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根源及价值探析
2021-11-25宋悦
宋 悦
(中共中牟县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1450)
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对每个人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精神形成、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与传播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家风建设,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优良家风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产生的重要价值及引领作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及价值,对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根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
对于家庭的研究,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就已经展开。瑞士的人类学家巴霍芬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最早研究家庭的学者,他在1861年撰写的《母权论》,被视为拉开了人类对家庭史研究的序幕。巴霍芬的家庭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基于对大量史料文献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家庭的产生、发展,以及后来的形态变迁,都离不开“两种生产”的影响。所谓“两种生产”,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认为人类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生活就需要依靠衣食住行和其他生活资料,这些基础资料存在的前提要靠生产本身,人类生存面对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在这种日复一日、不断为生活重新生产的人们,除了生产衣食住行这些物质资料,也开始生产除自己之外的另外一些人,这就是繁殖。繁殖的出现就产生了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家庭就伴随这种关系出现了。马克思并没有对生产做出完整的论述,真正对“两种生产”做出科学论述的是恩格斯,在他撰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认为,所谓的“两种生产”,一种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另一种就是人自身的生产。也就是马克思之前论述的生活所需资料和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以及人类的繁衍。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他们对于“两种生产”的研究都是基于唯物史观的。这“两种生产”对于人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自身生产,人类也无法延续下去。由此可见,没有生产就没有人类的存在,没有人类又谈何家庭和社会的形成。因此,“两种生产”其实推动了家庭的产生。同时,也正因为“两种生产”的存在,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得到保证,生产力水平才能够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多,最终也会带动家庭的发展。因此,“两种生产”也决定了家庭的发展程度。不论是家庭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种生产”的驱动,这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中的“家国一体”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其中优秀的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优秀文化的精华,还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地诠释和发扬了传统家风文化。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我们可以发现家风文化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家风”一词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在《哀江南赋序》中有:时人潘岳作《家风诗》,被视为最早论述家风的人。
家风往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每个人。而优秀的家训与家教往往是良好家风的最直接体现。在传统家训中,主要有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以弘扬理学为己任的朱熹撰写的《朱子家训》,主要体现的是对五伦关系及其道德义务的宣扬。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全文只有522字,皆以治家为重点,展现了传统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方式和齐家之道。
3.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文化
从1921年建党以来,到现在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支有着自身精神气质的队伍。这种气质也造就出了一股红色家风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过去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培育良好家风上,早就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代代共产党人自身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格,造就了红色家风源头。他们在锤炼自身、约束家人的同时,为后世和社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实践根源
1.红色家庭教育的熏陶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孝敬父母,这是众人所知的,在他的办公室书架上,一直摆放着他牵着母亲的手一起散步的照片。习近平孝敬父母、重视家风的原因,与他自身从小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女性。习近平在《我的文学情缘》中提到,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给自己讲精忠报国、岳飞刺字的故事。当时还很小的习近平问母亲,往背上刺字多疼啊,母亲却说,虽然疼,但心里就记住了。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被习近平总书记永远地记在了心中,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对其影响也很大。习仲勋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在习近平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并且教育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特殊,也不要指望在父亲那里拥有什么特别的权利。习近平曾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就说道:“父亲的节俭几近严苛。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2]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因此抱怨,相反十分认同父亲的做法,并且认为这样的好家风值得世代相传。
2.自身从政经历的捶打磨炼
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的家风家教得益于父亲母亲的殷殷教诲,而将这份良好家教升华的是他这数十年从政经历的捶打磨炼。
自1951年下乡到延安梁家河开始,习近平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岗位,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他都能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着想。无论是他在正定工作时,为百姓吃饱肚子,跑省进京反映民声,还是在浙江工作时,察民情、访民意,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习近平总书记都获得了百姓们的信赖和认可,也使他更加认识到家风家教对于一个党员干部为人从政的重要性。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
1.注重家庭家教是家风建设的基础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国,而国之本在家。这其实就是强调每个小家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家后立业,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孟郊在《游子吟》中,更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的深厚情节。
家教对家风的形成和传承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就要求父母在家庭中除了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还要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处世,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2.加强作风建设以家风建设为基础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反腐力度与决心有目共睹。从这些腐败案件中,我们会发现,家风败坏是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深渊的重要根源。所谓“家风坏,易腐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然成为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视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带头抓好家风,在工作生活中严谨自律,自觉成为践行优良家风的表率。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风建设的核心
家风是每个家庭甚至家族之间处世规范、道德标尺和精神风貌等价值理念的集中统一体,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教化,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一致的,根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宏观抽象,一个是微观具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通过新时代家风建设,加强家庭中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此外,家风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家庭的凝聚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落实、落细。
4.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家风建设的追求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齐家与治国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家国一体”的道理,在众多场合不止一次提出治国先治家,将治家作为治国的基础。要想实现国安,前提是家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号召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通过家庭和家风建设,从而淳化民风和社风,乃至国风,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
1.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公民的道德建设
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紧密。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家风建设也是现阶段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价值要求,是整个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起点。因此,要想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家风对个人价值观和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优良家风可以从正面建立合理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其也发挥着一种约束人心的道德准则作用,警示失德失范的行为。
2.有助于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家风建设时,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在他看来,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仅关乎他们的家庭,更关乎我党的党风政风建设。随着从严治党和反腐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贪腐和违法乱纪等问题的根源,都来自家风不正。作为党内的干部,如果不能发挥出好家风的引领作用,那么党风就无从谈起。此外,党员干部对外是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党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政风的好坏,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抓起,从根源上治理,才能更好地筑牢思想防线,提高防腐定力,最终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3.有助于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家风是民风和社风的微观体现,具有教化民众于无形的力量。而家风的好坏,于“小家”而言,决定着家族兴旺和子孙成长;于“大家”而言,则决定了世风的良莠。因此,家风建设是培育民风带动社风的重要着力点。良好家风能够帮助个人提升道德修养,形成道德自觉,以好的家风涵养好的民风。良好民风形成的同时,也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风尚的形成。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才足以撑起一个好的社会风气。
4.有助于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保障。文化自信的底气主要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论述的文化源头。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重拾家风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就是在不断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增强广大民众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