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逻辑

2021-11-25孙慧珠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私有制费尔巴哈异化

孙慧珠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本文尝试对马克思早期哲学形成以前各时期的思想发展来说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逻辑。

一、高扬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哲学蒙起

马克思进入大学后成为“博士俱乐部”的成员,深受青年左派自我意识哲学影响,探讨人的地位和解放。他在《博士论文》中以伊壁鸠鲁哲学阐述自己的主体性思想:作为一个点的原子被扬弃于直线,只能受制于直线轨道的必然性而不能任意发生改变,这样的原子不是真正实现的原子。要想使原子得以实现,就必须打破这种定在;而偏斜运动相对具有不确定性,即偶然性,正是这种偶然性中包含着原子的自由意志,原子的偏斜就意味着原子获得了自我意识。由于这种偏斜运动势必会发生原子间的相互碰撞,马克思认为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1],在排斥运动中确证自身。综上,原子不光受一定的必然性条件约束,内部也包含着否定因素,受定在约束的原子是空洞的,通过偏斜运动的否定获得了自由的形式,由偏斜导致的排斥即是对这种否定的否定,由此,原子获得了内容,便实现了自身。

马克思由原子联想到人,每个原子都是独立的个人,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命运的束缚,获得人格的解放,同一切必然的、反动的事物斗争;人与人也需要有自我意识的交流。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就是能动的精神实体,谁获得了“自我意识”,谁就获得了自由。

马克思的“自我意识”源于青年黑格尔派,却又与其有所区别。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是圆圈式的自我发展,在思辨中通过哲学批判和自我反思达到世界合理化的目的。马克思明显看到了这一弊端,他认为要想改变世界先要解放思想,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成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在获得普遍的实现形式的同时又扬弃自身问题,使哲学更符合世界,应有符合现有;因此,哲学的世界化也就是世界的哲学化。

二、自我意识到唯物主义的问题域转向

前文提到,马克思发现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弊病,因而提出哲学要走出思维与现实发生联系,他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但马克思在实际应用中遭遇了“自我意识”哲学本身的诘难:即便哲学与世界要相互作用,自我意识最终导致的仅仅是思想的解放,人的主体性还不具备现实基础,还不能真正对现实产生作用,需要一个中介领域将二者串联起来,这个领域就是市民社会。除上述原因外,马克思问题域转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现实冲突促使他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而展开了关于物质利益、国家与法的研究。

在这一研究中,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影响。费尔巴哈认为,人将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于上帝,上帝便有了人的类概念,人希望通过宗教获得人间美好,反而被其钳制并对其顶礼膜拜。费尔巴哈对人神进行了位相的颠倒,从神秘的上帝回归至感性的人。马克思受此启发,继而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位相。人将自己二分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中,黑格尔也看到了这一怪相,但他并没有寄希望于市民社会,只有通过国家扬弃市民社会才能解决。马克思认为,虚幻不能决定现实,国家本身是政治经济二元化的产物,不能完全代表市民社会的利益,人的自我分裂在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在于私利,私利在于私有财产。人由于无法完全凭己之力满足需要不得不以他人的生产交换满足自己所需,满足需要的产品就成为私有财产。获得私有财产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劳动,二是占有他人的所有。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指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只会在法权上继承私有制的合法性,因此必须以人类解放消灭私有制,克服人的自我分裂,使其成为类的存在。市民社会的问题只能在其内部解决,无产阶级数量庞大,他们形成于市民社会,却没有私人所有,更具有革命性。物质力量需要哲学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通过哲学在斗争中解放自身;哲学通过无产阶级斗争转化为合理指导。

马克思此时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也是基于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的,但他面临着私有制从何而来及如何破解的问题。劳资矛盾是市民社会最现实的矛盾,他在恩格斯的启发下在哲学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经济学。

三、对现实异化劳动的分析及扬弃

1.劳动的异化与私有制的来源

在斯密等人看来,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但现实是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还导致人的不幸;这种二律背反,促使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劳动观进行批判。由于此时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尚未成熟,必须以“哲学+经济学”的方式讨论。马克思指出了二律背反的症结:人的活动是对象化活动,通过本质外化实现劳动的目的,也是对象化丧失的过程。在特殊条件下外化的本质无法再次回归。马克思借鉴劳动价值学说,预设了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可以按照自然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将目的、意志外化为劳动对象为人所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的外化丧失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活动下降为生存手段,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从生产方面看,异化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对工人劳动成果的占有扩充资本家的价值。随着异化劳动的深化,资产阶级私有制得以巩固;从活动方式看,“异化”一方面是必然的对象化活动,一方面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去本质活动;从所有制看,私人所有不仅要区分个人劳动所得,还要区分非法占有他人所得;从人类历史看,人类自有文明始就生活在异化中,私有制是特殊的历史阶段,所以异化劳动又是私有制的来源。由此说明,私有制只是人类活动史上的异化阶段,必须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在人类解放中扬弃异化劳动。

2.私有制的扬弃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117私有制是劳动的结果,那么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共产主义消灭侵占他人的私产,保护合法所得;人的异化状态将被打破,劳动再次回归自由本质;劳动者享受到了原本劳而不得的产品及服务。马克思将比无产阶级更为具象化的工人确定为革命主体,“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2]101。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阶级矛盾,只有依靠阶级斗争,才能使工人自身获得人的全部;或者说,工人只有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使命,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获得解放。不仅劳动回归人,人也通过劳动使自然人化,实现人对自然的真正占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实现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即自然演变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其继《德法年鉴》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他找到了扬弃私有制的方向。但至此为止马克思始终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暗影之下展开他的学说,他意识到必须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消极影响进行清算,必须建立自己的哲学话语。哲学的清算是必要的,不加清算就会造成思想的胡乱,人类解放和经济学的思想就没有根基,故马克思话锋一转,开始了哲学前提的批判。

四、对旧哲学的清算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家不懂从现实的实践出发理解人的活动,他们还囿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虽然是人的活动,却不仅需要人的能动性和思维的计划性等先期准备,还受到来自外部自然界的限制。因此,人的活动是在改造环境中实现的人的生成。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实践,他看不到直观对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因素,片面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费尔巴哈虽然发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却并未消灭宗教。马克思则认为要在世俗基础上通过实践消灭异化,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全面复归。费尔巴哈哲学的眼光还停留在市民社会,其错误就在于他把现有当作哲学发展的现实前提,不能说清因何异化及如何正确解决异化,看不到“现实性”包含的历史性,因而他的人是孤立的个人,他的活动是市民社会利益争斗,只能用“爱”解决。没有实践就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就看不到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就不能对现实进行合理的改造,就不能实现应有和现有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时期就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最后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其实现方式就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改变原本异化的生产关系、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2.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清算后马克思的任务就是要对当时的德国的歪曲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首先考察了人类原初的活动形式。人首先是“自然人”,必须维持生存,随着生产的提高,再生产形成了物质交往,在这一前提下人通过交往成为“社会人”。一种社会关系取决于相对应的那种生产及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意识虽然具有超前性,也不能随意脱离现实,人的思维活动必然受到物质生产活动的束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31。生产力体现为人对对象的运动,决定着交往关系,又被这一关系制约。马克思初步建立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化了他的市民社会的思想,即市民社会作为现实的经济基础,对国家和法律等无形的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遗留的劳动异化问题在此得以解决:交往的深化就出现了分工,分工产生了社会矛盾,出现了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非自由自觉的分工就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因此,消灭异化的密钥就是消灭分工。他认为,必须使这种异化程度达到顶点即生产力高度发展,“普遍交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大大加深,才能消灭分工。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一切不合理的现实的革命,它取消了不合理的分工,消除了劳动及人的异化,实现了活动的自由自觉和人本质的复归。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仅仅寻求对现实世界做出合理解释而缺乏革命观,在触及人类历史领域时看不到人的生成过程,只能片面地对人的某一方面加以抽象;他也看不到人生存环境背后暗含的社会关系,看不到人类社会的本质,费尔巴哈“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3]50。

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历史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由于后来的社会分工导致了劳动异化,社会分工与私有制是互相交织的;只有消灭分工才能消灭异化劳动,才能让人摆脱经济利益和物质生产的束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才能重新回到人自身。

五、结语

马克思自始至终与旧哲学有所不同,他始终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人和现实的问题。早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受青年左派影响,以抽象的自我意识宣扬人的主体性,以能动的自由选择冲击禁锢落后的定在;但此时的自我意识还是抽象的理性,以哲学的批判解决问题远没有力量。马克思并未至此不前,他通过对现实领域的考察,认为市民社会作为现实基础决定国家,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无产阶级克服政治异化来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利用黑格尔辩证法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克服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完全复归。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但对于人的活动为何异化却不能简单以抽象的类来解答,必须进入人的现实生活,即人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在历史中考察人的生成发展,他与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他一改以往哲学的本体论思路,将哲学的研究对象变成现实的人,他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形成了唯物史观。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逻辑是按照从抽象的自我意识到具体现实的人,从静态的理论理性到动态的实践理性的思路展开的。

猜你喜欢

私有制费尔巴哈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认识和把握战争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