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道德视角反思幼儿科学教育

2021-11-24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标本害虫科学

曾老师:

您好。

感谢您提出了这么好的一个问题,相信很多老师带领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都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当幼儿的探究兴趣与对生命的爱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

从您的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善于质疑和思考的老师,是一位以儿童为中心,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思考教育和自己的工作的老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问题:

1.蚂蚁是“害虫”还是“益虫”(我们借用孩子的语言继续使用“害虫”和“益虫”)?

2.动物是否可以被制作成标本(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

3.儿童的探究兴趣与对生命的爱护发生冲突该如何取舍?

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的许多核心问题。我们来逐一讨论。

问题一:蚂蚁是“害虫”还是“益虫”?

核   心:人类不是世界唯一的标准

很高兴看到您支持、引导了孩子们对“害虫”和“益虫”的讨论,相信您慎重对待生命、生物的观念一定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而且,从科学教育的角度看,对问题的讨论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做法。更何况本案例完全是孩子们生成的讨论,这种探究与讨论是由孩子们的认识冲突所产生的,所以其承载的教育意义更大。

对于幼儿科学活动中常见的“害虫”问题,生态学家有明确的态度:首先,所谓的“害虫”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消灭“害虫”也是出于人类生存利益来考虑的;其次,一种“害虫”到底对人有益还是无益,也还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比如,蚊子、苍蝇、蟑螂等是“害虫”,似乎是人类有共识的,但生态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其实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去消灭的,但如果这些“害虫”在森林里,在湿地里,就完全不需要我们专门跑到那里去消灭它们。而且,生态学家说了,也许它们在那里自有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呢。的确,我们人类对世界、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害虫”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它们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当老师没有把标本制作当作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是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害虫”与“益虫”的讨论时,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标本制作之类的经验,而是他们在活动中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他们的思考角度与视野会变得开阔。相信幼儿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的想法和观点,一定会影响他们未来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这正是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的本质目的。

问题二:动物是否可以被制作成标本?

核   心:人类的道德视野必须扩大到自然

试想,当我们支持孩子把活蚂蚁做成标本,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发展了某些能力,满足了探究好奇之心,但孩子就更有可能将蜜蜂、蚯蚓等各种活的生物做成标本,还包括将各种花草采集来做成标本。当我们幼儿园、学校都这样去做,那会有多少生物遭殃?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违背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去建我们的植物角、养殖区和标本室等,再加上大家对这些生命的随心所欲、没有原则地制作和处理,这无论从关爱、保护生命的角度,还是从保护生物环境的角度,都是应该思考与警醒的。笔者多次见到幼儿园在青蛙产卵时节从很远的地方取回大量的青蛙卵,但在大量小蝌蚪出来时,除了让孩子“观察探究”,大多就让这些小蝌蚪自生自灭了。想想有多少蝌蚪没有了。且不说会有多少生态遭到破坏,就是孩子对生命与环境的关爱与敬畏之心也会慢慢淡化进而变得荡然无存。很有可能我们培养的人会变得无视生命,会变得无情与冷漠,甚至残酷。这就不怪类似硫酸泼熊(怀着探究心理去做的)等诸多事件会发生,而且类似这样无视生命的行为还会不断出现。

问题三:探究兴趣与珍惜生命如何取舍?

核   心:科学教育不是猎奇、占有和掠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但这些探究兴趣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遵循自然法则为基础。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抱持对生命的敬畏态度,尊重自然和法则,我们才能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自己。这是我们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与内容。这也使我想到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刘华杰曾说:博物教育应去掉那些注重猎奇、占有、掠夺的成份,要充分考虑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样我们在进行儿童科学教育时,探究行为也不能无节制、无限制和无底线,更不应该单纯地注重猎奇和占有,不应以占有和剥夺作为我们科学教育和生態教育的追求和特征。我们应具有基本的生态道德意识。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生态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的道德视野必须放大到自然,这是人作为最高生命物种对自然所应有的道德关怀。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由此,我们也需要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角度反思一下当前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植物角、饲养角以及科学标本之类活动的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等的问题。在自然角的教育中,同样也需要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爱惜和敬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幼儿园教室中的植物角是为幼儿提供感受自然及生长的一种特定的环境。虽然我们通常感到它主要是针对科学领域的教育而存在的,但它却承载着更多、更全面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一方面它承载着幼儿对植物、种子、小动物、土壤、水、花盆容器、劳动工具以及生物的生长特征的探究与认知需求,另一方面它更担负着幼儿的观察力、认知能力、爱心、责任感、劳动习惯、人格发展以及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启蒙等的培育功能。自然角设置的首要价值就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这也是生态道德教育层面上的价值。因此,在自然角的设置与活动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和珍惜生命都应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然而,当前有些自然角创设过于求新、求异,冷漠、占有、浪费和管理不善乃至无视生命,特别是小动物饲养中的缺乏科学性,以及更换的频繁性和随意性都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角度讲,无论自然角、饲养角以及种植角,还是大自然中的科学探究活动都要以尊重、敬畏、关爱和热爱为前提。如果不这样,我们孩子成长中的价值观、生命意识都会存有潜在的危机。正如刘华杰教授所言:“不可争辩的事实是,人这个整体在生态上犯了大错,侵害了其他物种的利益,而导致自己的整体生存环境变得艰难,人与自然矛盾加剧,演化论上称为‘不适应。现代性的危机早就存在和潜伏着。”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的意思是讲,大自然和万物是有着自己的美的,这一切不需要任何的干涉,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和作为,应自然而然。

童年是培养儿童对自然感情的关键时期,曾老师能够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这一原则提出来进行思考和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教师的人文修养与专业修养的体现。这一问题的思考对我们当今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因为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对世界、对大自然的探究,但它又不同于职业化的科学家的探究。幼儿以及幼儿教师还不能以专业的、安全性的和伦理性的方式处理和对待科学探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华杰教授认为,“有别于职业科学家,普通人通过日常生活、日常活动的观察、感受来记录大自然的现象,思考发现大自然的现象、规律,理解、赞美大自然及其自然演化,知道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准确位置”,笔者认为,这正是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为幼儿科学教育准确定位,关系到幼儿未来对世界、对大自然、对一切生物以及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也会关系到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曾老师的思考与提问真是太有意义了。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廖丽英

猜你喜欢

标本害虫科学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寓言二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
把粮食保管好/一个消灭米象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