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培育对策思考
2021-11-25刘倩倩
刘倩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近几年来,高校安全事故频发,给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对现实的安全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内涵
1.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内涵
安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受伤害”[1],意味着没有损失、没有事故。安全意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徐向东从哲学角度出发,把安全意识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安全意识是指人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客观事物的警觉和戒备的心理状态。”[2]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安全意识的分支,指的是大学生在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内容基础上,对于外部世界和其他事物认识的一个心理过程,并且通过对外部安全状况的预测,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分析,来确保自身免于被外部环境伤害。
2.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内涵
对于如何定义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罗家忠在研究中学生安全意识时,提出安全意识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生命教育范畴,是引导学生认识危险和灾害、形成良好安全意识的预防教育。[3]孙胜把安全意识培育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认为安全意识培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在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得以形成和发展。[4]基于以上对安全意识培育的认识,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指的是,高校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实现目标,在实践中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等教育过程的总称。
3.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特征
一是预防性的教育目的。安全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都没有办法准确预测安全事件何时发生以及造成的伤害程度。因此,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减轻其危害。二是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常见的安全问题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高校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推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时代价值
首先,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满足安全需要。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了大学生自身的生命安全,也给社会和高校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生命、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下安全意识培育具有必要性,能有效改善高校安全现状,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其次,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成绩优秀、思想先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没有稳定与安全,就失去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安全意识培育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最后,构建平安校园,创设和谐氛围。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环境整体良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在推动校园环境走向健康和谐。通过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维护平安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个人进步和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归因
1.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在安全意识培育的实践摸索中得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部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整体上表现良好,能够掌握一定的基本安全常识,但也表现出明显的问题。一是对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较薄弱。在高校中,大部分大学生都面临着第一次独立生活、自主成长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安全问题关注不够,也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安全问题。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的安全问题。例如对火灾、溺水、传销、网络诈骗等缺少防范意识,也没有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应对的态度也比较消极。二是依法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够。在发生安全问题时,大学生往往不会第一时间主动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且对法律常识不够熟悉,更不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当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受到威胁和伤害时,大多数人都寄希望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其他外部途径,而自己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三是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比较模糊。非传统安全是区别与传统安全而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以外的对大学生造成威胁的因素,例如信息安全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经济安全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等。[5]对于大学生来说,非传统安全是比较陌生的,大部分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存在认识片面、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例如网络诈骗、网络传销违法行为,利用网络新媒介的便捷性特点侵害了大学生的权益,导致网络安全事故频发。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安全意识问题的归因
其一,社会不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让世界逐渐连成“地球村”,我国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给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也冲击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意志力相对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在面临多元文化冲突的现实困境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非常容易受到低俗不良文化的影响。例如,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部分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时候陷入了“校园贷”的圈套,还有部分安全意识较弱的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的影响,推崇金钱至上,使价值观错位。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不仅会威胁大学生自身的安全,也可能会对周围的其他人造成伤害。其二,高校的安全意识培育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高校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重视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虽然对于安全责任、安全管理的内容已经贯穿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但是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教学,培育力度明显不够。高校安全意识培育内容固化陈旧。现存的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内容多以传统安全问题为主,与时代脱轨,不具有时代性。侧重于安全问题的理论知识灌输,内容不够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不够全面。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当下主要以知识讲座和专题培训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育的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关注安全知识、培养自身安全技能的意向。其三,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自身错误的心理因素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造成安全事故。大学生自身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历,就觉得安全事故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过于重视安全问题,对高校的安全教育不以为然,有的大学生还高估了自己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大学生易发生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对于挫折的承受力一般,遇到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不重视,则会为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导致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渐渐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对策
1.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
一方面,从社会层面出发,重视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社会应该提供资源,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多机构多部门与高校联动的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对大学生安全意识进行培育。例如积极完善或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社会中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发展,让大学生能及时得到法律上保护;或者通过新媒体等渠道的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的安全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对于安全意识培育的认识。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不仅具有这个最基本的功能,还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培育,将安全意识培育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全面讲解安全理论知识,还应定时开展相关的实地演练和模拟操作,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安全技能,保障自身安全。
2.扩充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内容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大学生遇到的安全问题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要把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新安全问题及时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安全知识。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普及。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带来了很多问题,高校可以在结合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加大法律宣传,推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帮助大学生知法、守法、懂法,增强法治意识,在面临威胁和侵害时能够有意识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突出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近些年来,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在交通安全、防盗防骗等传统方面,时代性不强。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应该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兴趣紧密关联,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意义。三是注重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教育。非传统安全作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推动非传统安全走进课堂,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善用真实案例,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了解非传统安全,不断提升自身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同时也要走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适当拓展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培养自身的安全技能。
3.创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形式
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安全意识培育的方式也要不断创新,探索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一是要开展全面而多样的课堂安全意识培育。安全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意识培育话题,可以用专题教育的形式,例如“宿舍安全专题”“防止网络诈骗专题”等,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育。网络平台的自由度较高,安全意识培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尤其是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安全意识培育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和良好的传播渠道,可以使安全意识的知识更加生动,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并乐于去学习。
五、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共同关注。加强高校安全意识的培育,让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对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