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创作技巧探究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苔丝乔伊斯斯蒂芬

马 越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学界对于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多从叙事策略、美学思想、诗学研究、语言创新等技巧入手研究,但是研究都不够深入。在《画像》中,乔伊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过程,较之其他成长小说有其独特之初。这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虽是个体经历,但是能够引起我们每个个体的共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乔伊斯的创作技巧,深入探究这部小说的核心主旨,更好地理解斯蒂芬的成长之路。

一、女性形象的重复

在20世纪“追溯年轻人内心历程的‘成长小说’之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可以说是最有深度的一部”[1]。乔伊斯不仅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女性形象在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意象的重复对斯蒂芬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其艺术上的造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画像》中,不同的女性角色对斯蒂芬的成长阶段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从家庭中的女性角色来看,斯蒂芬的母亲给了他母爱;丹特是一位极力维护教会的女性形象,这也使得宗教派别的意识在斯蒂芬的心里萌发。除了对宗教的认识,斯蒂芬也在与这些女性的接触当中实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而梅塞苔丝这一女性形象的反复出现值得我们关注。

“在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中的无意识与自我意识一直处在不断对峙的状态。”[2]不断重复出现的女性形象使得斯蒂芬一直压抑的自我不断被激发出来,从而逐渐寻找到符合自己内心的道路。通过细读我们会发现斯蒂芬这一主人公在这一成长时期对待女性的态度及他此时的心理状态。

在这部小说的第二章,关于《基度山伯爵》中女性形象梅塞苔丝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总共出现了六次。第一次是在斯蒂芬觉得无聊的时候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斯蒂芬是处于成长的迷茫期,而且对于孩童的游戏已经开始提不起兴趣了,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的斯蒂芬对女性有了一定的想象,而且这一形象与一种浪漫的色彩相联系。斯蒂芬想象出来的那位梅塞苔丝是在“一座刷得很白的小房子,房子四周的花园里种了许多蔷薇”[3]72。这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空间。第三次梅塞苔丝并不是单独出现,是与自己一起出现的,斯蒂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女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他告别童年时代、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这个时候的斯蒂芬还是比较热衷于孩童时期的游戏,他和其他孩子组建了一个冒险集团,和他们一起打打闹闹,稚气未退。

随着时光的流逝,斯蒂芬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了,他开始担忧未来,对未知的一些东西充满了困惑和迷茫。那些生活,他自身发生的变化让他觉得“有些事情他原以为是不会改变的,而现在正是那方面的变化一次又一次轻轻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改变了他对人世的理解”[3]74。在这个迷茫期,他又想到了梅塞苔丝,我们可以看到斯蒂芬的成长阶段中青春期的到来。乔伊斯对这一时期斯蒂芬的变化描写得十分细腻,斯蒂芬的微小的变化,微妙的情绪我们都可以在小说中捕捉得到。这个时期斯蒂芬想到梅塞苔丝时,他的内心是不安的,悸动的。此时的他不只是想到这位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而是渴望在现实中与之相遇。这个阶段明显比他之前想到梅塞苔丝的心情更加迫切和激动,其心理和生理都是在进一步发展中。第五次出现梅塞苔丝时,斯蒂芬的心情还是不安的,这时候的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索欲望。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广阔和离奇,而对这些事物毫不了解的他在生活中更是迷茫、不知所措。其内心的躁动,想要探索的欲望,有一部分便反映在其对梅塞苔丝这位女性的想象中。小说接近结尾时,最后一次出现了梅塞苔丝,而这个时候的斯蒂芬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是一位比较成熟的男性了。这位他想象中的梅塞苔丝是纯洁美好的恋人的形象,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的爱慕对象。

通过这六次梅塞苔丝形象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斯蒂芬在青春期对于女性的憧憬。想象中的她是纯洁的、与欲望没有关系的存在,这也为斯蒂芬对美的追求打下了基础。

二、意识流技巧

在意识流小说中,阅读感受最大的就是情节被严重淡化了,主人公的思想都是碎片化呈现。而《画像》使用了这一技巧来描述一个青年的成长过程,这一独特性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意识的活动不必拘于现象,却可真于现象。”[4]与传统的叙事方式不同,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特别戏剧性的转折点,其中所描述的情节大都十分生活化,非常琐碎;但就是这些流动的细碎的片段让我们对斯蒂芬的生活有了不同层面的了解。通过斯蒂芬的意识流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他青年时期的迷茫、强烈的悔罪心理,以及对美的感知等特殊情感、心路历程。与此同时,这样细致的描写还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与小说中的斯蒂芬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描写送奶工的时候,乔伊斯连其大衣上的牛毛和草籽都记录了下来。“路上的晚风吹散了他对肮脏的牛牧场的记忆,看到送奶人大衣上的牛毛和草籽儿,他也不再感到那样厌恶了。”[3]74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在我们的意识流动里,我们会记得一些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的细节,而很多时间和人物都会比较模糊。斯蒂芬这种很琐碎的碎片化呈现与我们的意识流动是很像的。例如,小说中提到斯蒂芬儿时记忆的模糊,我们都经历过,他在成长中经历的迷茫我们也经历过,只是我们平时不会将这些意识里的东西呈现出来。这种意识的流动会激起我们的共鸣,我们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也受过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的束缚;我们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刻,寻找生活的意义。

除此之外,小说中斯蒂芬的感官及情感都是十分敏锐的。在降灵节的游艺晚会上,斯蒂芬走出校舍,到达花园边的一间棚子里,由一个较远的视角观察剧场,而这里的观察是视觉、听觉、味觉的综合体,斯蒂芬对于光线、声音、气味都比较敏感。而通过这些感官的描述,我们也可以追踪对斯蒂芬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尽管这些情节被淡化了,但是小说中关于那些对人物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还是有迹可循的。

在斯蒂芬的感官体验中,我们会发现音乐对斯蒂芬心灵的抚慰作用,“赞美先知的那些圣歌中的形象对他空虚的自尊心起了安抚作用”[3]123。这在第一章中也反复出现,这方面我们可以联系到艺术。在这章的最开始,斯蒂芬由一首乐曲联想到了“雪莱关于月亮孤独地在天空游荡,脸色疲惫而苍白的那首只留下片段的诗。”[3]121斯蒂芬由音乐想到了雪莱的诗,将草稿本上的方程式想象成了眼睛和星星,这种想象与联想都是极具艺术性的。他不仅对音乐比较敏感,对色彩和光线也同样敏感。在这章中,有关光线的描写有两次,其中关于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描述也是具有文学色彩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斯蒂芬身上的艺术细胞。斯蒂芬对艺术的追求、对传统的反叛,无不与他自身的敏感和丰富的情感有关。

只有在一个如此感性的人物身上,才能够出现如此丰富多变的感受。而这种心灵感受在小说中是以一种抽象的意识流动方式呈现出来的,语言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在这一情感的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乔伊斯对语言的使用自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三、语言的使用

“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品,而在于将一件看似平常又普通的东西改造得不平凡。”[5]乔伊斯在刻画这位青年艺术家时不仅使用了重复的意象、独特的意识流技巧,还在语言的使用上独具一格。成长小说对我们来说已不算新的小说类型,但是乔伊斯的这部运用了意识流创作技巧的成长小说却是独一无二的。意识的流动是抽象的,是不容易被捕捉的,更不用说用精妙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了。乔伊斯的高超之处便在于他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情感转换为具体可被感知的感受,这不仅使斯蒂芬的感情更加生动,也大大地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在这看似无序、碎片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不仅深入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是体验了乔伊斯的语言写作魅力。

人们写日记的时候,意识也在不停流动,只是我们的意识流动是比较有限的。可能是当天发生的某个事件触及我们的心灵,然后我们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回忆起过去发生的一些人事,抑或是对未来的某一种想象。而这种感受的描述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我们写作中也会出现内心独白,会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分析,会进行自我反思,也会不停地问自己。用文字将那些意识中的碎片整理出来,用文学性的语言十分精确地将抽象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是很不容易的,乔伊斯的小说《画像》体现了其语言的魅力。

第三章中斯蒂芬的悔罪心理达到了高峰,在听完有关死亡、审判、地狱和天堂的布道之后,斯蒂芬的恐惧在一步步加深。小说中有一段对斯蒂芬灵魂的描写十分生动:“他上楼到自己的房间里去,想要和自己的灵魂单独待一会儿,他每上一步,他的灵魂似乎都要发出一声叹息。他的灵魂一边叹息着,跟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上去,穿过了一个非常阴暗、潮湿的地方。”[3]161当我们想到灵魂的时候能想到什么呢?灵魂是十分抽象的精神领域存在,我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这个抽象的事物,更不用说将这种被灵魂支配的负罪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将希克利和林顿的灵魂比做月光和闪电光、冰霜和火焰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无生命的事物,我们以此可了解其迥异的性格特征。而在乔伊斯的笔下,灵魂被赋予了真实的有生命的生灵的特征,这一灵魂竟然是有呼吸的,仿佛真的存在于斯蒂芬的周围。这一抽象的精神领域的存在变成了有生命的实体。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既感受到了乔伊斯语言使用的功底,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斯蒂芬本人被罪恶感压倒的状态。

除此之外,乔伊斯在描写斯蒂芬的不同成长阶段时使用不同的词句,以符合斯蒂芬的心理。如刚开始时用的是儿童的简单用语,而越往后语言表达越复杂。到斯蒂芬对美有了新的认知后,其言辞更是与之前大不相同。小说结尾对美学的讨论,已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决心投身于艺术事业而远赴他国的青年形象。由此可见,乔伊斯的语言也是服务于主人公成长历程的。

四、结语

乔伊斯在小说《画像》中向我们展现主人公斯蒂芬意识流动的世界的同时,又生动呈现了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人类的普遍命题。我们在乔伊斯的笔下不仅可以看到斯蒂芬心理与生理的成熟,还可以看到在内心与外界环境冲突时他所要面对的人生选择、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问题。这一普遍命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体现:我们是随着世俗的潮流奔走,还是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做自己所爱?在这部独特的成长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斯蒂芬这个个体,而是每一个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个体。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不应将其形式与内容分割开来。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也并不是特殊的个体的成长过程,这一普遍性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苔丝乔伊斯斯蒂芬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蜂鸟——致苔丝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命悬一线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