非传统安全范畴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亦具有六大特点,即跨国性、不确定性、转化性、动态性、主权性和协作性。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暴发,学界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再次回升。
一、前提:“非传统性”传染病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
冷战结束后,传染病被视作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过去一段时间,学界并没有把它作为国家安全的威胁。当不同种类的传染病开始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时,才有学者开始对其深入反思: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同种传染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构成的威胁有很大差别,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同种传染病对社会构成的威胁也不尽相同,况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总伴随着不同种传染病的出现,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都存在差异。在历史的发展中,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曾长时间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在当代,这些传染病仍在一些地区蔓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它们的威胁程度已极大降低。[4]409
新型传染病伴随全球化而出现,其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波及范围也在扩大,除了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外,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非典型肺炎”的爆发便是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首次新型传染病威胁,是一次对人类医学等科技能力的重大挑战,对整个国际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也引发学界及全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机,目前,部分国家的情况仍在持续加重。新型传染病作为当今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对非传统安全构成了威胁,若控制不当,除了影响人类生命安全外,也将影响政府执政和国家运行。[5]
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1.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国家政治安全
第一,公共卫生安全影响政府公信力与政权合法性。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引发社会恐慌,如果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表现消极或未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政府的信任危机则会愈发严重,如果危害持续蔓延,则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合法性的怀疑,造成政局动荡。尤其在弱主权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还会招致外国势力的直接干预,最终造成国家分裂。相反,如果政府在疫情防控中采取果断的行动,有效抑制危害的蔓延,则会使政府公信力迅速回升。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政府紧跟疫情发展,做出了及时科学的防控部署,协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使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也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第二,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国家形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方式,决定着国家形象的提升或下降。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国内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不断改进与调整,迅速采取的隔离措施,使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在国际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也及时共享信息,积极与世卫组织和国际其他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2.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公共卫生危机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6]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虽已趋缓,但在美国、印度等地还很严重,这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依然很大。就目前状况来看,当前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总体上都处于下行期,经济增长更多需要靠服务业和消费拉动,而消费当中服务业比重又逐步提高。在此次疫情当中,恰恰是交通运输、旅游、线下零售、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业遭受到了最大的冲击[7],仅2020年春运的40天期间,全国客运累计发送旅客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8]同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似,两次疫情都对服务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不止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挽救已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
三、反思
1.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
世界大多数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依照非传统安全视角下公共卫生危机可主动预警、扩散蔓延性强、影响广泛、存在潜在累加、逐渐演变的趋势的特性来看[9],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应在全国建设战略药品器械储备,以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备。二是要提升及时投送医药器械、迅速建成临时医院的能力,增强危机应对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在这个完整的机制中,除了医疗硬件设施外,也应注意信息上报与发布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确保政府与公众信息的同步性,而非任由谣言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由政府主导外,也应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加入,这也是向公众普及公共知识的一种方式,以此引起民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在危机面前也会有一定的常识与应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
2.重视“软安全”合作
由于非传统安全的转化性特点,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概念相似,国家也出现了“硬安全”与“软安全”之分。和“硬实力”一样,“硬安全”合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国家安全合作的主要标准,在“软实力”逐渐成为考察和研究国家安全问题的新视角后,“软安全”合作也在一系列的公共卫生危机中逐渐受到重视。由于公共卫生危机对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涉及人类的健康、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与“硬安全”相比,在“软安全”合作领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更容易实现共同利益,合作的程度也应更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接到了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援助,而在疫情防控初见成效之后,面对日、韩、意大利疫情的爆发阶段,中国从未缺席,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对别国予以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继续在公共卫生等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世界各国寻求合作。由于非传统安全的动态性特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某种疾病将不再被视为威胁,其他的威胁,如经济、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就会出现[4]552,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与彼此信任,各国在之后的合作中也会逐步加深,国家安全逐步加强。
3.展现大国担当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改进和协调国际社会应对传染病暴发的方案,建立了全球传染病暴发预警和应对网络。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中心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框架,在经历了几次惨痛教训后,发现其缺乏统一的防范措施且效率低下,《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突发疫情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也较弱。在全球体系中,各主权国作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也需要维护其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同样需要一致的行动力。对于大国而言,更要体现大国担当,积极面对与解决问题,而不是肆意抹黑,趁机对竞争国“落井下石”。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一项非传统安全中的明显特征,即跨国性。在处理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单靠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问题往往不能得以迅速解决,且由于时效影响,波及范围可能变得更大。在新型传染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大国应积极行动起来,与世卫等有关组织配合,引导其他国家加入,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了各国间,应在全球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大国应在积极引导,促进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过程中,树立其关心世界,患难与共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种“软安全”合作中塑造的“软实力”象征,也将持续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重要议题之一的公共卫生安全,是属于全球性的问题。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强烈的代表性,给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带来了影响,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客观而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爆发之初,很多当事国都采取了应急措施,但也造成了资源上的巨大浪费,甚至经济问题,进而引发政治问题,这便是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间的转化性。由此,对公共卫生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