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翻译类课程建设研究

2021-11-25梁法丽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金课民办高校课程体系

梁法丽

(信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加强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部明确提出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打造有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金课”,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翻译类“金课”建设背景

教育部2018年1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为新时期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估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他从宏观上进一步指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即课程建设。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把“金课”建设归结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2]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学生课上课下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思考。

为贯彻落实《国标》关于新时代我国外语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中,《指南》指出:“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各行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3]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指南》还分别就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对翻译人才培养的规格做了详细阐述。

民办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载体是课程建设。因此,打造有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金课”,淘汰价值低、无意义的“水课”是合理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翻译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有200多所本科院校(含民办)相继开设了翻译专业,即使没有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也几乎都开设了有关翻译类的课程,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翻译人才,但时代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前翻译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

1.翻译类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从开设翻译专业至今的十几年间,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那些认为英语学好就能做翻译、英语人才等同于翻译人才的思想普遍存在。虽然英语人才和翻译人才都强调语言知识的扎实,但高质量的翻译人才还需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娴熟的翻译技巧,并进行职业化的训练,以从事翻译实践。

2.翻译类课程设置通识化现象严重

笔者对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做了一些统计,发现翻译专业开设的翻译类课程大部分都只是英汉/汉英笔译、口译、应用翻译、文学翻译等基础性课程,结合地方区域性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则有很大的缺口。这样一来,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势必会缺少竞争优势,也无法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

3.翻译类课程设置与行业脱轨现象严重

当今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如今的翻译涉及的门类广、专业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翻译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只聚焦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而应以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适时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更新。

4.翻译类课程设置与课程思政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政策,是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构,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国家意志。从本质上说,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都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作用。”[4]因此,在设置翻译类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在学习翻译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翻译类课程改革的原则

作为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指南》要求全国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抓手,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夯实专业课程,突出能力培养,推动课堂革命,探索智能教学,促进教师发展,健全质保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各高校应在参照《指南》的基础上,根据办学定位、社会需要和区域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打造定位准确、质量高、有特色的翻译类“金课”。

1.立足办学地位

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相适应。加快转型发展,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生命力所在。因此,民办高校的翻译类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地位和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自身的发展特色,不能一味照搬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课程设置。就其性质而言,翻译课程本身就带有应用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开设翻译类课程时,培养专业技能高、实践能力强、能派得上用场的翻译人才应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2.满足社会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也培养了很多翻译人才,但和社会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如今,社会的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除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还应具备翻译项目管理和翻译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翻译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并以其为导向,适度增设翻译技术、国别研究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对翻译职业素质的要求。

3.突出区域特点

翻译类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与其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国标》鼓励各高校应依据分类指导、内涵发展的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彰显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地方性的民办高校更不能照搬那些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类型,应充分挖掘地方优势,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开设能服务区域发展、凸显地方优势且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如笔者所在的地方民办高校地处大别山,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突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因此,课程设置可以尝试往这方面倾斜,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点和实践价值的“金课”群。

四、翻译类“金课”建设的途径

《国标》指出,各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方向、跨专业、宽口径的建设思路,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翻译类“金课”的建设应秉承《国标》的要求和精神,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下功夫,积极探索“金课”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它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力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地方需求,更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总的来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国标》和《指南》对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地方和区域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展开,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直接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民办高校翻译专业应把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课程设置方面,民办高校不仅要突出翻译专业的本色,更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地方资源,凸显翻译专业的特色。特色课程并不只是指设置一两门相关课程,而是应当致力于打造由浅入深、科学系统的特色课程体系。打造翻译类“金课”既要考虑这些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也要考虑其挑战性,如翻译类课程体系设置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类课程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形成通才和专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3.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内在契合的隐性塑造功能。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都应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功能,也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任。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交流,连接着文化资本的流通和积累。翻译类课程的文化价值涵纳度高,在传统的译论、经典的译作、优秀的译者及翻译职业的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育人元素。翻译类“金课”的素质培养目标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基本素养等方面,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因此,建设翻译类“金课”,一定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旨在检验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把理论内化为技能的平台。翻译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应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放在首位,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跨学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翻译类“金课”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课程的形式,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如,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课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翻译工作坊的开设等,充分利用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切实感受翻译活动的流程,以更快适应翻译的职业需求。

五、结语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建设“金课”的呼声越来越高。民办高校更应结合时代背景,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行业导向和社会需求,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区域特点的翻译类“金课”课程群,进而培养出质量达标、特色鲜明的职业化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金课民办高校课程体系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