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11-24张强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讲理长方体体积

张强

摘要:由于学生认知的规律以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小学数学规律探究的课堂主要以合情推理为主,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方式得出结论,所以结论的可靠性只是通过“例证”来说明,缺少“理证”的过程,这样数学知识在学生看来就不怎么严谨,因此要在数学课堂上多设计说理的环节、留足说理的时间,给学生“说理”的机会。让理性之光照亮数学课堂。

关键字: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策略探究

引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还是缺少讲理的环节的。有时我们的数学教材突出了“讲理”,但我们教师不重视讲理,直接讲给学生方法岂不是可以让教学变的更简单;有时我们的教材也不够完善,缺少对知识本质与内涵的解读,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更不会重视“讲理”。我们教师应当以有限的知识内容为载体,突显数学知识的理性之美与严谨之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说理方法、讲理能力的培养。

一、说理之欲——始于“疑”

什么样的学生能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游刃有余呢?我想是那些充满好奇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对知识经常追问启疑的学生。多疑方可多进。“疑”是对知识的主动思考,是思维的助推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教师要做的是设计启疑的环节,引发学生追问,让学生对知识本质与内涵主动出击[1]。

比如在讲完2、5的倍数特征后,学生已经经历了从举例—猜想—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但是学生列举的验证结论的例子毕竟才有限个,怎么说明所有这样的具有特征的自然数都是、5的倍数呢?所以要引导学生生疑“为什么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并且是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數呢?”只有引发学生这样的深度提问,才能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没有欲望,就没有探究热情,没有探究热情就不会培养说理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说理之欲起于疑。只有学生能提出相应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原因与知识本质的第一步。

二、以问促疑,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以问引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问促疑”。好的数学问题,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只是止于表面的浅层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置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关键的,直击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促进学生生疑。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中,我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长方体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吗?(大半个班举手)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出示图片)它的体积是?

生1:5×4×3=60(平方分米)

师:想的和她(生1)一样的请举手?

(生再次纷纷举手赞同生1的做法。)

师:你们可以收拾东西准备下课了,既然你们都学过了那就准备下课吧,还不好?

生:(笑)不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我们不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是长×宽×高?

师追问几个学生,无一回答出原因。

师:看来这节课我们是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道理!

在这个片段中,我用幽默而富有深意的教学语言,在每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蕴含了我的精心。在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中“谁来说说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知道了,这回可以下课了吧?”幽默风趣的话语,层层深入,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己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理之能——源于“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未对规律和猜想进行深度思考其中成立的原因,缺少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从而探究知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向深度思维,学生讲理的能力起源于思,没有思考,说理寸步难行[3]。

但是思考也是讲究策略的,如何思考,怎样思考,思考的方式是什么?如何思考是科学的,是严谨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深度思考应该掌握的必备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上主要有两种策略:实例验证和演绎论证。但是纵观小学数学教材用实例验证的为主。比如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的正确得出,都是基于实例解决从而猜想运算规律,再此实例验证,得出结论。但是在小学高年级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举几个例子说明猜想是正确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引导学生在举例的同时思考如何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规律与性质存在成立的合理性,对知识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考与追问从而站在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本质上阐述知识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说理的能力与意识。

比如乘法分配律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单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列举了面积问题和数量问题,通过两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规律,总结规律,然后举例进行举例验证规律。其实样研究数学问题存在缺陷,那就是说明数学规律的得出不严谨。有限的举例就能说明无限的可能吗?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发现规律背后的原因。因此应该实际探究知识背后原因的环节,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引导学生站在乘法的意义的角度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对于知识背后的原因,学生有了探究的意识,有了追问的想法,具备了表达的能力,拥有了思考的技能。我想才能够真正站在学科育人的角度,从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以题促思,开展学生思维活动

在巩固圆的周长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题: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在直线上从“0”开始滚动一周后,圆的位置大约在()

这道题的设计将数与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脑海里会自主调动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在头脑里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思考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在进行了深度学习。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各自的想法,说出你的道理,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是最具有数学意义的。

五、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聚焦数学说理课堂,让每位同学懂得探理,明理,说理,爱上表达,爱上数学,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不竭努力的方向!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如何利用说理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山西教育,2018 (6) :36-38.

[2]吕霞.对数学说课中“说理”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天地,2018(11) :69-91.

[3]官秀平.构建深度课堂,让数学学习更有效[J].华夏教师,2019 (1 ) :30-31.

猜你喜欢

讲理长方体体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没“理”走遍天下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讲理”的途径与方法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家是不容易讲理的地方
表面积是多少
讲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