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2021-11-25于天卉
于天卉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我国早在1995年就把清华大学列为首个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高校,意图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我国培养创造型人才。时至今日,中国高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提高的趋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本文通过对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困境,并提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提供一些借鉴。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
1.申报项目数量和领域不断增加
高校不断深化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愈来愈重视,很多学校把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培养计划,在开展一些相应课程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例如开展一些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科技竞赛、数学竞赛、电子科技竞赛及机器人设计大赛等,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自这些政策及活动开展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申请的科研项目的学科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参与申报项目的本科生也由之前以理科生为主扩大到人文社会学科,学生的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外,本科生也由申报本专业项目扩展到跨专业领域的项目,促进了本科生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鼓励了本科生申报边缘学科的创新性项目,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在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其他专业研究方法,这不仅能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建成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通过把提升科研能力纳入相关课程,并大力组织科研项目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充分展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并且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各高校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高校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系。由开始松散凌乱的各分支到逐渐成熟有规律、有组织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院管理机制,给予申报项目一定的保障。本科生申报项目按规定的程序,要把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基层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导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指导,导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意见,帮助其完成项目的研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导师一般起主导作用,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并且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另外本科生申报项目的实施都是遵循所在学院的管理制度,以便能够确保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申报及研究能够有规则遵循。学院为了更科学地管理学生申报的项目,一般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即申报阶段、中期检查阶段和结题三个阶段,通过这三阶段的实施,对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考察和指导,对学生本人的科研能力也可以进一步考察,进而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2]
第二,对学生申报的项目进行评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对于评选出的重点项目,学院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障,同时无论是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的项目,科研项目中奖励的比重都在逐步增加,以用来提高学生及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第三,学校和国家都对科研项目有专项的资金保障,为的就是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科研项目,保障优秀的科研项目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3.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自主性增加
在国家政策及学校的鼓励之下,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对参与目的的明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到参与科研项目不仅能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加自己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对自身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也由之前功利性的参与目的转变为自觉、自愿参与,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方面的研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又是什么,该怎么做能弥补不足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等。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困境分析
1.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和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参与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在参与人数、频率及投入的时间上,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从申报项目的参与人数上看,有半数以上的本科生都曾参与过项目申报;其次,从参与项目申报的频率上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参加过一次科研项目,很少的人参与过两次以上科研项目;最后,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时间上看,大部分学生一周花费在科研项目上的时间不足两个工作日,投入时间还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而且参与的程度也不高。虽然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但受资金及导师指导等方面的原因影响,部分学生还不能完成自己的项目。因此,学术水平一般的学生、选题不够新颖和创新的项目都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不利于这部分人科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2.本科生难以兼顾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
高校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不仅能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但一些参与项目科研的学生表示,学习课程和项目研究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他们的课程负担很重,为了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很难兼顾科研项目研究。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中,这一时期的课程安排普遍都很多,学生的时间大多用于课程学习,如果再进行一些课外拓展学习,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更重了。有的学生表示如果完成自己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同学才不敢申报科研项目。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碎片化学习能力不强,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有的同学沉溺于游戏、网上聊天、刷短视频等,使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没有给予自己充分的学习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上的时间就更少甚至没有。因此,需要加强学生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明确当下的目标,并且努力去达到。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紧凑,没有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因此,学校更要明确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在安排必要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们积极探索自己的科研兴趣。学校也要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实践,这样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两个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部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较弱,科研能力较差
我国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大部分都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学术功底,有能力去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脱节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科研项目,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上大学之前接触过科研项目实践,他们对科研项目的各个步骤、阶段都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科研水平较低,在具体研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同时,在经过一段时间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有部分同学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储备问题,导致申报的课题完全超出了自身水平,等到项目真正开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浪费人力和研究资金、科研成果差等问题。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1.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的专项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拨付的支持本科生科研的专项经费,这是保证本科生科研项目经费的最重要来源;二是社会各界为鼓励和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专门捐赠的经费,这类资金的来源较多,但是受益者群体较小,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实际作用不大,多用于鼓励方面。随着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拨款是明显不足的,所以我们要增加为本科生科研项目提供资金的渠道,为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而且也为本科生完成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大可能。学校要注重加强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积极宣传,在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在尽可能使社会认识到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完成研究项目所需的支持和指导。积极鼓励社会个人及企业等为本科生科研进行捐赠,这不仅能充实资金来源,保障科研的顺利实行,而且能够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真正研究出适应社会市场的产品,不至于让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最终达到共赢效果。鼓励学生和校外公司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这样他们可以一起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3]
2.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在积极鼓励本科生参报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既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项目实施过程有制度可循,也要为本科生的研究技能发展提供机会,在提高本科生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价值。从科研项目课题的选择到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项目资金保障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应该为完成研究项目和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治理体系,从而达到科研项目的完成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4]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激励制度,对科研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仅可以鼓励获奖学生继续进行科研项目的信心,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去,认真完成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产生科研成果,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多提升。
3.完善评价和指导制度,提供学术保障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现象,这样的就导致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受到限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较薄弱。高校在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学术思维和学术水平的培养,并完善评价和指导制度,为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保障。学生盲目申报科研项目会产生科研成果价值不高、浪费科研资金和人力、物力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激发导师指导学生申报研究项目的热情,并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上的建议,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使学生更有信心和能力克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缓解学生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确保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