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学策略探究
2021-11-24熊安东
摘要: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利用乡土史资源,从学生身边入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内化生态道德;同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树立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态文明教育;策略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齐健和赵亚夫先生曾指出,“历史是一门‘人学’,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1]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应该发挥起德育功能,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段,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文明教育不仅影响着高中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稳定和发展。关注高中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帮助高中生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提升社会公民整体素质。
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而助力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依托教材,深挖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和资源,特别是2019版部编版教材增添了很多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就增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中外历史纲要》(下)更是增加了一整个单元的《古代文明的产生于发展》。在渔猎时代,自然对人类影响较大,人类对自然影响较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开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也可以为以后的农耕文明时期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仔细研究教材内容,选好切入点,适时点拨,是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效策略。另外教材部分知识虽然表面上和生态文明教育毫无关联,实则背后隐藏着生态文明知识,需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教材资源.如清朝出现康乾盛世,人口膨胀,看似只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如果高中教师带着学生深入挖掘探究,会发先,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和自然息息相关。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是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膨胀也产生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在教学时就节选李龙潜的《明清经济史》相关内容论证了清朝人口膨胀导致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二、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有机融合
(一)在课堂导入时,多使用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内容,以生态文明知识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的影响持续至今,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此件和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时事热点就很适合作为导入。如可以在讲授现代中国政治之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时,可以这样导入:你知道中外政府如何控制疫情吗?学生开始讨论各国控制新冠疫情措施及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析各国政治制度特点从而自然导入新课。另外还可以在讲授文艺复兴的北京中级黑死病传播、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疫病传播导致印第安人死亡,乃至日本的731部队等等都可以利用。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内容印证教材观点。如在教授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这一子目时,教师可补充孔子有关自然的思想,如《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的人与自然思想,如《孟子·尽心上》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的“天行有常”,如《天论》中写道“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丰满历史人物,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学生开玩笑称孔子是中国环保第一人,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从生态文明角度看待古代人物的思想,拓宽历史课堂广度与深度,另外引导学生通过和荀子自然思想的比较,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孟子荀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印证教材中的观点。
(三)在平常课堂练习和训练中,搜集和命制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试题。基本上每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考都会有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试题,作为高中教师平时要有意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用于平时的研究与教学中去,助力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课堂,提升学生接收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如2020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就结合1873年英国毒雾事件考察人类对环境污染反作用于人类;2020高考年天津卷第4题就考察1910年华北鼠疫实践。2021年高考山东卷第3题通过考察黄河流域的产粮区来确定隋唐时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补充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试题将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解题能力也有所帮助。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本题通过黑死病的肆虐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背景的理解。可能很多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但对其背后黑死病了解就寥寥无几,更别说对其背后蕴含着自然对人类的深刻影响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利用乡土史资源
将乡土教材和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利用乡土史资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学生身边入手,有利于拉近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利用学生具有较强的乡土情感因素,使学生更容易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主动自觉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从热爱身边环境,热爱家乡环境到热爱生态文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以笔者所在苏州为例,苏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蕴含着丰富的乡土史资源。笔者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的教学时通过播放《苏州好风光》歌曲配以苏州美景视频,随后展示太湖爆发蓝藻的照片以及苏州雾霾图片,当学生沉浸在自己家乡美好中环境污染给了他们深刻印象。笔者接着简单介绍雾霾成因和蓝藻爆发的原因让学生合作探究,工业发展对人类以及自然换的影响,体会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还有苏州5a级景区虞山尚湖曾在大跃进时期被围湖造田,水域减少,昔日美景也不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湖中原有大量鸟禽不辞而别。后来农田由于因地质、地势和肥力诸多原因日益荒废。80年代后由于政策转变,为发展旅游业,保护尚湖生态环境,决定退田还湖。把家乡的小历史与国家的大历史相联系,思考我们该怎么对待自然,该不该尊重自然环境同时还可以设计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号召学生在游览尚湖时介绍尚湖的历史,只愿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等等。另外生态文明教育教育也可以同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调查、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等方式相结合,以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增强实体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做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2.
作者简介:熊安东(1994-),男,汉族,江苏常熟,高中教师,历史学硕士,常熟海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