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研究
2021-11-25曾伟江
曾伟江
(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绩效管理的实施与企业的稳健发展息息相关。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关键部分,绩效评价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目标值。通过树立长期的战略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与企业的预算紧密挂钩。通过确定绩效目标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有效衔接,结合企业基础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先进理念引进管理体系中,实现固有预算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实现效益价值最大化。
二、预算绩效管理理论阐述
预算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运行的集中反映,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其理念、方法引进预算工作全过程中。各预算部门及现有经营资金均纳入绩效范围中,将目标管理及评价成果内容灵活运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结构,充分实现企业资源结构的整合。
企业在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环节,主要从目标及绩效两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障体系相互提供所需服务。根据我国推行的相关政策,精确把控设计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依据,结合当前发展脚步,正确了解掌握结构的运行方向,对企业短、中期阶段的发展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划。秉着以问题为导向,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探索挖掘,进一步优化完善企业结构,细化各项预算绩效指标,真正实现预算指标的量化,加强预算指标的可行性,保障指标与项目之间的契合度[1]。
三、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障碍分析
(一)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由于部分企业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缺少客观性、科学性,不能精确把控切入点优化现行工作状态,还未完全形成全面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就组织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绩效执行监管工作依旧存在缺陷、相应的制度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率,不利于预期实施效果的实现。
(二)预算绩效指标与战略目标相悖
目前,多数企业在设置预算绩效指标环节中,将侧重点置于短期既定目标的执行,如短期效益提升、短期成本缩减、市场份额短期提升等内容,进而对财务指标方面的工作投入主要精力,忽视了企业未来长期性战略规划的实现。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的非财务绩效指标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该指标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客户满意程度、售后质量、优质客户开发率等。但是,当前大多数现代企业设置的指标呈单一化,无疑会使企业各部门及下级公司产生一种只需注重短期目标的想法,对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阻碍[2]。
(三)预算周期缺乏科学性
一般而言,企业多以年度、一个会计周期作为期限,集中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这种考核方式时间跨度大,无法起到应有的“加压”效用,从而导致前后阶段松紧度不一致的情况出现,甚至影响数据信息的真实度。特别是在企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后,考核周期出现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对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四)预算考核制度缺乏完善性
预算考核制度对现代企业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就企业预算考核制度的执行现状来说依旧存在不足,具体成因复杂。一是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建设中,未考虑到经营现状是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预算设置的指标与实际情况差异性较大,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工作状况。二是考核指标选择盲目,通常是在对企业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的前提下,盲目制定预算考核指标,其灵活性、有效性有所缺乏。
四、企业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对企业组织框架、日常管理机制建设工作进行适当调整,重新梳理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将新时代的新思想、先进理念及手段充分运用其中,进一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借助信息化预算管理工具及手段不断创新优化现行模式,促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效果达到理想化。在管理过程中需根据项目特征建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周期的追踪机制,按照具体类别建立管理及核算方式,以项目具体内容作为基础开展阶段性的评价工作,成立合理周期,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工作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3]。
(二)设置战略驱动的预算绩效指标
现代企业在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将战略发展作为驱动力量,利用制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对绩效考核周期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分别分为年度、季度、月度;同时实行预算考核目标的分解工作,细化至不同阶段的预算绩效指标,具体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企业整体实行的预算绩效指标,二级指标则为下级公司的预算绩效指标。为了促进下级公司及企业战略目标的统一,要求各下级公司签订预算管理目标责任书,树立相应强化的责任意识。
(三)健全绩效运营监管体系
企业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不断健全优化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确保各项绩效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进而增强数据管理的精确性、有效性,识别关键业务活动中的预算风险点,并事前做好规避与防范工作。一旦在预算执行环节发现预算执行有偏差、与初始预算目标差异过大等问题,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预算分析会议,明确预算执行不到位的责任部门与根本原因,指导相应部门开展纠偏工作。同时,企业也需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对预算执行的不同阶段进行实时监管。例如,强调预算资金支出审批的严格性,尤其要注意对挂账规模、账户余额的重点检查,将资金和资源落到实处。此外,进一步加大对各部门的自主审核力度,就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定期检验,根据内控要求积极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及分类管理制度,针对各部门资金、支出的类别构建针对性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二级财务审核及管理机制,实施统一的财会核算方法,以此保持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增强资产管理制度的标准性、规范性。
(四)构建健全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制度作为保障各事项规范、合理开展的前提条件,且具有一定制约性。在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明确预算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流程,便于后续工作的具体实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其次,选择最合理的预算考核方法。企业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效果展开考核时,需结合实际运营情况选取最合理的考核方法。全面预算作为全员参与、动态化的工作方式,便于灵活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形成一种更符合企业需求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助于考核重点职位,而且便于对下级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应用动态化考核方式,一旦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汇总反馈,充分满足各项需求。
最后,设置精细、灵活、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及指标。平衡记分卡是一种先进有效的绩效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中。企业可从预算指标中选出关键性指标,进而细化分解指标,从而有效开展审核工作。比如某电力企业结合战略实行规划,利用各项关键性指标作为载体,通过目标分解,将各项指标分解至企业各部门中,进而形成企业职能部门、单位的预算目标。
(五)完善反馈及激励机制
在考核环节中,应加大人事部门与考核主体的交流沟通力度。考核完成后,将所获结果传递给企业每一责任主体。针对表现良好的员工需从薪资、晋升多个方面进行奖励,而对实际工作与预期效果偏差大的行为需及时追究责任,开展专项辅导工作,如专项培训活动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企业管理层应树立较强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借助有效手段提升预算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及精确性,从前、中、后期阶段性的获取数据信息,保障资金使用效益,成功完成企业财务转型工作,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