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021-11-25俞新建

经营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盈余利润管理

俞新建

(万向集团公司,浙江 杭州 311215)

人类自古以来就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台风、海啸、火山爆发、地震、大陆板块漂移、大气流动等自然活动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我们的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发明了无数复杂精密的仪器、发表了无数的科学研究,但却没有人可以自信坚决地说自己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到来。我们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在台风到来时发布气象预警,暴雨洪涝发生时营救被困人群,在地震频发或可能发生的地区广泛地进行地震知识宣传,组织逃生演练以最大化降低灾害发生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近些年,以伤害大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使得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生活带来威胁。近年来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能传导到上市公司中,受灾地点的公司也免不了受到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发展。企业的盈利和利润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灾害越严重,公司隐藏的利润也越多且不容易被发现,此时操纵盈余对企业来说能减轻受灾年的纳税压力,降低税务成本。他们可以在灾后将控制起来的利润在合适的时机放出,让企业利润看起来更高,获得股民或合伙人的信任。

一、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在金融市场上,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最了解公司实际情况的人,而投资人如机构性投资者或散户等了解公司的渠道有限,往往只能通过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网络媒体的公告新闻等渠道获取信息。公司上市的手续很复杂,需要很大一笔成本,如中介费用、税务成本、社保、筹备费用。所以资金相对充足并且经营状态好的公司并不会迫切地上市,反而是缺少资金想要筹资的公司才愿意上市。证监会要求提出上市申请的公司保持盈利的持续性,对各个财务指标编制审计也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公司想要上市就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向金融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使得公司内部与外部投资者存在逆向选择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投资者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投资决定未必带来效益,致使大量资金进入经营不良的上市公司。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认为企业所有者担任企业经营者的方式有很大缺陷,所以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他们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应该掌握在不同方的手中,股东应掌握剩余索取权,交出运营权力。1976年,詹森和梅克林也提出代理成本的概念,代理成本指出委托方想要避免代理方谋取私利,应该采用科学严谨的合同模式进行合作,监管约束代理方。

(二)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市场可以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通过股价的变动反映出来,这里的信息不仅包括政策信息、会计信息,也包含着与公司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信息,这种反应在事件发生或信息公布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股价的恢复根据信息的轰动程度不同时间也会不一样。在信息共享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了解都是从0到1慢慢深入的,对其财务状况的了解也是如此。财务作假的公司也许可以在短期内骗到投资人的投资,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在金融市场立足,而且在被发现后会被打上重重的印记,很难再次翻身。如若企业出现现金流问题导致股价下跌,而经营者想要避免股价下降,就要操纵盈余给市场传递出积极的消息。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盈余管理的探索在西方悄然开始,并逐渐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经过一系列演变,盈余管理已然变成会计研究中受人追捧的科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展现业绩优势、利于银行借款、契约动机、对市场预期作出反应、避免摘牌等。也许政府部门会因为灾害下达一些政策以减轻受灾企业的经济负担,但在企业发展得过大或获利数额太高时,可能会成为有关单位的主要监督对象,被认定为不利于促进经济环境健康成长而被严格监管或者被提高纳税要求。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1.契约动机分析。若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不存在契约摩擦,委托人能够完全掌握信息,那么盈余管理也就不可能发生。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使盈余管理动机得以存在:1985年西方学者提出契约动机,管理者为了将奖金据为己有而操纵公司利润;1991年学者们发现管理者在任职期满时会通过减少研发支出操纵盈余。此外,公司资金短缺为避免摘牌进行债务融资时也会进行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表,以得到债权人的信任。

2.资本市场动机分析。1991年美国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第一次发行股票的企业,开展研究后表示发行股票前企业的利润上升比较显著,而发行股票后企业的业绩会有明显的缩水。另有学者7年后选择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示增发前股票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于增发新股后。

(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盈余管理可能会被以下因素左右:

1.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越严格盈余质量越高,较高的盈余质量也会提高实际盈余管理的边际收益,使得真实盈余管理提高。

2.法律监督管理条例。监管越严格,上市公司开展盈余管理的成本就越高,操纵盈余的可能性也就有所降低。

3.会计弹性。会计弹性大,盈余管理程度高。

4.股权结构。信息显示,每一年进行董事会次数、高管期权激励数目占比、股权配比程度等情况对盈余管理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5.审计质量。拥有优越审计水平的公司其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存在限制因素,多选择增值股票回购手段实施盈余管理,双重审计和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盈余管理。

6.内部控制。优秀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的应急盈余管理,然而对实际的盈余管理的控制效果不理想。

三、自然灾害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受灾地的上市公司会因为灾害受到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如农林牧渔产业的农作物、畜牧、海鲜等死亡或流失,制造业库存产品被毁坏;间接损失包括供应链的某一个节点因灾害无法进行工作导致整个链条瘫痪失去后续的订单,人力物力交通的不便延长产业链的进度,金融市场对灾害的反应导致股价下跌,公司对因工作受伤的员工进行赔偿等等。大大小小的损失会明显地影响上市公司当年的业绩和利润,在利润亏损的情况下,政治成本中的税收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会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就会被要求退市。一旦公司被打上特别处理的标签,等同于传递出经营不良的信号,投资者就会对公司失去信心,日后的融资成本和难度都会被提高;若是被退市,没有办法继续在股票市场筹资,很可能会破产。此时上市公司会有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就算管理者预计后面几年同样难以盈利,为增加保持上市状态的机会,也很可能会在这一年大幅度向下调整盈余,在后面放出来,使后几年净利润为正。

通过向下盈余管理降低利润一来能够在借助政府对受灾企业发放政策红利的情况下减少税款,使公司在灾后创造有利于自己整顿回血的环境;二来社会各界知道自然灾害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所以即便净利润少也会觉得情有可原,此时再多做一点向下的盈余调整也比较难被发现,有可行性。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为了降低公司受灾后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受灾地上市公司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借此机会隐藏更多利润让以后的年度利润更高,防止公司因经营不良连续亏损被迫退市。

另外,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公司越可能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以此减轻成本负担。

(二)建议

第一,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投资者若是持有受灾地公司的股票,不要着急卖出,可以结合自己对股票市场的专业知识对公司的发展进行预估,同时密切关注公司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的指标。把金融市场当成一门学科去探索,多学习金融知识才能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拥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当年的利润减少很可能是公司为降低税款以及为明后年利润流畅而做的盈余管理,因此要综合考虑。

第二,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普通企业,都要对自己的投资者有负责任的态度。盈余管理本身没有违法,但如果频繁进行盈余管理而企业真正的利润跟不上,造成严重后果,最后也会损害外部投资者的感情和信任,所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减少投资者投资风险。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应重点关注对高利润和大规模上市公司的监管。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规模、净利润和盈余管理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灾害发生后因避亏和政策加持扩大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合格范围内,同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在法律层面优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对受灾上市公司出台更包容的条例,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我国就自然灾害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的政策:《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指出企业因自然灾害造成资产损伤的,可进行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时,由于地震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的,由有关单位判断减征或免征资源税,等等。但可能出于优惠力度不够或者其他原因,这些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危机,相关部门可以对这样的公司实行一些特别的规定,比如增加补贴或延缓因连续亏损而被迫退市的时间。

猜你喜欢

盈余利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养殖成本7元/斤,利润翻倍?黄颡鱼像他这样养,亩利润过万是常态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