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

2021-11-24何楚怡

今古文创 2021年45期
关键词:诗意纪录片美食

何楚怡

【摘要】美食纪录片在记录和展示食物之外,也在追求深层次审美和意义,从视觉、听觉、原型选择等多个维度着手,通过诗意化的表达,给观众带来诗情画意般的审美体验,并且把视角由食物扩展到人的身上,解读食物所寄托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满足。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诗意;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79-02

回顾近十年的中国纪录片,在众多类别纪录片中,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美食纪录片可谓是大放异彩,表现不俗。与过往更注重科普的表达方式不同,这些美食纪录片采取了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写实的同时十分重视写意,“食感”与“情感”并重,甚至“情感”更重于“食感”,注重美食主题之外的人文表达,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情感触动。

一、纪录片与“诗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再到《乡愁》等现代诗,其带给国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它的本源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的“游”、释家的“得意忘言”、儒家的“诗教”等不同思想相互融合、补充,成就了独特的中国诗意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和思维方式。[1]

国人对诗意的追求并不局限在诗词文章当中,开始渗透到绘画、音乐、舞蹈、园林,甚至是陶瓷、家具等中。绘画并不追求极致写实,“气韵生动”才是关键;最好的音乐并非要气势恢宏,其实“大音希声”;古代最有名的园林并非是镶金嵌钻、富丽堂皇的,而是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及至近现代,影视技术和艺术相继诞生,诗意文化也逐步渗透到视听作品中。

“纪录片与诗有着一种奇妙与特别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纪录片源于诗,因为纪录片在诞生之初,他们基本都呈现着一种诗化的形态。”[2]诗意美学已成为美食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食纪录片中的诗意需要多维度地、由表及里地去建构,这样的诗意才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带来的浅层感觉,才能深入观众的内心,调动其各种感觉,发挥其审美再创造的能力,带来深层次的思考与审美的升华。

二、视觉呈现: 写实之外,注重写意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其能用镜头记录当下的世界,再现已消逝的历史,以此来传达创作者的价值观念、意图。[3]在视觉层面,其首先抵达的层次便是写实,镜头记录下客观真实的世界并再现给观众。在美食纪录片中,食物的写实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简单快感与满足,但大量创作者力图突破写实这一层次,注重写意,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使得纪录片富有韵味、意趣盎然。“就像诗人在作诗时也有其他特殊的表现手法一样……诗里的风格、韵律等您在电影文本中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蒙太奇手法感受到。”[4]画面在“影像诗人”的手中排列组合,非凡的意味也在框景的变化中生成。

在视觉呈现方面,纪录片通过空间构图、色彩色调、特殊拍摄手段、镜头组合节奏等将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再次创作,产生形式美,营造富有诗意的意境。例如,在《风味人间》第1季第1集《山海之间》开篇画面便采用了大远景,精心构图,调整颜色,平地、山、河、朝阳、乌云等自然之物精巧的组合之后,使得画面像极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写意画。远处的山与雾带有一种蒙眬美,近处的土地并不是郁郁葱葱或者一片黄土,而是呈现为一片黑色,天空大部分都是灰灰的乌云,画面整体像是大片的水墨铺画而成。崎岖的岸边有一个小船,只见轮廓,不见细节。同时,本集的标题“山海之间”采用古朴的毛笔字体,与一个小小的红色印章共同出现在此画面中,与画面本身相互辉映,符合人们对写意画的传统认知,同时也奠定了本集的画面基调。

三、声音烘托: 渲染气氛,增添层次

纪录片中的声音包括人声(包括解说词和采访)、音乐、音响等,不同的声音符号具有不同的意义。解说词和采访串联全片,包含大量信息,承担着主要的叙事作用,同时能够阐释细节和抒发情感。音响则是增添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音乐对气氛的渲染作用不言而喻,极大地调动观众情绪,是纪录片在声音层次诗意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解说词中的诗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解说文案中包含的诗词画意;二是解说的人声技巧富有情感,附加诗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关于师承,关于门派,关于琢磨,关于顿悟。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这是《风味人间》第一季第五集《江湖夜雨》的解说词,“江湖”“门派”“深居乡野陋巷”富有浓浓的中国文化意味,句式带有诗词歌赋的对仗和节奏之美,配合解说员磁性洒脱的解说声音,这段声音带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之感。

美食纪录片中的音乐和音响能为画面、人声增加层次,渲染气氛,增添意趣与诗意。音乐是表情藝术,具有唤起人感情的力量,音响则能增添细节层次,是营造意境的点睛之笔。《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讲述制作豆腐的过程时,悠扬婉转的琴乐,加上人们在水井里打水的同期声和水滴滴落井中的清脆音效,以及创作者对声音的留白设计,共同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意境。声音符号语言的得当运用,能赋予美食纪录片表意能力,给人们带来极致的视听感受与别致体验。

四、原型选择:挑选意象,营造意境

意象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顾名思义,集寓意之像,诗人常常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寄托主观情思。因此,在中国的诗意文化中,很多事物都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志向,例如说到离别就离不开柳树,思亲则常言明月。

在美食纪录片中,创作者也十分重视意象的使用,根植于国人的文化血脉来选择呈现的事物原型。《风味人间》在讲到笋这一美食时,特地着重展示了雨中披着蓑衣的打笋人,深山、竹林、蓑衣这些原型,乃是文人钟情的艺术载体,也是烟雨蒙蒙的江南最富有诗意的意象,轻易地就营造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别致意韵。

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宏大的主题相比,美食微纪录片《日食记》更像是厨房美食制作教程,但是其核心和定位并非是教学,而是旨在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传递一种舒适的独食生活状态。掌勺人“姜老刀”和他的大白猫“酥饼”,再点缀以窗外的火车和铁轨、随风随动的风铃等,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一人一猫,惬意生活”的诗意,极大满足了独居独食的现代人对于诗意的追求和惬意生活的想象。这些具有文化属性的意象,比单纯的影像、声音更能带来深层次的诗意之美。

五、人文关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

文以载道,纪录片亦如此。纪录片要求记录客观现实或再现历史,同时蕴藏着创作者的价值观念、立场等文化内涵,展示多元的价值观念,这是其独特的魅力。[5]

中国诗意文化的本源是“天人合一”思想,因此,美食纪录片在营造诗意的同时也把视角由食物扩展到人的身上。当美食纪录片中的镜头对准人时,“纪录片导演必须具有一种‘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本领。他们在拍摄一个人时,要钻进那个人的心里、成为那个人,体验他的生命感受他的情感。”[6]

《舌尖上的中国》 《风味人间》 《寻味顺德》《人生一串》等美食纪录片往往以小人物的故事来讲述美食的特质,展现美食的同时揭示食物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触角伸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民间生活中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使得其超越表层的美感和视觉刺激,让受众触及社会生活中被忽视的角落,传递多元价值观。

《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的第1集通过四个人物故事来展示美食:母女采摘松茸、老包挖竹笋、父子做火腿、兄弟挖藕,这四个故事被创作者有选择的精简后,呈现出人们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这些故事通过美食串联起来,深层体现的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结语

美食纪录片在为观众展示食物时候,在写实之外也追求写意,从视觉、听觉、原型选择等多维度来营造意境和诗意,以带给观众富有韵味的审美体验。在满足浅层感官快感的同时,观眾也在追寻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而美食纪录片通过情感关怀和人文表达,让观众与人物共情,体验人类的文化之美,引发观众对社会生活中各种议题的思考,从而使观众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马池珠,孙金钢.主客之辨:论纪录片诗意化的多重关系[J].现代传播,2019,(12).

[2]刘珉.诗意在影像记录中的风格演绎与形式表述——从早期纪录片到当代诗电影中诗意美学流变[J].艺术百家,2015,(2).

[3]裴武军.纪录片文化内涵传达与传播效果探析[J].现代视听,2018,(5).

[4](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05-206.

[5]鲁钦正,刘永宁.美食纪录片的视觉创新与跨文化叙事研究[J].戏剧之家,2019,(36).

[6]李共伟.诗意影像对经典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再讨论[J].电影评介,2017,(21).

猜你喜欢

诗意纪录片美食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Rough Cut
永恒
冬日浪漫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