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1-11-25杜梦红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杜梦红 杨 静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100)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大学生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观念缺失,由此引发了身体素质差、社会责任感缺乏、无感恩意识等一系列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其就业观念与就业竞争力。[1]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偏高,升学压力大,几乎所有父母都想让孩子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家务劳动极少触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的形成。基于此,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理念出发,不断优化劳动教育模式,努力促进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均衡发展。

一、加强教育理论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劳动价值观包含于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之中,而加强教育理论建设是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应以“三观”内容为理论依据,充分利用符合高校劳动观教育现实的优秀案例,更好地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国家和政府在立法上给予更多支持,并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尽最大努力提高高校和家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现阶段,仍有很多高校没有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且劳动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落后,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此,教育部门应明确规定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让劳动教育课成为必修课,从而凸显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劳动教育目标内化,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脑力劳动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树立起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的观念,并积极投身于创造性劳动中,进而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劳动创造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引导其正视每一份职业,不仅自己要坚持诚实劳动,也要善待每一位劳动者。最后,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幸福观,引导其在追求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的过程中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校园生活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兼职机会,使其能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报酬,以改善物质生活,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也应积极组织养老院帮扶、城市清洁美化等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广度与宽度,进而引导其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升华幸福。

二、优化劳动教育环境,丰富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内容

科学化的劳动教育应当是立体的、系统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以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仍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相对较低,且社会教育相对无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首先,父母对劳动教育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与劳动观念,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向学生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知识,努力转变劳动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各项劳动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对相关活动质量的把关尚存在一定欠缺,大学生受到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给劳动教育环境的有效优化带来了障碍。为此,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充分借助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自觉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优化,高校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劳动教育中充分融合其生活经验,以达到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目的。高校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交与工作,了解其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以促进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劳动理论课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既能丰富其知识储备,也有助于实现个性的良性发展。[3]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精华,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比如近现代的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都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积极价值,在劳动理论课上应旁征博引,以调动学生持久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劳动教育的开展一定要落到实处,高校要致力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质量。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水平与发展需求,以不断优化劳动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劳动的洗礼。当学生完成劳动教育的阶段目标后,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优化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应开展层次化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对于大一新生,首要目标是培养独立自理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对于大二学生,应从专业特点出发,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并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入大三后,应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展开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劳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大四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习,高校应密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机会,以帮助其积累更多的社会劳动经验。良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效果,而且能满足高校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针对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高校应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支教、扶贫、扶智等活动,以达到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当然,传统的劳动理论课与劳动实践课也要坚持,但在课堂上,要适当增加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时间,以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劳动理论课教学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充劳动教育内容,以提高劳动理论课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也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与周边商场、工厂、农业基地等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成就感,更加全面地体会劳动的价值。除了线下的劳动实践形式,高校也应积极建立劳动教育网站、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劳动学习交流的平台,以更好地传输劳动思想、传播劳动知识,让劳动教育融入学习生活。

四、完善课程教育体系,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校园氛围

在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注重课程与教材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色丰富教育资源,以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效更新,促使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也应积极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创造接近现实的虚拟情境,以加深其心理感受,开发其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有助于丰富精神体验,促进劳动素质的形成。另外,为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内容,高校也应积极树立劳动模范典型,让其讲述真实的劳动史与奋斗史以感染学生。教师也可将值得学习的劳动故事做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劳动精神的鼓舞。

劳动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应独具特色,且能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影响。讲座、社团活动等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寝室卫生评比、劳动竞赛等。学生平时大多忙于学业,没有足够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因此高校可利用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组织劳动活动,在开展前要利用网络媒体、公示栏、海报等积极宣传,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在教育实践中,高校也应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将劳动教育渗透于班级活动中,努力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5]另外,高校还要努力美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劳动。也要引导家长成为大学生的劳动榜样,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大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提升教育队伍素质,健全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

大力建设劳动教育工作队伍,是确保劳动教育深入落实的前提,高校应配备专项劳动教育实施资金,对于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的一线劳技教师应当给予奖金激励。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全职教师队伍,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劳动教育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不仅要优化选聘制度,为教师队伍输入更为优质的新鲜血液,也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原有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注重发动辅导员的力量,引导其肩负起给学生分配劳动任务、验收学生劳动成果的职责。还要调动其他相关教师的主动性,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劳动常识及自己的劳动体会。

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是促进劳动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首先,要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引导各个院系领导重视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真正落实各项劳动教育活动。[6]要健全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管理工作,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教学管理效果。针对课程设置、师资配比、课时分配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具体问题,制定具体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及时进行公示,进而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必须纳入考核范围。可先从教学层面入手,重点考察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成果,并注意解决教学思想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评价,应分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两部分,前者包括课堂听讲、探究讨论、学习积极性等多个方面,而后者主要反映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两者缺一不可,能全面体现劳动教育成果。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劳动行为与劳动动机,更好地提高考核机制的细致性与实效性。

六、结语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断完善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只有成为身心健康、自强自立的全面发展人才,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肩负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高校应致力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与态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以引导其掌握应有的劳动技能;也应不断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情感,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