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中 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化使用建议
2021-11-25刘亚志
刘亚志
(承德市房屋交易与产权管理双桥区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为提升脱贫质量,提升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精准扶贫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水利、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等问题,居民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很多地区还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但脱贫效果比较小。针对此类问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化使用建议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范围
(一)来源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对各类涉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形成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二是扶贫贷款资金,为保证精准扶贫工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国家支持的政策性银行,为建设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发放贷款,转款专项用于扶贫项目建设和贫困户脱贫;其三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扶持资金。
(二)使用范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适用范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用于兴建水利、修建道路、构建卫生文化服务平台、村庄整合规划等;其二是用于对贫困人口的“户补”资金,为贫困人口提供的补助资金,如常见的农村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都可以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三是政府采购性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清理车采购、农村清洁卫生器具采购的资金等。
二、目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资金支付不及时、不规范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方面,设置了很多环节,审批时间比较长,致使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难以及时落实,一些扶贫项目无法及时开展,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比如:在2017年国家审计署曾对全国20个省市的158个国家扶贫重点区域进行抽查,抽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336.17亿元人民币,抽查结果显示,超过80县,闲置资金达到19.54亿元人民币,其中约6.23亿元人民币的闲置时间超过2年以上。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级单位综合财力有限,存在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一些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来源单一,收入量比较少,很多扶贫工作难以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顺利完成[1]。再加上难以提供相应的项目配套开发资金,就无法获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甚至有些地方,都不去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致使我国精准扶贫工作难以全面、高效的开展。
(二)一些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滞后
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科技水平低,发展模式滞后。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主要举措。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一些贫困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可用的资源有限,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多为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发展模式,科技水平低,仍然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合作共赢的认识,无法实现多元化发展,限制了经济发展。
第二,缺乏示范性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要想保证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示范性企业的引导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撑。但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倾斜政策支持力度,很多企业不愿意到村庄投资,高素质管理人员纷纷进城务工,现有的村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高,也是导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统一的使用及应对措施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复杂,比如:在修建道路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难以按照设计计划标准,将道路设计方案落实到位,导致修建的道路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影响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良好使用。此外用于“户补”使用的资金,通常需要农户先自行建设和维护,再由政府统一发放奖励补助,但一些农户内心不愿意自建,乡村只能通过招标的方式统一建设,这就改变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象和支付方式[2]。再加上各地的应对措施不一致性,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手续和办理流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新问题之后,各部门之间没有及时沟通,使得新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余结转资金规模不断增大。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监管缺位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大量扶贫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非常大,但扶贫项目性质比较复杂,时间比较紧迫,管理人员有限,扶贫项目竣工验收量大,管理部门的领导缺乏担当意识,担心出现问题之后,危及自身。使得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不断下压。将压力留给基层干部,使得基层干部虽然不懂项目知识,但又必须验收,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管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化使用建议
(一)加大资金支付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按照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需求,尽快制定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化使用机制,通过制度来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以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真正应用到扶贫项目中,促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乘数效应”,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效率。此外,要在城乡一体化大环境下,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规划设计,将区域的优质资源如: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交通资源等,尽快覆盖到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力度,积极协调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尤其是在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文化教育方面,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能够被专项应用,促使贫困地区稳定发展。进一步缩小贫困地区和城市在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的差距,全面提升贫困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3]。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要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拓宽精准扶贫的渠道。比如:可推广PPP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社会脱贫攻坚战中来,将脱贫项目聚集到贫困村,逐步带动贫困区域整体脱贫。
(二)“输血”和“造血”相互结合,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为保证精确扶贫工作高效开展,就要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找准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实现“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比如:对那些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贫困乡村,要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先培养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升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此后再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综合实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头效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民专业合作社是整个扶贫工作的纽带,要先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设合作社和合作链条,将农村产品和市场对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当地的龙头企业,以便在后期创新经营模式上,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
为更好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合理应用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还要立足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信息扶贫。要充分利用好 “互联网+”手段,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把握好“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全面落实好电商落村入户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适当引入电子商务发展项目,搭设好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网络营销步伐,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问题,提升农民收入,尽快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应对化解问题
由于不同农村发展情况不同,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中,难免会遇到计划和实施项目不一致的问题。要求各基层干部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沟通,解决农民思想问题,更好地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好项目计划和实施中出入过大的问题,比如:可通过奖励补助资金的合理应用,促使农户能够自觉参与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以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能够落实到实际项目建设中。所以,各主管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交流。遇到新问题之后,要及时解决处理,不能将问题累积,保证精准脱贫工作能够高效开展。也只有切实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才能避免扶贫资金滞留在账上,促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能够落到实处。
(四)强化部门领导担当意识,提升资金的安全性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步入了关键时期,各部门脱贫工作任务量不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了所有财政涉农资金,资金安全支付是保证扶贫工作效果的关键。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主导作用,保证扶贫相关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打造人人有担当,监管无处不在的新局面,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工程等精准脱贫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优化使用建议,结果表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保证精准扶贫工作能够高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加大资金支付力度、“输血”和“造血”相互结合、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强化部门领导担当意识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最大限度上提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保证精准扶贫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