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探析
2021-11-25张晓玉
张晓玉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
“异化”一词最早是转让、脱离之意,起源于商品经济生活中形成的货物出售及财产转让的日常概念,是经济学概念。异化的客体并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而是为主体服务的。[1]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逐渐成为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个将“异化”概念从无批判的实证理论转变为批判的价值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卢梭的基础上真正将“异化”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而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马克思从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出发,揭示了人作为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客体,客体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控制剥削主体。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对新世界观的最初探索。由此,马克思阐述了一系列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异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从而分析其内在发展逻辑,推陈出新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重要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思想
在哲学史上,法国哲学家卢梭是最先将异化概念置于人类历史中去考察。卢梭的异化理论体现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即权利的让渡。卢梭设想在人类未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使人获得了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的不平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卢梭认为这种不平等现象会随着人类社会化步伐的加快而越演越烈。为了实现社会平等问题,避免人类生存受到阻碍,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每个人都将自身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每个人都成为全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并达成一种社会契约让渡出自身的权利,将这种让渡的权利转化为统一的制度,从而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一个道德伦理和公共的团体,即国家,但国家产生后,人们并没有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国家违背了人们创造它的初衷,成了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利器,用来奴役和压迫人民,异化思想伴随着国家的形成,出现在人类社会。卢梭认为,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异化程度达到了极点,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寻找实现新的平等自由的途径。可见,卢梭异化思想的伟大贡献就是首次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马克思批判地借鉴了卢梭异化思想的辩证观点,并与现实结合,由此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异化劳动理论。
(二)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继承了卢梭的异化思想,形成了严谨的异化逻辑体系。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用异化概念的哲学家,他的异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世界万物最初的原因和内在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而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异化出的外在表现,再后又自我否定扬弃异化,转化为绝对精神返回自身。也就是说,主体必须通过异化,把自己变成他物,并在这个对象上发现自己、反思自己,并扬弃他物返回到自身。在黑格尔看来,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历史的合理思想是纯粹的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的某一过程,肯定了人类劳动积极合理的方面。黑格尔的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他将异化等同于外化,异化仅仅是精神上的外化。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精神异化的辩证思想,肯定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通过劳动而实现人类普遍本质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但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运动,而是从现实的历史出发,立足于实践,从而深入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三)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将宗教神学的异化运用于考察感性的人及人的本质,这是与人道主义相联系的。他批判宗教神学,并认为宗教神学将人与神的关系反过来了,从而使人性受神性所支配、控制。而事实上,上帝只是人本质的异化,不是上帝创造出人,而是人创造出上帝;上帝仅仅是人的理性迷误的产物。费尔巴哈用异化概念来揭示宗教神学中上帝与人的实质关系,其目的是用以自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思想,从而使异化转入社会历史领域,这也指引马克思更加关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虽然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异化所考察的人并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但其人本主义思想给予马克思一定的启发,使马克思从真正的人的类本质与现实的人对立的角度去研究异化劳动的根源。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逻辑演进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前马克思也曾对异化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异化的逻辑演进过程。首先是政治异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影响,用异化去研究国家与法,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市民社会的分裂导致了政治异化。其次是经济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由异化分析经济社会,私有财产使本来是“类”的人分裂为原子主义的利己者,金钱成了每个人所追求的物质利益,金钱作为人异化了的劳动存在的外在本质统治着人。最后是劳动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社会现实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同资本家、人的劳动同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从而认为经济异化的原因在于人的本性活动的割裂即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异化的根源。[2]只有将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真正揭示社会不平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人作为主体创造出的活动与主体相分离,不仅摆脱了主体的控制、违背主体的意愿,并与主体相对立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异化劳动这一哲学范畴,它揭露出私有财产的特征、根源和发展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异化劳动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它揭示了资本家奴役压迫占有工人的劳动及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化的反人道主义,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3]可见马克思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首次明确了异化的内涵,赋予了这个概念在社会经济领域全新的内容,从而创立了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劳动,因而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并认为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在人的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随着社会分工逐渐被异化,这使得私有制产生了;也就是说,私有制社会产生的原因在于工人劳动的异化。由此出发,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形式: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辛苦成果,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5]。这使得工人自身并不拥有所创造的劳动产品,并且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越多,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越重,工人创造出的财富越多反而使得自己越贫穷;因此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关系表现为异化了的形式。
2.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造成产品异化的根源,劳动活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性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产生了雇佣劳动。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将劳动出卖给资本家,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并且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本质,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活动和满足资本家获取利益的手段。
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与动物相比较其优势在于拥有自由自觉的活动,资本主义社会下由于劳动行为本身变成了异化劳动,人不再是占有自然界、把自然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而是脱离了这个自由活动的领域变成了仅仅为了维持生存需要的动物般生存的方式,从而把人与其类本质对立了起来。[6]可以看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反过来控制奴役劳动者本身。
4.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上述所有异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劳动者同自身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相异化。在雇佣劳动下,产品和活动不受劳动者控制,而受另一种外力支配,这种外力属于其他的一些人,即资本家。劳动者所失去的一切,正是资本家所占有的一切。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异化现象反映了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四)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深刻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逐渐被异化,与私有制产生尖锐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时代课题。马克思认识到扬弃异化和消灭私有制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结果,也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表现出劳动与资本的尖锐对立,可以看出私有制与异化劳动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马克思认为,扬弃异化,消灭私有制的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表明:“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历史发展的全部财富。”[7]可以看出,实现共产主义目的是解放人,恢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历史的倒退,否定所有现存的一切财富;是在保留以往全部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自我否定的结果,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它使自然与人、人与人达到和谐统一。
三、结语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这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异化的论题对历史经济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与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相对立的唯物主义研究领域,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表明,异化是主体创造的客体又反作用于主体,成为与其相矛盾的异己关系。这个含义一应用到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显示出它的批判作用来,它尖锐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表现在对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见,也表现在它对剥削压迫、贫富对立以及阶级斗争等具体问题的分析,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苦难根源的揭示,展示出了马克思实现共产主义的哲学构想。可见,实现共产主义是消除异化的主要途径,是人的本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