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位荣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汉学家

2021-11-25赵大新

国际汉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德堡汉学家汉语

□ 赵大新

2020年12月,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揭晓,来自15个国家的15位获奖人中,有六位精通汉语并在中国图书的翻译、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汉学家,他们是美国的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意大利的卡萨齐(Giorgio Casacchia)、俄罗斯的科雅 琼(А. И. Кобзев)、瑞 典 的 罗 德 堡(Lennart Lundberg)、英国的韩斌(Nicky Harman)和匈牙利的郝清新(Hamar Imre)。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纳入国家荣誉框架下的出版界最高涉外奖项,授予在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物等方面贡献突出的外国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自2005年设立以来,迄今已有54个国家的153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获奖。

倪豪士,美国著名汉学家,生于1943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由于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倪豪士于2003年获得洪堡基金学术终身成就奖。倪豪士在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中文系学习时,师从著名学者柳无忌。柳无忌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柳亚子之子,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柳无忌的引导下,倪豪士开始对唐代的诗歌和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其后来的学术之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作为汉学家,倪豪士教授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研究,同时潜心《史记》《搜神记》和唐传奇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作者或编者,倪豪士共出版了20多部学术图书。1973年,他和另外几位作者合著的《柳宗元》(Liu Tsung-yüan)是其第一部作品,此后先后出版专著《皮日休》(P’I Jih-Hsiu)、《唐传奇导读》(TangDynasty Tales: A Guided Reader)和中文论文集《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倪豪士编著的两卷本《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至今仍然是欧美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必备的案头工具书。

1979年,倪豪士创立了美国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杂志《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 Reviews,简称CLEAR),并长期担任主编。倪豪士教授最值得称道的则是《史记》的英译和编辑。他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史记》研究,有感于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史记》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从1991年开始致力于《史记》的翻译。倪豪士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史记》全译本预计将达12卷,截至2020年已累计出版8卷,剩余4卷也将陆续出版,最终将呈现一个内容完整、体例统一、忠实原文、学术性强的《史记》英译本。其译本结构为:序言、使用说明、纪年说明、度量衡对照表、缩写表、译文。除译文外,另附有详尽的歧义考证、地点考证、相关章节成书说明、文化背景知识注释及词汇对照表等。每章译文后面还附有译者评注与说明、该卷已有的西文和日文译本书目、关于该卷的中外研究成果等。每卷译文的后面则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官职英文译文的索引以及地图等。

倪豪士团队的《史记》译本在西方学术界受到普遍赞誉,著名学者卜德(Derk Bodde)、加里·阿巴克尔(Gary Arbuckle)和葛郎特·哈代(Grant Hardy)都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称赞“翻译是可靠的,注释是清晰而有帮助的……译著将使更多英语世界读者感知《史记》的学术性……通过这些著作,西方的学术界和文学界将对早期中国的辉煌和浪漫有更多了解,并对由伟大史家所展现出来的人类教训有更好理解”(1)Rafe de. Crespigny, “Reviewed Works: Ssu-ma Ch’ien, the Grand Scribes’Record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I, 1996, 59(3): 596—598.。《史记》倪豪士译本与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2017)译本,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1919—1999)夫妇译本可谓鼎足而立,各具特色。考虑到华兹生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非《史记》全译本,未来倪豪士译本全部出齐,可称得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卡萨齐,意大利汉学家,生于1949年,那不勒斯东方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L’Orientale)中国语言学教授。卡萨齐毕业于罗马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中 文 系,20世 纪70年代到中国留学,是中意建交后第一批来华的意大利留学生。卡萨齐曾任意大利非洲和东方学会(简称Is IAO)上海分院院长、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参赞。他对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有深入研究,代表作品有专著《汉语语言学史》(Storia della linguistica cinese)和中文著作《汉语流传欧洲史》,另编纂《汉意大词典》(Grande dizionario cinese-italiano)、《中国白话古典文学作品选》(Apparizioni d’Oriente. Novelle cinesi del Medioevo)等,翻译作品有《三十六计》《今古奇观》《徐霞客游记》等。

在欧洲与古代中国的交往史上,意大利可以说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卡萨齐赞叹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仅仅利用20多个字母就能记下所有汉字发音的天才创举,也十分认同利玛窦对汉语的称赏。就像自己的同胞利玛窦一样,卡萨齐对汉字也特别感兴趣,他认为中国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非常好的字典《说文解字》,此外还有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尔雅》,这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也没有编著词典。1984年,卡萨齐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中国语言学的文章《1949—1951年中国语法研究》(“Gli studi grammaticali di cinese moderno nel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Gli esordi 〈1949—1951〉”),后又发表了《1953—1956年中国语法研究》(“Gli studi grammaticali di cinese moderno nel 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Il dibattito sulle classi grammaticali 〈1953—1956〉”)和《尔雅的研究历史》 (“La scienza della raffinatezza〈yaxue〉nella Cina imperiale”)等重要文章,陆续出版的专著包括《现代中文使用手册》(Grammatica del cinese modern)、《汉语语言学史》和《汉语流传欧洲史》等。2008年,卡萨齐和合作者白玉昆十年磨一剑,推出了《汉意大词典》,这也是西文编纂的最完善的大型汉语词典之一。词典分上、下两册,2 000多页,收录了10万词条,包括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汉语词以及当代流行的外来词和俚语,为学习、研究中国和意大利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工具。

卡萨齐还钟情于中国的白话古典文学,先后翻译了《三十六计》《今古奇观》《无声戏》《痴婆子传》等,在他看来,中国的白话古典文学很有意思,其语言不是文言也不是普通话,在文风、内容、思想上都妙趣横生,这跟意大利的一些白话古典小说很像,比如薄伽丘的小说。

科雅琼,俄罗斯汉学家,生于1953年,俄罗 斯 科 学 院 东 方 研 究 所(Институту восточных рукописей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高 级 研 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历史及中西文化比较。科雅琼1989年获莫斯科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МГУ)哲学博士学位。从2002年起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研究部主任,同时还担任俄罗斯“汉学”网站主编、《中国社会与国家》(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杂志主编。先后发表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学术专著20多部,译著10多部。其主要著作包括:《王阳明学说和中国古典哲学》(«Учение Ван Янмина и 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象、数学说》(«Учение о символах и числах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中国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Философ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нео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а»)、《中国围墙内的情色》(«Эрос за китайской стеной»)等;译作有《大学》《论语》《易经》,以及王阳明的《大学问》和《传习录》、《洞玄子》、《金瓶梅》(节选)、《古文观止》(节选)等。2010年,由科亚琼担任副主编、历时15年编纂而成的百科全书《中国精神文化大典》(«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正式出版。《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共计6卷:《哲学卷》《神话宗教卷》《文学·语言文字卷》《历史思想·政治和法律文化卷》《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健康和教育卷》《艺术卷》,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集中而全面的诠释,是俄罗斯多年来汉学研究成果的荟萃,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水平和高度。

科雅琼热爱中国文化,醉心于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科雅琼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有趣的“书”,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真正的相互了解,有必要大幅度增加翻译文学的数量。

罗德堡,瑞典汉学家、翻译家,生于1944年,曾任瑞典驻欧盟总部翻译组组长。1966—1968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中文系学习,师从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2019)。1968—1970年、1975—1977年在北京担任《人民画报》社翻译;1973—1975年、1977—1986年为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翻译出版《今日中国》双月刊;1990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作为翻译者的鲁迅:鲁迅的翻译以及文学,文学理论介绍(1905—1936年)》(“Lu Xun as a Translator: Lu Xun’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1903—1936”);1992—1996年,罗德堡创办并运营鹤出版社(Bokf Rlaget Tranan),翻译出版中国小说以及其他有关中国的图书。1994—2006年,罗德堡任瑞典驻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翻译组组长。

罗德堡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和中华文化推广长达半个多世纪,翻译出版的文学作品在瑞典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研究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罗德堡的代表译作有张炜长篇小说《刺猬歌》《九月寓言》、莫言《变》、巴金《寒夜》、茅盾《子夜》以及鲁迅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杂文等,并用瑞典文和英文撰写关于鲁迅翻译和文学理论的专著。罗德堡是瑞典最早独立翻译和出版莫言小说的翻译家,可谓慧眼识珠。他不仅独立翻译了莫言的中篇小说《变》,而且还将莫言小说介绍给另一位汉学家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鹤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陈安娜翻译的《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生死疲劳》等。罗德堡认为莫言的小说扎根于中国农村的民众之中,有很厚重的历史,而且莫言很善于讲故事。因此,早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就认定如果有中国作家获奖,那肯定是莫言。

罗德堡认为,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能大大增进各国人民互相了解,文学和翻译有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的作用。他说:“中国是强大的国家,在全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把中国文学介绍给瑞典读者这个任务我看很重要,中国也看重它,这使我很兴奋。”(1)章红雨、孙海悦、李美霖:《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相映生辉——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15位获奖人的心声》,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网址: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8288,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1日。

韩斌,英国翻译家、汉学家,生于1950年,曾任教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中国虚构文学读书俱乐部(China Fiction Book Club)的创建人,英国文学翻译家协会(Translators Association 〈Society of Authors〉)联合主席。她潜心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语言精准优美,力求最大程度再现作者的写作风格,深得中国作家和英美出版人的信任。主要译作有贾平凹《高兴》《极花》、韩东《扎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和张翎《金山》等。韩斌热心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在担任英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主席期间,扶掖后进,不遗余力,在业界广受赞誉。

20世纪60年代末,韩斌在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选读中文专业,从此与中国结缘。作为一名翻译理论研究者,她曾在英国大学教授汉语翻译,并推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设立翻译理论学硕士学位。21世纪初,韩斌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韩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学作品,每年都会来一趟中国,和很多作家以及出版社的编辑见面聊天,挑选文学图书。韩斌还经常邀请中国作家来英国参加书展和文学节,尽可能地为中英文学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英国读者感受中国当代文学的魅力。

韩斌所翻译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大量中国各地的方言俚语,而这被海外译者普遍视为巨大的障碍,但韩斌都能圆满解决,她在精准掌握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巧妙结合英语的土语和俚语给予最恰当的表达。韩斌说中文方言并不能简单地转换为某地的英文方言,比如她出生地的方言——英国西南部,因为这样会让读者以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生在英国某地,所以她能做的就是用尽可能生动的“大白话”表述,让读者感到故事主人公就是在说英语。

郝清新,匈牙利汉学家,生于1967年,匈牙利罗兰大学(Roland University)副校长、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郝清新1992年毕业于罗兰大学,获得藏语和汉语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职于罗兰大学东亚系(现中文系)。郝清新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以及中国古典注释方法,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专著多部,包括《澄观的生涯及思想》(Kínai buddhizmus a középkorban — Cs’eng-kuan élete és filozófiája)、《佛出现在世界上》(Buddha megjelenése a világban)和《中 国 佛 教 史》(A kínai buddhizmus története)等,发表论文60余篇。郝清新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认为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中国古代的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爱好和平、努力工作并富有创造性,也与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传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郝清新多年来致力于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汉语教学在匈牙利发展迅速,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2007年、2013年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两度荣获“优秀孔子学院”称号,并于2015年成为示范孔子学院。郝清新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学习汉语的最好时机,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他和同事持续努力,最终促成汉语进入匈牙利中学教育体系。郝清新和同事还共同编写了匈牙利第一套本土汉语教材——《匈牙利高中汉语课本》(Kínai nyelvkönyv magyaroknak)。2019年,由 其主持编纂的2 000多页的《汉匈大词典》(Kínai-Magyar Szótár: A—Z)在匈牙利出版,这一开创性的工具书受到中匈两国学界的关注,显示了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相似分量的《匈汉大词典》(Magyar-Kínai szótár)将于2021年出版。

上述六位荣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汉学家,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专业方向各异,学术风格异彩纷呈,而共同之处是,他们热爱中国文化,潜心中国研究,多年孜孜不倦翻译、著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德堡汉学家汉语
学汉语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让荷兰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是多么有意思——荷兰青年汉学家施露女士访谈
海外汉学家影廊
沃皮·戈德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