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原则,讲究策略,有效提问
2021-11-24郭明芳
郭明芳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可以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被发掘,也没有的大足够的锻炼,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十分困难的。对于老师来说,如何改变课堂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显得格外的重要。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创设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中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不断的改善及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适应课堂,听懂课堂中所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课堂有效性;策略与方法
一、将小学数学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改变学生预习学习方式
老师应当不断进行学习,努力将数学课堂与互联网相联系,创造“互联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课堂中,并且利用网络中图片,微课以及动态图等等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并且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图片,微课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课堂中的内容,将抽象的物品变得更加的直观,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例如:小学课堂中学习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动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此问题,应用网络中所存在的动图。通过动态的变化来让学生了解此问题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微课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教学,比如老师可以录制微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性进行学习。通过微课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微课来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老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讲述,让学生都能够更加清晰的学会所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老师通过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让学生提前理解课本中的内容,通过运行来找出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中听课有所重点。
二、创建小组课堂模式,通过小组进行提问
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所以老师可以在学生中两两配对将学生进行组队学习,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潜在性的竞争,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将学生放入竞争的氛围中,学生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两配对,也可以让学生关心到每组同学的缺点,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缺点。例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向队友请教。若队友不会,可以两人共同思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学生会主动进行思考,并且进行不断验证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发生质的变化。
三、将生活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更加理解课堂内容,便于提問
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老师更应该将生活融入到数学中。例如老师在课堂中所举的例子,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比如拿钱购买物品找零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将数学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地提升,提高学生对于身边物品的敏感性。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验证理论知识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老师可以让同学进行自主模拟,测量距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理论,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让学生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理解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该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善于利用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提问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讲完课就了事。老师应该根据提问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此进行区别,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进行提问,可以将指定学生回答变为让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例如将理论知识的提问变为生活实例的应用提问。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得更加快乐,课堂变得更加的没有压力。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数学课堂,从而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不断的增加。
结语: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互联网的应用也是对于数学教学的一大挑战,让互联网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变得更加的热爱课堂,让老师变得更加了解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马丹. 有效提问 启发思维 ——高中数学有效提问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 (2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