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 新省情 新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1-11-25杜琼蒋健
杜 琼 蒋 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走上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1-11)[2021-01-12].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21-01/11/c//26970918. htm.。新发展阶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坐标,给出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起始条件以及新一轮发展的目标。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没有”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次要矛盾,而“好不好”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用新发展理念来统领发展全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因而,进入发展新阶段,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引领,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速度型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通过协调发展实现均衡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开放发展实现内外联动发展,通过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既是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选择,又是未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结构。
进入发展新阶段,需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采取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出口与投资双驱动”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架构,推动我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中美博弈不断加剧背景下,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就成了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转而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立足自身,畅通国内大循环。“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行政和市场垄断,打破限制各经济主体发展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中产阶级所占比重,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作用。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力度,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机制。
总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从其内在逻辑来看:在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而发展理念的转变,又决定了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新发展格局,由此推进高质量发展,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云南省与全国同步进入新发展阶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对云南提出了“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6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7%下降到2019年的1.8%。2020年11月14日,云南镇雄县、会泽县等最后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云南省88个贫困县、556.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帽。其中,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获得新的发展条件,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创造了“百万大搬迁”“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
(二)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9年云南经济总量达到2.32万亿元,GDP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18位,年均增速达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前移6位,从2015年的第30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24位,从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8.4%提高到了67.6%,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大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将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是“十二五”末通车总里程的1.25倍。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车,85.3%的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达。以沪昆高铁、南昆高铁为标志,云南省进入高铁时代。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开工。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云南获得石化产业零的突破。铁路、机场建设全面推进,水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等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四)人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
2019年,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82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3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2元。2015—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8%。2019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455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60元,增长12.5%。
(五)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3.2%。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9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4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6.0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4.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提升。2019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49.88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10.0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32.83万人。
总体来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我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并与全国同步进入新发展阶段。但客观来看,云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客观省情。
三、深刻认识云南与全国同步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省情的变与不变
(一)充分认识云南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省情内涵的变化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深刻把握新时代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深化省情新内涵认识,找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使命担当。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情由原来的“边疆、民族、山区、贫困”转变为“边疆、民族、山区、美丽”。“边疆、民族、山区”仍然是原来的“边疆、民族、山区”,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云南省情新内涵,塑造云南新形象、增强发展新动力,提高云南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1.深刻把握“边疆”新内涵。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一直以来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成为边缘、末梢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广。经过多年发展,云南已成为澜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孟中印缅地区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和推动者,与湄公河5国全面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2019年,云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额达1628.1亿元,同比增长14.9%。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云南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由此,地处边疆的云南将实现华丽转身,由我国对外开放的开放末梢、边缘变为前沿、中心,由原来偏远、封闭、落后、“黄赌毒”的代名词变为开放新高地。
2.深刻把握“民族”新内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564万多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三个省份之一。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国最多。全省16个州(市)有8个是民族自治州,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的70.2%。16个民族跨境而居,许多地方边境线穿村而过,边民之间世代通婚,血缘关系密切。云南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同边疆问题、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宁面临新挑战。多年来,云南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已全部实现脱贫,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各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少数民族正在由贫穷、落后、愚昧变为富裕、和谐、美丽、奋进。云南民族之穷已变为民族之美,其内涵在于和谐之美、民族文化之美。
3.深刻把握“山区”新内涵。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偏远、闭塞、贫穷曾是云南山区农村的代名词。然而,在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云南山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的培植和发展、乡村规划建设的有序推进,使得一些古老的村寨焕发出新的活力。特色村寨、特色小镇建设为山区农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云南山区正在由偏远、闭塞、贫穷变为生态、宜居、美丽。云南山区之美体现在生态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更体现为奉献之美、奋斗之美。正是因为广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广大山区群众的艰苦奋斗,才迎来了山区的涅槃之变。
4.深刻把握“美丽”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指出: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宝贵财富。“十三五”以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彻底转变,洱海、滇池水质持续向好,劣Ⅴ类水质湖泊由“十二五”末的4个减少到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5.04%。在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推进和打造下,在全省人民中宣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云南的山山水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云岭大地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美誉度持续提升,“美丽云南、世界花园”已成为云南的靓丽名片。总之,云南之美在于山水之美、在于边疆之美、在于民族之美、在于山区之美。
对云南省情内涵的重新认识,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省情的重新认识,重塑云南新形象、激发云南新的发展新活力和动力。
(二)云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改变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云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仍然突出。2019年,云南GDP总量在全国排第18位,增速排全国第二位。然而,云南GDP总量仅为广东的21.6%,四川的49.8%。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的67.6%。云南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28位,仅高于贵州、甘肃、西藏,只相当于全国71.9%,只是上海的1/3左右。2019年,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在全国排第29位①2019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近四成城市全面小康指数超预期点[EB/OL].(2019-11-21)[2021-01-12]. https://baijiahao. baida. com/s? id=1650791530793949463.。与此同时,全省16个州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2019年,昆明市GDP占全省GDP比重达27.9%,而怒江州GDP占全省GDP仅为0.8%。因而,云南进入发展新阶段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云南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在后续发展中,一方面返贫形势不容乐观,巩固脱贫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另一方面,还将面临新的治贫问题,即那些十分接近建档立卡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但又没有在建档立卡户中的农户,这部分人的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实际上云南扶贫工作还有一个收尾工作要做。另外还有一个就是100多万易地搬迁扶贫人口的发展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2.产业层次低,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缓慢。2019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到1.6:1,与全国2.3:1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原特色农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烟草、电力、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然超过70%;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3%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不足,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仍然居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底端。
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目前,云南省知识创新、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综合指标全国排名均在20位以后。2019年,全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0.9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全国排名28。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才贡献率低。
4.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云南省铁路运营里程仅占全国的3%,铁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普速铁路、米轨铁路占比高达74%,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仅沪昆客专一条。高等级公路仅有1.9万公里,仅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7.25%,高速公路密度为152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35%左右。
5.对外开放提升空间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十三五”期间,云南对外开放取得较大成绩,201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6.92亿美元。但从总体上看,云南对外开放的力度仍然还需加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还有较多的提升空间。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云南实现新发展
(一)实现发展思路由“弯道超车”转为“换道超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原来“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升型”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发展轨道已经发生转换。如果说云南原来的“弯道超车”是在二级路上超车,那么“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由二级路换道到高速路,实现“换道超车”。一方面,在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抓住“新基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云南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另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车”的档次,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实现产业发展由“谋划产业”向“谋划产业链”转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云南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有“链”的产业很少,或“链”很短。云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实施方案》,指出: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健康服务业为重点的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10个千亿级优势产业。以2020年为基期年,培育壮大100家营业收入上百亿元的独立法人企业,推动落实100个单一投资规模上百亿元的产业项目。①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EB/OL].(2020-07-27)[2020-08-03].http://www.yn.gov.cn/zwgk/zcwj/yzf/202008/t20200805_208425.html.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产业谋划必须放到全球产业发展环境大变化,国内产业发展环境大变化的背景下,从谋划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云南五大万亿级产业、八大千亿级产业,哪些是能构建我们自己的全产业链发展,哪些是要借助全球产业链、全国产业链来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地融入“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活力与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云南科技创新能力弱,2019年,云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5件②云南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85件[EB/OL].(2020-04-20)[2021-01-12]. http://www. ynylxf.cn/searchz.aspx?lxeyworol.,研发投入强度为0.95%③2019年云南省科技统计公报[EB/OL].(2020-10-10)[2021-02-13].http://kjt.yn.gov.cn/show-25-5100-1.html.,与“十三五”预期的3.5件和1.5%的目标差距较大。这说明云南在科技创新上一是投入不够,二是活跃度不够。因而,“十四五”期间云南应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研(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为突破口,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实行成果导向管理,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四)有效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云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融入长江经济带,提升云南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嵌入度和贡献度。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裂变与整合趋势日益明显。其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生性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进经济区划的发展。2020年7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在全国范围第一次由不同的省级行政主体,对不同隶属关系的毗邻区域实施的共同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区域裂变与整合”的新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云南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一员,应加大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力度,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找准自身发展优势,借助外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目前由27个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市长联席会,其目的是就区(流)域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经济合作、生产要素调配等方面进行磋商,并推动构建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生态补偿机制等,从而形成流域内相关省区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机制。目前,长江沿岸27个中心城市正式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而云南没有一个城市在其中,这对我们在长江流域环境治理方面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在生态补偿方面难以获得公平待遇;二是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是一条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的产城融合发展走廊。其目的是要将G60科创走廊打造成为区域内“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主阵地,这一区域将成为中国对标国际一流的产业集聚带。目前,G60科创走廊已形成“一廊一核九城”总体空间布局。2020年11月8日,G60科创走廊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强调多维度、跨领域的九城市一体化产业创新合作新模式。目前,G60科创走廊龙头已经舞起,作为龙尾云南也应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推动云南的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20-10-17.。云南与四川、重庆毗邻,交通便利,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既有历史底蕴,也有文化底蕴。因而,云南与川渝之间有着较好合作与交流基础。“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主动作为,以昭通市、丽江市为重点,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提升云南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2.抓住RECP重大机遇,提升云南在国际大循环中的竞争新优势。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云南作为东南亚、南亚及国内三大市场的连接点,既拥有14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又面对辐射30亿人口南亚东南亚市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云南在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十四五”期间我们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RCEP相关规则,推进产业发展优化布局,促进与RCEP成员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大云南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出口加工业;另一方面,加强云南与RCEP国家经贸合作,高质量拓展和促进云南产业外向度发展能力,从而提升云南在国际大循环中竞争新优势。
总之,“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战略,云南要在这个大战略中有所作为,必须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跳出云南看云南,借力发展,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