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11-25郑媛媛
郑媛媛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都极其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方针、原则,形成了以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为基本形式的农民教育思想。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形成历程
1.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指导下,汲取了乡村教育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理论成果。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教育问题的科学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分析小农的特性时指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以别人来代表他们。”[1]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长期依附于地主阶级,从他们那里获取维持生存的资料。农民长期处于压迫的状态,会与无产阶级形成有力的战略联盟。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应与农民站在一起,高举工农联盟的伟大旗帜,把实现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阶级的双重性格是小农意识浓厚、无产阶级立场不够坚定,加强对农民的无产阶级立场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将社会主义的种子撒到农民的土壤中去。
第二,毛泽东在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拥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他们认识到农民是中国的主体,要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就要从农村入手,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农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并在乡村开展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费孝通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发展问题,必须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这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历程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革命中后期,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开始重视农民教育运动,创建农民夜校,组织动员农民武装斗争。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萌芽。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为做好解放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将教育方针跟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农民展开扫盲教育;他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对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并把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为巩固工农武装割据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奠定了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诞生的基础,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了农民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并配合抗日战争开展抗日教育。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凸显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了对农民进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成熟阶段。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唤醒农民民主政治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唤醒农民民主政治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农民认清前进方向,也可以激发农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推动革命的进程。农民阶级由于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产生了一定的革命倾向,同时带有小农思想、封建迷信意识等。从大革命时期,农民教育问题逐渐凸显,要想充分发挥农民的革命力量,就要对农民阶级内部展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提升农民阶级的思想水平,为中国革命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将重点转向农村,认为在跟资本主义较量过程中,抓住农村,就抓住了重要阵地。”[2]
建党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建立讲习会对农民开展教育,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愿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为革命做出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以树立模范、进行表彰等方式,达到增强农民群众政治觉悟的目的,使农民群众坚信抗日战争必然胜利。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农民走进革命、支持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宣传和模范带头作用,让农民感同身受,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顺利进行。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努力下,社会主义教育成果显著,农民阶级的思想素质有了质的提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2.破除农民封建迷信的科学技术教育
对农民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迷信思想的桎梏,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科学知识,让农民自愿将科学技术带入到劳动实践当中。
封建迷信是一种落后腐朽的世界观,它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不破除封建迷信,不仅会使农民迷失奋斗的方向,阻碍农民主动学习知识,还不利于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农民最需要的是解决生存需求问题,这需要增强农作物产量,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防止他们被封建思想左右。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十分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教育为积极生产,教育为支援抗战”的理念下,大力提倡创办科学技术学校来增强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由于长期受战争影响,农民科技教育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越来越重视农民教育工作,推行现代生产技术、科学种植和养殖。毛泽东在提倡创办技术夜校的同时,认为“农民技术的学习,应当跟消灭文盲相结合起来”[3]。为此,毛泽东提出需建立工农培训学校,让农民学习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再对农民进行破除封建迷信教育。
3.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
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开展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和军事战斗能力教育的基础。1927年春,在《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中,毛泽东明确地将自己的文化立场从城市的“外国学校”转向农民方面。毛泽东发现没有受到文化知识教育的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而大部分农民还都处于文盲状态,不能捍卫自身利益。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认为,应该彻底在我国消灭文盲。为此,毛泽东领导了延安文化建设运动,为了鼓励农民接受教育,看书识字,主要通过教育农民认识汉字及编写特定教材,使农民可以便捷地生产生活,这种符合农民特点的学习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农民。毛泽东清醒地看到改变文化现状与实现革命理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农民群众进行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教条,要充分体现农民阶级的特点,才能使农民文化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毛泽东把西方现代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学习对象之一,认识到资产阶级和西方国家对农民教育思想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革命文化需要转型,需要农民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必须开展农民扫盲教育,发展教育。毛泽东制定了识字标准,并采取农民自学识字组、夜校、民校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教导农民识字。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农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4.提高农民战斗能力的军事教育
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意识到,农民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统治阶级一直将农民作为剥削对象,从农民身上获得利益,这使农民对统治阶级有了反抗意识,要提高农民的反抗能力,必须对农民进行军事教育。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提高农民战斗能力的军事教育。毛泽东在任农讲所所长时就注重对农民开展军事教育,对农民进行的军事教育主要包括:锻炼身体,学会用枪,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通过军事教育保证农民辨别危险,不鲁莽行事,提高农民的自卫能力,使其在危险状态下也能保护自己的安全。经过专业训练,农民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可以正视敌我差距,找到敌人弱点,如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农民参与的战争,这也是我国赢得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的优势之一。
三、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提高农民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始终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农村讲习所、群众大会、贴条幅等方式告知农民国家政策,让农民了解最近的国家方针。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农民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农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类思想烦冗纷杂,迫切需要推进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树立先进模范,宣传先进事例,让农民在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进一步提供农民自我完善的需求方向。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农民深入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拥护祖国。
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在他们心中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赋予农民的任务,更是农民自己对自己的个人要求。
2.坚持教育平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标志。”[4]毛泽东思想追求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自由、平等,在农民教育问题上也是如此,追求教育平等是毛泽东一直关注和寻找解决方法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保障,但一些农民思想落伍,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且我国国土辽阔,农民分布分散,很难对其进行集中教育。
受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教育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一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二是偏远山区和城市郊区。农民教育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坚持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偏远地区就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运用得当,能够增加农民的信息沟通渠道,这为农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农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了机会,有效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3.科技惠农,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重视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教育,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新媒体等现代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扩展了农民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渠道。微博、微信、网上交易平台等成为农民生产、销售的新途径,实现农村经营模式多元化发展,同时要注意新媒体的两面性,避免成为庸俗、愚昧文化的传播途径。
科技惠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偏远农村还存在畜力耕作的现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提高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农民群体的技能培训力度。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科普工作时,要鼓励农民参加科学技术培训,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化养殖知识,对农民购买农机设备给予更多扶持,减轻农民农业劳作压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相适应,这表明农民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农民教育,可以加快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变,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探索农村农业现代化道路。灵活运用新媒体,让农民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