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初探
2021-11-25蔡天琪
蔡天琪
(广州新华学院教务处 广东 广州 510520)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正式开始。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招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例如,不分文理科,在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上,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进行组成;志愿模式按照“院校专业组”进行投档;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将以专业组分数线突出为主。
本文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从高校招生机制、专业建设、招生宣传等方面分析研究,探索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完善,以期更好地开展招生工作。
一、新高考改革模式
新高考模式是对传统高考模式的创新,是基于高考模式和人才培养选拔模式的全新发展,主要倾向选拔两类人才:一是技术型人才,考试内容以文化知识+技能操作的设定方向为主。二是学术型人才,考试内容以文化课为主。
高考主要模式如下:
(一)2017 年浙江省和上海市“3+3”新高考改革模式
浙江省:
1.批次变化
合并一二本等批次。
2.考试科目变化
不区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科目中选考3门;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语文、数学、外语每门科目150分,选考科目按等级打分,每科满分100分,总分750分。
上海市:
1.批次变化
合并一二本等批次。
2.考试科目变化
不区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考3门;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语文、数学、外语每门科目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
(二)2018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3+3”新高考方案
考试科目变化: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在高考成绩计算时,语文、数学、外语以卷面原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其余3门选考科目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三)2019 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发布的“3+1+2”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3”代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1”代表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在其中选考一科)。
“2”代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在其中选考两科)。
二、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的影响
(一)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选择自主权
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是新高考改革的最终方向。
1.新高考改革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
新高考背景对高校招生工作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新高考改革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高校招生方式的丰富性。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对不同考试招生模式进行选择,决定招生工作的录取模式。比如,按照专业招生录取或按照专业类招生录取,也能够自定义招生类别。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依据专业需求,确定招生要求。比如,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与选考科目范围等,从而充分体现新高考改革能够对高校产生扩大招生自主权的影响。
2.新高考改革扩大了考生选择学校的自主权
在新高考背景下,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升学通道、考试次数、选考科目,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填报高考志愿,大大扩大了考生可选专业的方向,充分体现新高考尊重学生选择报考高校专业的权利。[2]
(二)录取批次发生变化,生源竞争加剧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这对于往年在不同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来说,有了和其他高校同时竞争优质生源的机会。高校自身的品牌,综合实力,专业建设,办学质量,教学水平越来越影响考生的选择。生源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办学特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志愿填报模式转变,对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现行高考的志愿设置是以每所学校为单独的志愿单位,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及投档模式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每所院校有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一个院校专业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考生对于高校的选择不再按照传统文理科分数线划分,更多是按照专业投档线来划分。考生的关注点将从关注学校到关注专业发生转变,办学实力好、办学特色突出、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越来越容易受到考生家长的青睐,这些专业更容易获得优质生源。而报考率不高、志愿满足率低的专业生源质量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3]
三、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工作的启示
(一)完善招生机制,提升招生水平
招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新高考改革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有压力,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节点。招生工作机制在高校的招生整体工作中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完善招生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招生工作的前瞻性,连续性,效用性,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招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确保生源的稳定和提高,从而推动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应从招生领导体系、招生人员队伍、常态化招生三个方面入手,完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招生机制。
1.建立“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开展招生工作
招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招生领导工作小组、招生部门、各招生院系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招生工作体系,促进招生工作的发展。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做好与上级单位、其他高校、社会团体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上级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加强与其他高校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学习,相互促进;对内统筹协调好高校各部门的工作,从而提高招生工作效率。招生部门主要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落实好各项招生工作,积极研究学习新高考改革政策,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招生工作方案,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招生院系专业的发展提供建议;科学合理地做好招生专业计划编报工作,对各招生专业进行常年动态的数据分析,为学校整体专业的建设、评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发挥招生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作用,积极和各招生院系保持沟通联系,做好招生宣传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生源质量,确保招生录取工作顺利完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专业的认可度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考生的关注,各招生院系要提高自身专业的办学实力和认可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招生宣传工作,组建院系的招生宣传队伍,搭建院系招生宣传平台,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设计有特色亮点,形式丰富的招生宣传方案,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完善招生队伍建设,建立考评机制
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招生工作人员队伍。高校要从招生岗位要求出发,对招生部门的人员进行认真遴选,确保招生工作人员素养。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新形势,要加强招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招生工作人员对于新高考政策的理解与运用,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发挥创造性,促进招生工作的深入落实。建立考评机制,对于在招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肯定与奖励,充分调动招生人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招生工作的落实与提升。[4]
3.及时总结,常态化招生
传统的招生工作一般在每年4—9月集中进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这种集中式的招生工作无法满足民办高校的招生需求,招生部门应转变招生工作理念,建立常态化招生工作机制。在完成好常规性的招生工作任务后,在其余时间要及时总结招生工作,针对招生情况通过数据化分析,研判明年的招生专业计划设置,确保招生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招生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做好常态化招生宣传工作,提高招生宣传效用。
(二)明确办学定位,重视生源基地建设
1.明确高校定位,重视内涵化发展
民办高校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发展路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内涵化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结构层次合理、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通过内涵建设打造学校品牌,形成竞争优势,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重视生源基地建设,加强与高中联系
生源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在现有生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来源,加强与生源地高中的联系,稳定现有生源,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可以通过举办高校进高中的活动,组织师资队伍为高中师生带来科技、专业、就业指导等信息,与目标中学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为日后的生源报考做准备。也可以通过邀请高中师生、家长进大学课堂的形式,让考生提前感受高校,熟悉高校,为日后的报考提供选择。
通过高校与高中相互交流的方式,为共同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建立了生源基地,提高了生源数量和人才质量。
(三)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优势专业
民办高校要把握高考改革的契机,对现有专业发展情况进行重新审视,提升办学质量,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完善自身的专业建设,引进专业淘汰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避免教学资源浪费。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稳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新学科、新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专业质量和水平,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地方人才需求,服务好地方经济,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建立招就联动机制,与就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定向班等形式校企联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建立专业导师制的模式,与其他高校建立本硕联合培养机制,从大一开始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小班化特色教学的模式,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专业培养模式,打造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吸引考生报考。
(四)精心组织,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1.立体化招生宣传体系,多元化招生队伍
高校要建立全员化的招生宣传制度,一方面,要构筑由学校总体层面、招生院系、学生校友相互配合的招生宣传体系,形成上下招生宣传一盘棋。发挥各招生专业的窗口宣传作用,学生和校友的良好口碑,注重沟通协调,带动考生报考热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总体生源分布地域出发,组建来自相同区域但学科不同的文、理、经、工、法、艺等学科相互交融招生宣传人员小分队,采取学科专业相互结合的办法,以生源片区为责任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生源片区考生报考。
2.科学合理制定宣传方案,提升招生宣传效果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各种招生宣传方式的效果,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招生宣传方案,确保招生宣传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在做好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报考目录、招生指南、招生宣传材料、招生咨询会等传统宣传的途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直播间、拍摄短视频等方式,邀请学校领导、招生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在线讲解新高考改革模式、志愿填报变化、专业选择等考生家长关注的报考信息,为考生家长服务。[5]
通过创建独具风格、适合需求、通俗易懂的招生信息,多种招生宣传渠道相互融合的方式,提高与考生家长的互动性与黏合度,提升招生宣传效果,扩大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