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2021-11-25任彩晋马志颖陈丽菡
任彩晋 马志颖 陈丽菡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2013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发表提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并获教育部回复。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意在加强新时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2017年1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申学校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意见进一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工作。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做到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理解并接受,这是培育和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教育俨然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使青少年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当代有识之士的共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界相关的探讨很多。如许青春从“文化”和“传统”两个角度切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在我国古代形成的思想文化精髓[1];而王殿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德育工作[2]。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为,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发展过程,且在历史上具有积极进步意义,于现代社会具有发展价值的东西,它蕴含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涵盖了思想、文字、语言、器具、技艺等各种文化,可以说凡是过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积累都可称为传统文化。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具体包括:第一,以文本形式记录的传统文化,这类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上的经典巨著,如四书五经,还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等,还有传统时代教育作品中的经典,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第二,以知识或思想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这类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传统时代的人们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识,如二十四节气、“姜汤驱寒”、传统历法等。第三,依托个人行为,以人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这类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以及道德习俗,如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品质。第四,以个人技艺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也包括传统武术、杂技表演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意义
1.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技术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人文主义色彩,显得更为可贵迷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能够为学生的心性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维护学生内心世界的完满和平,在火热的精神世界与冰冷的物质世界之间树立一道精神屏障。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有利于学生民族性格的形成,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
2.助推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增强校园氛围,凝聚师生情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文化熏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哲理,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对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青少年的肯定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能使中小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进而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现实困境
(一)内容选择的困境
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国学教育,因此不能以国学教育完全涵盖和代替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量众多,内容繁杂,既有以文字、文本形式为记录载体的传统经典,又有以知识内容存在的传统生活常识;既有与人类文明创造、传承相关的传统技艺,又有以个人行为表现的传统精神道德。当前,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尚不明确,对能够进入中小学校园的优秀传统文化尚无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类型、进程尚无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因而各级各类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师资匮乏的困境
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是不可替代、肩负重任的重要载体。而事实上,能够全权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寥寥无几,难堪重任。师资匮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又一困境。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都是分科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精”“专”“尖”的培养理念,且并未设立传统文化教育相关专业,使得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一度缺乏专职教师。当前大多数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都无专职教师,皆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另—方面,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较差,功底薄弱也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流于表面,对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理念、历史发展知之甚少,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课程该如何设置,有关教学活动应如何开展等问题同样关乎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依据自身的理解,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有益探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指导,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乱象丛生,各级中小学在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上,既有必修与选修的分歧,又有活动与讲授的差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置陷入困境。
(四)评价体系的困境
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评价的恰当与否,关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部分中小学校要么对传统文化教育不评价,任其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完全不加考核,要么单纯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传授和文化景观,不能很好地把“死”的知识变为学生“活”的行动,达到学以致道、学以致用的效果。大多数学校都选择活动形式来考核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效果,考核效果略显于无。概览之下,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评价指标还亟待商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早在1859年,斯宾塞就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而引导和启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内容的思考。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进入中小学校园并成为教育内容,因此要进行教育内容的筛选,筛选原则有三。其一,要选择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符合时代思想特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符合时代特征的,对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有益的传统文化,如中华民族孝敬亲长、勤劳勇敢的思想品格,要大力继承与弘扬;对于违背社会伦理,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如三纲五常的陈旧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极态度,要勇于抛弃。其二,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便于理解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数量众多,涵盖范围广泛,要择优而选之。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他们最能符合年龄特征的传统文化,结合其身心发展的阶段,选择最适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内容选择还要突出基础性。中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下至六七岁的童蒙,上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相应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项跨度较广的工程。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力求“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3],形成适应学生、适应基础的连贯性知识体系。
(二)打造质量双赢的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数量匮乏、水平不高的问题,要多措并举打造质量双赢的教师队伍。从师资培养来看,要把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专职教师培养,主要依托各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的师范院系,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到实践实习,全面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升未来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储备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后备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兼职教师培养,主要依托高校专家,传统文化继承人等。高校专家可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继承人走进校园,讲解相关技艺的历史故事,传承难题等。从教师自身来看,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如果有文而无贤,如果没有当代的贤者,以一己之生命,结合时代的感受,将结晶在古人‘文’中的精神,激活起来,担当起来,感动同时代的人,那么,再深再厚的东西,也不免只是死物。”[4]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需要有担当的教师将继承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激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意涵。
(三)系统设置传统文化的课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生的课程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中小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顺利开展并逐步常态化,需要自上而下对传统文化教育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具体说来,政府相关部门应确立一定课程文化观,从宏观出发,自小学到高中全部纳入课程开发体系,统一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依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难度和类型不同,区分必修和选修。依据不同学段的相应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育要求,构建小学至高中相互衔接,自成一脉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级课程标准,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由直观至抽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的最后一步,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既是对已有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检验环节,又是对后续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借鉴意义。为着力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评价或乱评价的现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相适应的,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从评价的维度来看,既要体现各级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也要照顾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养成,尤其要注重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兴趣养成及意识培养,评价的指标也应由全面、多样的指标替代传统单一、孤立的评价指标。从评价的对象看,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一,要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情况评价,包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师资构成、活动进展、校园文化、教育管理等。其二,要对承担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教态度、开课情况、学生反馈等。其三,要对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兴趣养成、参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次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以及传承意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