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陶器名称英译探究
2021-11-25陈杰
陈 杰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良渚文化遗址有力佐证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而良渚陶器作为良渚文化最早发现的文物之一和良渚博物院内的重要展品,其名称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良渚陶器名称英译固然影响着国外游客探索良渚陶器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以说,规范良渚博物院陶器的英译名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这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功能目的论和良渚博物院陶器名称英译
本次研究采用的翻译理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1]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整个翻译过程。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2]。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良渚博物院陶器名称是陶器展示的一张名片,其内涵丰富,隐藏着文化背景和文化信息,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向人们展示陶器的各种信息,能够让国内外游客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欣赏良渚陶器。由于中外人民在生活经验上存在着相同之处,在陶器名称上出现了少部分的词义对等的情况。又因中外不同的历史、特征和习惯,陶器名称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词义空缺、词义错综的情况。因此,在翻译良渚博物院陶器名称时,对上述情况进行梳理,按照功能目的论的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提高译语读者对良渚陶器的探索兴趣,从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陶器名称翻译方法
良渚博物院陶器的种类有盆、壶、杯、盘、鬶、盉、甗、袋足鬶、三足盉等20多种。而众多良渚陶器名称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发现,陶器的中英名称存在词义对等、词义空缺和词义错综的情况。现就不同情况进行阐述,并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词义对等
对等能够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语境、语义、语法、词汇),对等的级也不一致 (单词、短语、句子等),良渚陶器名称英译涉及的是词义对等。古今中外的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这就导致了5000年前的良渚人民与现代人民使用的陶器类型相似甚至相同。基于此,出土的良渚陶器被赋予同现在通用的名称,从而实现了陶器名称在中英表达上的语义对等,例如陶杯、陶盘、陶盆等良渚陶器名称。
总体来说,这一类陶器名称的翻译较为简易,但为了对良渚陶器名称英译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此处将其单独列出,并根据功能目的论,对其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直译既能使译文保持原文内容,又能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通顺流畅。以陶杯、陶盘、陶盆为例。
陶杯、陶盘、陶盆的名称和功能现在的杯的名称功能一致,这一观点在《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一书中得到了印证,其作者提到“从形态和体量上看,杯可以用来喝水,也可以用来喝酒;盘可用来盛放干货以及蔬果;盆可用来盛装带汤水的食物”[3],其中陶杯属于水酒器,陶盘和陶盆属于盛食器。同时在英文中“cup”指“a small container,used for drinking tea,coffee,etc(一种小容器,用于喝茶、咖啡等)”;“dish”指“a flat shallow container for cooking food in or serving it from(盛食物的容器一种平底的浅容器,用来煮食物或盛食物)”;“basin”指“a large round bowl for holding liquids or for preparing foods in(盛液体或准备食物的大圆碗)”。因此可将陶杯直译为“Pottery cup”;陶盘直译为“Pottery dish”;陶盆直译为“Pottery basin”。
(二)词义空缺
词义空缺可表现为:(a)许多词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含义。(b)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4]在翻译良渚陶器名称时,尤其是翻译词义空缺的名称时,涉及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等因素,因此以下将从词义空缺方面分析良渚陶器名称,并依据功能目的论提出了音兼释义的翻译方法。音译是译词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即当源语词语在译入语中存在空白,翻译无法从词汇、语法转换的情况下进行时采用的翻译方法。释义即解释法,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但并不用目的语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的词句。[5]
1.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中英文化历史不同,中英词汇中出现了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即“源语和译入语中形式相同或很相近但意义却不同,因而给翻译带来困难的词项”[6]。在良渚陶器名称英译时,对于不同语言中拥有不同含义的陶器名称采取音兼释义的翻译方法。陶瓮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良渚博物院展览的陶瓮是一种储物或储水的储藏器。若将其直译为“urn”,则有失妥当。首先“urn”一词的释义为“a tall decorated container,especially one used for holding the ashes of a dead person(一种高的精致的容器,尤其用来盛放骨灰)”。如果简单地将良渚时期的陶瓮和仰韶文化中的瓮棺相提并论,与“urn”是用来盛放骨灰的特殊用途相对等,则是将“瓮”所处时期进行了移花接木,得到的翻译必是不忠实于源语的。其次,“瓮”和“urn”的文化内涵不同。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所写的《古瓮颂》,通过描绘古瓮上的一幅画,借古瓮之口揭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结论,这在良渚陶器上并未有所体现,况且良渚时期距今约5300—4000年,当时的人类并不会刻画《古瓮颂》中古瓮上精美的图画。可见直译不仅会带来造成译文的不当,还会使得国外参观者在欣赏陶瓮时想起先入为主的文化信息,造成误解。因此可采用音兼释义的翻译方法,根据瓮的作用,即储藏器,进行翻译。而在英文选词时,将储藏器译为“vessel”,并不十分恰当。因“vessel”一词的含义为“a container used for holding liquids(盛液体的容器)”,但是根据考古发现,陶瓮并不只用来盛放液体,也可盛放食物和蔬果,而“container”一词的含义为“a box,bottle,etc.in which something can be sorted(装某物的盒子、瓶子等,用于储存某物)”。通过对比,发现“container”一词更能概括说明陶瓮的功能,更加准确,所以将陶瓮译为“Weng-pottery container”。一方面通过音译让人们认识良渚陶瓮,另一方面通过释义其功能,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陶瓮,从而体现中华文明祖先在器具制作和使用上的伟大,达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符合功能目的论的三法则。
再如陶豆,陶豆为由基座支撑,用于盛食物的盘子。《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豆”字也是以其作为盛放食物的量词来理解的。英文中也存在“豆”的对应表达,如“bean”“pea”。然而“bean”和“pea”都是作为蔬菜食用的植物,这两个词与陶豆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属于词义空缺的范畴。因而即使豆在英文中有对应称谓的词汇,依然不能直接翻译,而应采取音兼释义的翻译方法,采用音译“Dou”译出其准确的中文表述,再对其作为“盛放食物的高足盘”的功能释义为“pottery pedestal plate”,因此陶豆可译为“Dou-pottery pedestal plate”.
2.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在中英互译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造成词义空缺,反映到良渚陶器名称上,指的是良渚陶器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在良渚陶器英译时存在许多词义空缺的名称,例如陶鬶、陶甑等。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采用音兼释义的翻译方法。
陶鬶是中国古代一种陶制炊具,口部有槽型的“流”,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陶鬶为中国特有,在英语世界中并不存在,也没有“鬶”的对等词。因陶器名称翻译目的是使翻译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符合功能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从而更好的促进良渚文化的传播,因此将陶鬶进行音兼释义,保证源语意义的对应转换和译文优势不受损害,保证译语的可理解性,从而加深国外游客对于良渚陶器的认识。根据陶鬶是一种可同时作为炊器和饮器的陶器,在英语中因此,陶鬶可译为“Gui-pottery drinking &heating vessel”。
良渚博物院内的陶甑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是陶制炊器。圆形,底有方孔或圆孔,有的在器壁近底处也有孔,置于鼎、釜等上面蒸食物用,因此陶甑的功能即用于蒸煮食物,属于蒸煮器,类似于蒸笼,可将陶甑先进行音译,其次在解释其功能,最终可译为“Zeng-pottery steamer”。
(三)词义错综
在良渚陶器名称中,不单只存在词义对等和词义空缺如此绝对化的名称,还存在着由词义对等和词义空缺的词汇共同构成的名称,最为常见的当属器形和词义空缺陶器名称的搭配,如陶袋足鬶。针对这种组合式的陶器名称,采取直兼释义的翻译方法。
以陶袋足鬶为例,首先从名称中可以看出,“袋足”体现了陶鬶的形状,在英语词汇中也有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可对其进行直译,译为“baggyleg”,如此,译文不仅生动形象,又能忠实于袋足的形状,尽可能地贴近了原名称,同时还使得译文的通畅程度与原名称一致。而陶鬶在上文中已提到用音兼释义的方法,但倘若此处墨守成规,使用音译翻译方法,一方面会造成英译名称冗长、混乱;另一方面,考虑到实际情况中良渚博物院中陶器展品位于一处,游客在参观博物院之后,定会理解鬶的读音,因此没有必要再将其音译,对词义错综的良渚陶器名称采用直兼释义的翻译方法也符合翻译目的论的三法则,可将其译为:Pottery baggyleg drinking &heating vessel.
再如“椭圆形陶豆”,通过名称能够看出,此陶豆的形状为椭圆形,而对其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将器形译出,使译语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其表征,即采用直译的方法将椭圆形译为“oval”。而陶豆依旧属于词义空缺的词汇,可译为“pottery pedestal plate”此处不再赘述,但值得明确的一点是,椭圆形陶豆应译为“Pottery oval pedestal plate”,将“pottery”置于“oval”之前,从而与整个陶器名称英译统一起来。
三、结语
良渚陶器是构成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院内的陶器展品名称的英译质量关乎能否优质地传播良渚文化,陶器名称翻译就显得愈加重要。每一位译者都应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良渚文化内涵,秉承精益求精的翻译态度,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良渚文化的宣传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