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现状探讨

2021-11-24滕艳玲李华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导师制三全育人

滕艳玲 李华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对于促进本科生教育质量,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预期分析,并调查总结了“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三全育人”视域下导师制的模式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本科生教育;导师制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的要求是中共教育部党组织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

N校是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为贯彻“实行大类培养,强化通识教育,优化实践教学,加强双创教育,增强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配合其大类培养、弹性学年制、学分制、自由选课制和大规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政策的全面推行和实施,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设计实施了“3+5”学校主导二级教学单位主抓的本科生导师制,即全体本科生在1-3学期必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4-8学期各学院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是否继续实行导师制,以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预期

高校思政教育在引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同时,探索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达到以德育人、以德树人的预期。

其一,以德育人,促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推行的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大多数还沉浸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本科生导师的明确,期望能成为迷航的灯塔,不仅在学业上指引方向,也可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学习到为人处世之道。

其二,以德树人,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氛围。高校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大多数还从事着本行业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如果学生们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机会参与其中,与导师进行研究和探讨,无形中循序渐进的在尝试着接触社会,这样的模式无疑是一种较佳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品质教育途径。思政教育是一个需要延续性和持续性的漫长过程,学生与导师一起探究的学习经历,可以营造浓郁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基础。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肩负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职责;“全方位育人”指学校各个领域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的分工,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1、学生及指导教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本科生的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

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通常接收到的诸如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学籍管理规定、课表查询、选修课选修等通知都来自于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另外,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对导师制的作用和重要性鲜有宣传,大多是通知和执行,致使学生和导师对于导师制认识不到位,实施过程中都比较迷茫。从N校抽查一个学院导师与学生互选情况来看:59.4%的学生单向选擇指导教师;35.3%的学生由学院分配给指导教师;只有5.2%的学生实现了与指导教师互选。导师制认识的不到位对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不利。

2、本科生导师资源严重缺乏。

随着近些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化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教学已从原来的个性化教育变成了现在的批量化教育。学生不断扩招,教师引进进度缓慢,师生比严重下降。通过对N校的一个学院调查结果表明:只有6.8%的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并且都在5人以上;指导学生在16人以上20人以下的导师占15.2%;大多数导师指导学生人数集中在11至15人之间。导师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导师制的成效。

3、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导师制推广的时间比较短,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机制还不健全。在导师制的实施管理方案中,要求考核评价工作由学院负责组织落实,考核办法由学院自行制定。本科生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能量化的工作比较少,基本是义务工作,并且多是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对此项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少有导师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其中。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导师制的发展进程。

三、总结

“三全育人”理念为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和实践的提供了基础和途径。“三全育人”任重而道远,建立切实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03):4-5

[2]朱春梅.“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04):76-79

[3]周学智.“三全育人”视阈下“育人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建构[J].高教学刊,2020(27:9-72:6

作者简介:滕艳玲,女,1970,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李华,女,1974,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导师制三全育人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