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由来与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祖先叙事新考
2021-11-25刘涛
刘 涛
目前,学术界关于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客家定义来看,仅从字面进行了考察。余达忠、曾念强结合彭兆荣的田野调查所得,认为宁化地方社会原本并无客家意识与客家认同,却未考察虔州、汀州、梅州早期群体规律性活动,也未对宁化石壁黄巢、陈友定传说进行深入研究。①余达忠、曾念强:《一个文化符号的形成与演变——基于宁化石壁的个案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其次,从宁化石壁的客家祖地认同而言,忽视了对地方官府态度的考察,未能从地方志书写出发进行深入研究。陈春声发现最迟在明末清初已出现宁化石壁叙事,却未能从旧志收录宁化石壁叙事的文本书写出发,探索地方官府对宁化石壁祖地的态度。②陈春声:《论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辑刊》2006年第2期。最后,从宁化石壁如何成为客家祖地来说,未能揭示黄巢、陈友定传说的历史原型,还原产生与流传的历史情境。廖涵考证黄巢传说历史原型是陈友定或汤和,却未发现黄巢、陈友定传说二者存在不同。③廖涵:《从村落历史看客家传说——以宁化石壁村为中心》,《客家研究辑刊》2014年第2期。
基于客家与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搜集正史、《明实录》、地方志、文集等史料,结合田野考察所得,考证客家本义,揭示闽西地方官府对宁化石壁的祖地的态度,还原宁化石壁黄巢、陈友定传说产生的历史情境。
一、北宋嘉祐七年标志客家族群形成
(一)因食盐而起
《续资治通鉴长编》始载:
(嘉祐七年二月辛巳)初,……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髃,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潮、循、梅、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6《仁宗》,《钦定四库全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3页b-4页a。
虔州、汀州之民活动有八个特点:其一,共同来源。从“田事既毕”来看,均来自小农社会,从事农耕。其二,相同遭遇。虔州、汀州不产盐,困于食盐问题,只能被迫铤而走险。其三,共同目标。为解决食盐问题,主要盗贩潮州、广州所产食盐,此外漳州也是食盐产区。其四,固定活动时间。每年秋冬之际,即农闲之余。其五,固定规模。以数十人到数百人为单位组团进行活动。其六,固定活动范围。往来于虔州、汀州、漳州、潮州、循州、梅州、惠州、广州等八地,流动活动。其七,活动影响。出于劫掠与自卫需要武装前往,沿途劫掠他人谷物与衣帛解决温饱问题,因妇女需在家照顾老幼,为解决生理需求只能劫掠他人妻女。其八、共同结局。活动结束后返回故里,待翌年再来,杀伤、杀死官军后只能据险为守被视为“盗”。
虔州、汀州之“民”所指是否就是农民?其活动地点为何又有梅州、循州、惠州等非食盐产区?其居住形态又是如何?
《舆地纪胜》记载:“(梅州)郡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籍汀、赣侨寓者耕焉。”②(宋)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102《广南东路·梅州·风俗形胜》,天津:天津图书馆藏,惧盈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第23册,第2页b-3页a。“汀、赣”指汀州、赣州,虔州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名赣州。从“耕作”来看,此“侨寓者”本是农民。“侨寓”指寄居梅州,过后要返回故里,来年再前往梅州。从北宋时期虔州、汀州民众就在梅州活动来看,南宋时期汀州、赣州农民在梅州活动是其延续,虔州、汀州之“民”也是农民。梅州“菱禾,不知种之所出,自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粒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差,不醇。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③(宋)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102《广南东路·梅州·景物上》,天津:天津图书馆藏,惧盈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第23册,第3页b。“本山”指“客”之所居方位,即位于山区;“客”指寄居山区者,即“侨寓者”,来自汀州、赣州的农民;“輋”同“畲”字,“菱禾”即畬田,开山种畲者称为“畲民”,《元一统志》记载其由来:
(汀州)山林深密,岩谷阻窈。四境椎埋,顽狠之徒,党与相聚,声势相倚,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畲民。时或弄兵相挺而起,民被其害,官被其扰。盖皆江右、广南游手失业之人逋逃于此,渐染成习。此数十年间,此风方炽。古岂有是哉?④(元)孛兰肹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8《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汀州路·风俗形势》,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下册,第629-630页。
“畲民”来自江右、广南,即赣南、粤东的脱离户籍者,因开山种畲而被称之为“畲民”。“畲民”在汀州活动,数十年间反客为主,使当地移风易俗。汀州、赣州农民在梅州开山种畲而被称之为“客輋”,梅州居民取菱禾之种,实则通过畬田对民风产生影响。
(二)客家本义
汀州、赣州农民客居梅州的生活方式是否是虔州、汀州农民在梅州活动的反映?《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八月丙午“诏除畬田租。”①(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8《本纪第八·真宗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5636(史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抄本,第4页a。菱禾特点符合虔州、汀州农民的活动特点:其一,汀州、赣州农民选择非食盐产区梅州开山种畲,与虔州、农民选择在梅州活动一致,可通过梅州作为据点劫掠食盐。其二,菱禾不用农具种植,早在北宋时期虔州、汀州农民即持兵器前往,汀州、赣州农民亦然,均未携带农具。其三,种植菱禾不用兴修水利,兴修水利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无论虔州、汀州农民抑或汀州、赣州农民均无大量经费。其四,菱禾到秋天可自然成熟,虔州、汀州农民需要流动活动,只能粗放管理。其五,种植菱禾可填饱肚子,又可酿酒驱寒保暖,还可享受免租政策,避免与地方官府打交道。
嘉祐七年(1062)之前,已针对虔州、汀州食盐问题进行探讨。“嘉祐中,知连州曾奉先请商人贩广南盐入虔、汀州,所过州县收其算。”虔州、汀州农民被视为一个群体,虔州、汀州农民需要共同应对宋廷,形成命运共同体。虔州、汀州农民活动早在嘉祐七年(1062)之前就已出现,但直到嘉祐七年(1062)见载国史,标志着客家族群正式形成。
客家的“客”字源于虔州、汀州农民每年两个季节流动活动,而后返回故里,来年再行前往;其“家”字则与沿途劫掠他人妻女,就地成家,设置据点有关。由于客家因食盐问题而起,封建王朝执行盐铁官卖制度,客家人不便提及影响其形象的走私食盐活动,促使客家人选择性失忆此来源,最终导致现代客家人不识“客家”本义,也不知本身就是客家人。客家虽因食盐问题而起,但不能认为客家就是走私、劫掠食盐的“盗贼”,其“非法”行为源于王朝食盐弊政。客家是王朝弊政的产物,虽对沿途地方造成一定影响,但仍应肯定客家的抗争精神。在虔州、汀州农民活动的范围均有客家人分布,显然源于虔州、汀州农民活动的影响,然而粤东客家为何会出现汀州宁化石壁的祖先叙事?
二、宁化石壁的客家祖地地位由来
(一)宋元时期宁化石壁已是赣闽交通要道
刘将孙《袁谨斋墓志铭》记载:
谨斋袁氏,名恮,字从谨,世居吉文方山之下古渡。……生前咸淳辛未腊二十八日,至大庚戌以事至闽,归,及汀之宁化石壁,遽疾卒,实十月朔日。……卜延佑甲寅腊葬某处。壬老,君婿也,今以澄初名受敕命为高丽王府断事官知事先葬,以馆人彭应琦状求铭。予哀之,怀之,知之深也。②(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32《墓志铭三》,《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1页b-4页a。
袁恮生于咸淳七年辛未腊月二十八日(1272年1月),世居“吉”,即南宋“吉州”③(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88《地理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江南西路》,《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5716(史部),第21页b。。袁恮在至大三年庚戌(1310)处理好福建汀州路事宜后返回吉州路,十月初一日(10月23日)途经宁化县石壁突发疾病去世,葬于延佑元年甲寅腊月(1315年1月)。其女婿托人请刘将孙撰写墓志铭。宋元时期,宁化石壁已是赣南与闽西的交通要道,为赣南地方社会所知。
宁化石壁在江万里亲友中广为传播。刘参《〈养吾斋集〉序》记载:“先兄养吾先生,自少时侍先君子于古心江文忠公馆中。”①(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首《原序》,《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4页b。“先君子”指刘将孙之父刘辰翁;“养吾先生”指刘将孙,号养吾;“古心江文忠公”指江万里,字古心,谥号文忠。刘将孙与袁恮是“四十年交游亲戚”②(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32《墓志铭三》,《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4页a。,袁恮“中年湖海多诸公知己,昭文丞相古心江文忠公为书山窗。”③(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32《墓志铭三》,《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2页a。南宋名相江万里与刘将孙父子是世交,又是袁恮的知己。刘将孙对宁化石壁应有所知。刘将孙《爱山先生赖公墓志铭》记载:
往岁庚子,予分教临汀。过瑞金,爱山以先人之旧馆我,三、四年间,行李问遗接迹。癸卯秋满归,分舍于东偏,积累纷碎,流连旬日,愈笃密。④(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31《墓志铭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20页a-20页b。
“临汀”指汀州路,刘将孙自大德四年庚子(1300)到大德七年癸卯(1303)担任临汀书院山长,均途经赣州路瑞金县(今瑞金市)。
(二)明末清初闽西地方官府认可宁化石壁的祖地地位
康熙《连城县志》收录明末雷跃龙《文川李氏重建宗祠记》述及文川李氏宗族宁化祖地:
谨按李氏之先,昉于伯阳父。着于闽,自有宋颜中氏。绍兴南渡时,疆宇日蹙,文川寻以堡升县,徙他县豪杰实之。十七郎公自宁化来居,曰文川李氏,从县别也。⑤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233页。
“文川”指汀州府连城县。文川李氏先祖李十七郎在南宋初年从宁化迁来。文川李氏宗族认同宁化祖地的时间,“李氏故有祠,祀其先十七郎公以下,火于万历丙午。”⑥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文川李氏宗祠在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毁于火灾,其时已祭祀连城开基祖李十七郎以降的祖先谱系,早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之前已认同宁化祖地。
雷跃龙自述其“家君令文川”⑦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即其父雷同声在“万历四十四年任”“莅连五载”⑧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5《官师志·名宦》,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自万历四十四年(1616)到天启元年(1621)担任连城知县。雷同声在任期间,“文川贤士大夫不辱与家君交者,皆昵不佞,而李氏之昵尤多。”⑨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雷同声与连城名门望族交往密切,尤其是文川李氏宗族交往最深,对连城地方社会有深入了解。雷跃龙撰写记文的时间,“始万历庚申年夏,成天启辛酉秋,额其门曰‘李氏宗祠’”①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文川李氏宗祠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重建,天启元年辛酉(1621)落成,应撰于落成之际。“外傅德祯君以状征不佞记之。不佞以家君客,不得辞。”②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康熙版点校本)卷8《艺文志·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雷跃龙因其父雷同声关系,应文川李氏宗族的邀请撰写记文。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八年二月)辛亥,改授考选进士……雷跃龙……为庶吉士,与同一甲进士孔贞运等送翰林院进学。”③《明神宗实录》卷591,《明实录》第1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1328-11329页。《明熹宗实录》又云:“(天启七年三月辛未)授起复庶吉士姚明恭、雷跃龙翰林院简讨。”④《明熹宗实录》卷82,《明实录》第13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3976页。雷跃龙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到天启七年(1627)任翰林院庶吉士。
雷跃龙撰写记文时,雷同声宦游连城,见证了文川李氏宗祠重建,知晓文川李氏宗族认同宁化祖地。虽然雷跃龙署名翰林,却以时任连城知县之子的身份撰写祠堂记文,反映了明末连城地方官府对地方社会认同宁化祖地持认可态度。雷跃龙此文收录康熙五年(1666)《连城县志》,该志为时任连城知县杜士晋所修,反映了清初连城地方官府对地方社会认同宁化祖地一如既往地持认可态度。
康熙《上杭县志》收录明中后期康宪《处士张大本墓志铭》述及张大本宁化石壁祖地:
公讳大本,字汝实,别号龙山。其先宁化石壁人,宋季徙杭邑,继又徙邑之来苏里古坊,居数世,立业多。武平之桃溪,公父玉鉴相地善因家焉,遂举四子,而四即公,公又自桃溪复移居杭城。自宋季至今,盖为上杭县人。⑤(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10《艺文志·艺文志下·志铭·明》,康熙二十七年丁卯(1688)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0页a-20页b。
“宋季”指南宋末年,“杭邑”指上杭县。张大本祖先是宁化石壁人,南宋末年迁居上杭县,又迁上杭县来苏里古坊,其父张玉鉴再迁武平县桃溪,张大本迁回上杭县城。张大本墓志铭撰于何时?乾隆《汀州府志》康宪传记载:
康宪,字章甫,长汀人。嘉靖庚子举人,礼部司务,总职方。条陈四事,皆切时务。出为江西观察使,持宪纪,绝趋承,有廉毅声。⑥(清)曾日瑛修:乾隆《汀州府志》卷30《人物》,满洲延楷清同治六年(1867)据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6页b。
康宪是汀州府长汀县人,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中举,《礼部志稿》记载:礼部司务“康宪,福建长汀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一年升任,调吏部。”⑦(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44《历官表》,《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二·职官类一·官制之属),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抄本,第34页a。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仕。
康熙《上杭县志》记载:“张大本,以子恩贵,赠廉州府推官。”⑧(清)蒋廷铨修:康熙《上杭县志》卷8《选举志·貤封》,康熙二十七年丁卯(1688)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1页b。张大本因其子张恩获赠廉州府推官。崇祯《廉州府志》记载:“张恩,福建上杭人,举人,(万历)二十七年任司李。”①(明)张国经修辑、(明)郑抱素订正:崇祯《廉州府志》卷9《名宦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司李”指推官。张大本墓志铭未载其获赠推官,其墓志铭应撰于康宪出仕之后,万历二十七年(1599)之前。
康宪述及张大本的宁化石壁祖地叙事,可见康宪应认同此说,反映了汀州地方社会认同宁化石壁祖地。康宪此文收录康熙二十六年(1687)《上杭县志》,反映了清初上杭地方官府对地方社会认同宁化石壁祖地持认可态度,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开始到清末的粮户归宗运动追根溯源宁化石壁奠定基础。
三、黄巢传说考辨
(一)历史原型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述及黄巢传说:
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德,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惧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女,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②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第48页。
罗香林发现黄巢传说广泛流传客家社会,认为黄巢传说并不可信,却未能揭示黄巢传说历史原型。
“贤妇”之“贤”,关键在于重视男丁。汀州直到宋代仍流行“不举子”习俗,宋廷为此决定设置“举子仓”,《临汀志》记载:
(长汀县)举子仓,旧有五所,系绍兴五年准朝旨,以建、剑、汀、邵四州,细民生子多不举,于逐州县乡村置举子仓。遇民户生产,人给米一石。③(宋)胡太初修:《临汀志·仓场库务》,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16页。绍兴五年(1135),汀州设置举子仓,其时宁化县也设置举子仓:
举子仓六所。元在黄土寨(今名南平)、鹫峰院、三溪寨(今名中定)、宝池寺、下土寨(今名安远)等处,经绍定寇攘并废。④(宋)胡太初修:《临汀志·仓场库务》,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18页。
汀州属县长汀五所、清流与上杭四所、莲城二所、武平一所,宁化数量最多,其“不举子”问题较突出。直到明代汀州移风易俗。弘治《汀州府志》始载:“至今汀风俗生子未有不举,抑以宋之遗泽云”①(明)吴文度修、(明)杜观光纂:弘治《汀州府志》卷9《古迹》,弘治年间(1488-1505)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9页b。“贤妇”怎会重视男丁?显然其并非唐人。“贤妇”的历史原型源于《临汀志》始载晏氏:
晏氏,清流县人。适宁化管下大陂村曾家,孀居。会绍定庚寅群寇猖獗,宁化管下诸堡寨皆陷于寇,惟晏氏义不为贼辱,合亲族田丁据守山寨,倾家资廪饷。贼攻围寨,晏氏选壮丁百人为先锋,亲挝鼓督战,捐首饰金宝等物赏用命者。贼屡攻不能下,乃移檄云:“道路梗塞,汝将焉之。沟渎自经,谁其知矣。”晏不为动,卒能保护一乡。招讨使陈公靴闻于朝,封恭人,仍官其一子。②(宋)胡太初修:《临汀志·贞节》,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40页。
晏氏孀居育子,同“贤妇”携子未云其夫相似,晏氏“保护一乡”,同“贤妇”保护“一坑男女”相近。晏氏抗击的“绍定庚寅群寇”,刘克庄《汀州重建谯楼记》称:
初,庚寅、辛卯间,闽为盗区,祸起于汀,四封之内大抵皆盗,而营卒亦囚执郡将欲。吾民人情视汀犹毒虺鸷兽之窟宅也。公以偏师袭磜,而巨寇禽单车入城,而叛卒诛。天子嘉奖就畀符竹。③(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21《记》,宋代刻本元代重修,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5册,第1页b,
“庚寅、辛卯间”指绍定三年庚寅(1230)、四年辛卯(1231),“磜”指《临汀志》所载宁化潭飞磜:
潭飞磜,在宁化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而平,山环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寇恃其险阻,为私贩,为剽盗根据百年,莫敢孰何。此绍定间始祸之地,未几,为淮兵荡平之,因置南平寨。④(宋)胡太初修:《临汀志·古迹·属县》,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4-115页。
“绍定间始祸之地”指绍定“庚寅、辛卯间”根据地。
黄巢未到汀州,为何会出现黄巢到宁化石壁的说法?《临汀志》记载:“宁化运福盐”,“福盐”指福州所产食盐。《资治通鉴》记载:(乾符五年)十二月甲戌(879年1月)“黄巢陷福州”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53《唐纪六十九·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7239(史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抄本,第22页b-23页a。,乾符二年(875)六月辛未“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52《唐纪六十八·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7238(史部),第31页b。黄巢本是私盐贩子。晏氏抗击的“绍定庚寅群寇”也是私贩食盐者。
“黄巢”的历史原型是“绍定庚寅群寇”。
(二)产生原因
既然晏氏抗击的是“群寇”,为何在宁化石壁的黄巢传说中却仅提“黄巢”?究其原因,应与宁化人李世熊所撰《招捕祠记》有关:
时晏头陀啸聚潭飞砦,攻磜,破之,谕降连城七十二砦。贼溃,头陀伏诛,汀寇悉平。⑦(清)李世熊撰修:康熙《宁化县志》卷7《政事部下·坛壝庙祠志》,第21页a。
“潭飞砦”即“潭飞磜”,由于李世熊认为晏头陀在潭飞磜揭竿而起,导致晏氏抗击的“群寇”集中到“黄巢”一人。罗香林所载黄巢传说为其“先伯父锡麒公昔年所讲述”①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第51页。,罗锡麒生活在清末,正是康熙年间以后出现的“黄巢”版本。
“贤妇”历史原型是晏氏。为何黄巢传说不提晏氏?晏氏兴建营寨的黄牛山时属宁化县柳杨团,直到“成化七年,分柳杨、下觉二里隶归化县。”②(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八闽通志》(修订本)卷16《地理乡都汀州府》,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建地方志丛刊》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宁化县柳杨团即柳杨里,成化七年(1471)改隶归化县,晏氏成为归化县历史名人,导致黄巢传说不便提及晏氏。
“贤妇”保全“一坑男女”性命,源于《宋史》所载晏氏保护宁化数万百姓事迹:
邻乡知其可依,挈家依黄牛山避难者甚众。有不能自给者,晏悉以家粮助之。于是聚众日广,复与伦、万全共措置,析黄牛山为五砦,选少壮为义丁,有急则互相应援以为犄角,贼屡攻弗克。所活老幼数万人。③(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460《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曾氏妇》,《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6088(史部),第12页a-12页b。
晏氏所析五寨成为晏氏夫家宁化管下附近乡民数万人避难所,其中应包括石壁民众,导致出现“贤妇”避难葛藤坑并救下葛藤坑男女的情节。
由于晏氏与晏头陀同姓,导致黄巢传说出现“黄巢”嘱咐“贤妇”悬挂葛藤的情节,为何黄巢传说未提及晏头陀与晏氏之名?究其原因应与客家人重塑形象有关。客家因食盐问题而起,宁化潭飞磜起义促使宋朝解决汀州食盐问题,有利于赣南、粤东地方社会的安宁。④刘涛:《从宁化在南宋的影响看客家祖地的形成条件》,载李平生主编:《第八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84-85页。根据黄巢在乾符五年(878)“攻剽福建诸州”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53《唐纪六十九·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7239(史部),第22页a。,宣称先祖为避“盐寇”之乱而移民宁化石壁葛藤坑,葛藤坑民众在动乱之前已是王朝编户,均与盐贩势不两立。
四、陈友定传说考实
(一)历史原型
刘善群发现幸嗣昌《幸氏族谱序》记载陈友定传说:
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而来。……偶有宁化友对余说渠乡往事:元末时,陈友定据福建,我太祖高皇帝遣信国公汤和往征之,友定败走,潜其踪于石壁乡,有剿石壁之说,于是人民惊骇四散,奔窜焉。意我祖之来郡在此地也。⑥刘善群:《简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定位》,《福建史志》2009年第1期。
刘善群未查证《明太祖实录》记载,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幸嗣昌根据搜集的宁化石壁口述史料,在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作序,认为先祖在明初迁居广东兴宁。幸嗣昌是崇祯副榜,为何会提及被明太祖下令“诛之”的陈友定?①《明太祖实录》卷29,《明实录》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02-503页。
首先,考证陈友定传说的史实。传说所云汤和,源于《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元年春正月庚子),征南将军汤和率帅师至延平,元参政文殊海牙等以城降,执元守臣平章陈友定送京师。②《明太祖实录》卷29,《明实录》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05页。洪武元年(1368)正月,汤和进军延平路(今福建省南平市),将陈友定押往应天府。
正史、旧志未载陈友定败走潜匿宁化石壁,宁化石壁流传陈友定传说实则与陈友定旧部反明有关。
(洪武元年六月甲子),陈友定故将金子隆陷将乐。初陈友定既败,其将金子隆、冯谷保等紏合清流、宁化散卒寇将乐,势甚猖獗。守御千户宋国成婴城固守,至是贼党日众,攻城益急,国成以援兵不至弃城遁。子隆等遂陷将乐,杀知县马源、主簿苏兼善乘胜寇延平,攻四鹤门指挥罗德聚、千户李申击却之。③《明太祖实录》卷3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67-568页。
陈友定旧部金子隆组织宁化散兵游勇,在洪武元年(1368)六月攻占将乐县,杀死明朝知县、主簿。
(洪武元年六月丙寅)金子隆等复寇延平,官军出阵于城南桥以御之。指挥蔡玉率众奋击,大破其众,追至沙县之青云寨,子隆等负险拒守,建宁卫指挥使沐英遣兵夹攻破之,擒冯谷保。④《明太祖实录》卷3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68页。
洪武元年(1368)六月,金子隆率部攻打延平路,退守沙县,冯谷保被俘。
为何会出现陈友定潜匿宁化石壁的说法?
(洪武元年闰七月癸亥)平章李文忠率师攻破清流、宁化诸山寨,获金子隆及其余党,闽地悉平。⑤《明太祖实录》卷3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95-596页。
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癸亥(9月7日),李文忠率明军攻破宁化诸山寨,获金子隆及其余党,福建由此安定。
“汤和”历史原型是否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洪武元年五月,福建陈友定余党金子隆等纠合散卒寇将乐、延平等处。闰七月,上命文忠总兵擒获之,闽地悉平。⑥《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朔”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477页。
洪武元年(1368)五月,金子隆组织宁化旧部,在六月先后攻打将乐、延平。直到是年闰七月,明太祖下令李文忠率部攻打金子隆,将其擒获,并未述及汤和。
“汤和”的历史原型实则李文忠,并非汤和。为何陈友定传说会提及“汤和”?究其原因,应与汤和擒获陈友定有关,但地点却在延平,并非宁化。
陈友定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遭俘,是年五月其残部起事,陈友定无法潜匿宁化石壁。康熙《宁化县志》始载:“天紫塘,在石壁村,山绝溪涧,巅乃有塘,其水清莹,四时不涸”,“或曰陈有定曾此立营,因呼曰天子塘也。有定殉忠元室,宜无僭称,岂当时恢复全闽,帝制自为,愚民竟不知有庚申邪?”①(清)李世熊撰修:康熙《宁化县志》卷1《土地部·山川志下》,第36页b。“陈有定”即“陈友定”,李世熊认为“天子塘”与陈有定无关,实则源于选择性失忆造成的误解。陈友定旧部反明,自然可称“天子”,“天紫塘”实则陈友定旧部所建营寨。嘉靖《汀州府志》记载:清流县南寨“山势险峻,顶上宽平,可容千人,元陈有定垒石为城。”石龙寨“山峻顶平,左通宁化,时平章陈有定垒石为营。”②(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8《关寨》,《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上册,第443页。“陈有定”即“陈友定”,仅南寨就可容纳千人,陈友定旧部所据宁化山寨亦然,应考察环绕石壁群山营寨遗迹。从客家族谱记载“石壁寨”来看,包括石壁在内的宁化诸山寨响应陈友定旧部反明,石壁相传明军驻屯汉帝庙实则李文忠率领的明军。李文忠进攻宁化诸山寨,波及石壁,从而引发大逃亡。“陈友定”历史原型是金子隆为代表的陈友定旧部,为何未提及金子隆,却仅云“陈友定”?实则若提及金子隆,将坐实宁化石壁民众参与陈友定旧部反明,只能改称陈友定。
(二)产生原因
陈友定传说出现在宁化石壁除了陈友定余部在宁化石壁活动有关外,还与陈友定的宁化渊源有关。
《明太祖实录》始载陈有定生平:
友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人,徙汀之清流。世业农,为人沉勇,喜游侠,乡人畏服之。壬辰兵起,所在骚动,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为保障。友定以壮士见,公安与语,奇之,令长所集民兵,署为黄土寨巡检。③《明太祖实录》卷29,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04-505页。
陈友定本是福州福清县(今福清市)人,《临汀志》记载:“宁化县运福盐”④(宋)胡太初修:《临汀志·税赋》,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3页。,宁化早在宋代就食用福州产的食盐,元丰《九域志》记载:福清县有“一盐仓”⑤(宋)王存等纂修:元丰《九域志》卷9《福建路》,清初(1644—1722)影宋抄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4册,第2页。,福清是福州食盐产地之一。陈友定生活的清流县早在宋代已是“运福盐”⑥(宋)胡太初修:《临汀志·税赋》,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4页。,陈友定迁居清流,与其私贩“福盐”有关。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战乱,汀州通判蔡公安到清流募兵,陈友定被任命为黄土寨巡检。此“黄土寨”,从汀州通判任命陈友定来看,位于汀州宁化县。《临汀志》记载:“南平寨,元系黄土寨盐巡”⑦(宋)胡太初修:《临汀志·营寨》,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38页。,黄土寨设置“盐巡”,与“福盐”有关。南平寨“绍定六年,招捕使陈公靴奏废黄土,移就潭飞磜创寨”⑧(宋)胡太初修:《临汀志·营寨》,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38页。,嘉靖《汀州府志》又云:“元末时为寇所毁”①(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16《古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0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下册,第324页。,黄土寨在绍定六年(1233)废除,改在潭飞磜创建南平寨。元末,陈友定任巡检,随后毁于寇乱。
正德《归化县志》始载:
陈友定……因为明溪寨兵卒。时红巾寇乱,宁化曹柳顺据曹坊寨,拥众数万,蚕食诸县。一日,遣先锋八十人来明溪取马,众莫敢拒。有定谕众,计绐之,收其兵器尽斩之。柳顺怒,亲率步骑数千将屠明溪。有定率壮丁千余下山麓,乘柳顺营自惊,驰击之,斩获大半,遂进图曹坊,擒柳顺以归。时邻壤巨寇数十,各据寨堡,互相争夺。有定以次削平之,事闻,初授明溪巡检,升清流县尉,又升延平路总管。②(明)杨缙修:正德《归化县志》卷9《人物·附录:陈友定》,明弘治年间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53页a-53页b。
该志称陈友定担任明溪寨兵、明溪寨巡检的说法有误,然而所载陈友定早年平定宁化曹柳顺起事应可信。陈友定虽是清流人,却与宁化密切相关。《临汀志》记载:“宁化县运福盐,每年运四中纲,到清流岭下交卸,别雇船搬运入县。”③(宋)胡太初修:《临汀志·税赋》,载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3页。“福盐”贩运宁化需要途经清流县,来自“福盐”产地的陈友定,对清流与宁化的食盐均产生一定影响。陈友定传说源于明初宁化石壁里甲编户,百姓需要证明来历清白,为此将此前追随陈友定旧部反明而遭李文忠镇压的历史改称因陈友定潜匿宁化而被明军误会惨遭屠杀。
结语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客家族谱记载的中原移民祖先叙事,也存在于广府人、闽南人当中,客家本义并非源自中原而得名。客家人强调来自中原,实则源自北宋时期虔州、汀州农民客居他乡后仍要返回故里为民,直到来年再行前往。客家仍在王朝编户,畲民则脱离户籍,二者相互流动。不能因为现代社会重视客家文化,误以为宁化石壁实则现代建构的文化符号。
第二,客家族谱实则明清时期各个修谱阶段宗族成员为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谱系建构与重构的文化策略,但赣州——汀州——梅州的迁徙路线,可从北宋时期虔州、汀州农民客居梅州活动得到印证。客家因食盐问题而起,从而出现黄巢传说。宁化石壁空间考察不能局限于平常民居的考察,而应深入考察石壁周边群山的营寨遗迹。宁化石壁目前虽以张姓为主,却不能忽视闽粤乡村普遍存在杂姓村演变成大姓村、单姓村的现象,应从口述史料管窥其变迁。
第三,新时期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研究应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应认识到就祖先叙事产生的凝聚作用而言,无所谓“真伪”,若非“真实”已然无法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还原祖先叙事的产生的历史情境,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