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黄瓜的故事
2021-11-24刘培培
刘培培
3月,又到了种植的季节,咱们中二班种什么呢?小朋友们纷纷发表意见,老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绘画出来,统计结果是16种蔬菜和水果。小朋友们又依据“现在的季节适宜种什么”“多数小朋友喜欢种什么”“好种、好收获的是什么”等5个选项投票,最终筛选出了黄瓜。
怎样种黄瓜?
关于怎样种黄瓜,大多数小朋友都说种种子,但沫沫和睿睿说种黄瓜瓤(里边有种子),我们便按照两种方式在自然角的纸杯里开始了种植。过了几天,小种子陆续发芽了,黄瓜瓤没有动静,沫沫、睿睿说再等等。又过了几天,小苗苗长大了,黄瓜瓤还是没发芽,沫沫和睿睿把土挖开,说“黄瓜瓤消失了”。老师问:“为什么呢?”睿睿说:“黄瓜瓤把营养都给种子了。”但是里面的种子并没有发芽,老师便引导他们和买来的种子比一比。沫沫说:“因为黄瓜瓤里的种子又小又软。”于是他俩决定重新种种子。
又过了几天,小苗苗长得更大了,小朋友们觉得纸杯里的空间不足,班里也没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决定移苗到小菜园。移苗前,大家做了充分的讨论和计划准备:要给小苗安排合适的间距,要挖出深浅合适的坑。睿睿还提醒大家回忆自然角的小苗曾经因为根离开了土壤就死了的事,说“我们要把纸杯里的土和小苗一起移到土地里,才不会伤害小苗的根”。
就这样,黄瓜苗种到了小菜园,中二班小朋友的开心探索之旅启程了……
解析:从决定种黄瓜到实际种黄瓜,教师一直给幼儿提供了自主的思考空间,每名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支持幼儿讨论协商,把决定权也交给幼儿,每名幼儿的想法都有被实现的机会。教师一直是幼儿想法的欣赏者,也是幼儿实施想法的支持者,哪怕只有两名幼儿想种黄瓜瓤,也乐于陪着去探究。虽然失败了,但借机发展了幼儿的对比观察能力,总结了有价值的经验,使幼儿依然能够饱含兴趣地参与到后边的活动中。
为什么围竹竿?
一天,小朋友们看到幼儿园负责维修和绿化的郎爷爷在给黄瓜围竹竿。睿睿问:“为什么围竹竿啊?”梓诚说:“是为了保护黄瓜不会被踩到。”于是老师请大家都说一说。大多数小朋友觉得是为了“保护黄瓜”,但晓晨说是为了“挡着不让它长得太高,怕我们够不着黄瓜”。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一起问郎爷爷。郎爷爷说:“给黄瓜围上竹竿,它能往上爬,结出来的黄瓜是直的,要不然黄瓜秧就会满地爬,结出来的黄瓜弯弯的。”了解原因后,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插竹竿,在观察和参与中,还了解了交叉插架更稳定的方法。
回到班级,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画一画并讲一讲:“黄瓜苗会怎样爬竹竿呢?”在绘画中老师看到了4种答案:扶着爬、抱着爬、绕着爬、拽着爬,生动地反映了小朋友们对黄瓜生长姿态的猜想。
同时,老师还看到小朋友们在有意识地描述黄瓜“用哪儿”爬竹竿,于是请大家都来猜一猜黄瓜苗会用哪儿爬竹竿。思远说:“黄瓜苗是用叶子爬竹竿。”迅仪说:“黄瓜秧会用自己的根爬竹竿。”老师问:“是中间的梗吗?是茎吗?”迅仪想了想说:“那个是根吧。”老师说:“我们回头一起查一查。”
解析:从发现郎爷爷插竹竿,教师便开始鼓励幼儿猜想(其实教师心里也好奇,为什么黄瓜苗才这么矮就插上了竹竿)。幼儿的反应和语言让教师知道他们对黄瓜会爬竹竿产生了好奇,抓住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和绘画来猜想“黄瓜苗怎样爬竹竿”,并在讲述过程中顺势鼓励幼儿再次猜想和绘画“黄瓜苗用哪儿爬竹竿”,从中发现了幼儿对藤蔓植物的茎缺少认知,不会用语言表达,但已经产生了兴趣的现状。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逐渐产生,支持着幼儿不断增加对黄瓜苗生长方式深入探究的兴趣与情感,也支持着幼儿日后带着自己的猜想有重点地观察探究,给后期观察认识攀缘茎埋下了伏笔。
黄瓜怎样爬竹竿呢?
过了6天,小朋友们惊奇地看到黄瓜长出了细细的“小手”。祎依惊喜地说:“它用‘小手拽着竹竿呢!”接下来,我们看到黄瓜不断地用“小手”拽着竹竿向上生长,宇喆每次都会跑到长得最高的那棵黄瓜苗旁比一比,发现它越长越高。于是,师幼一起上网查询,了解到这是攀缘茎,细细的“小手”叫丝蔓。
每次观察回来,老师都请幼儿画一画、说一说。子源说:“黄瓜的‘小手像弹簧一样。”与之前的画面对比,可以看到小朋友们对攀缘茎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他们绘画的黄瓜苗先是多了细细的小丝蔓,过几日又看到小丝蔓在竹竿上紧紧地攥着“小手”。
小朋友们不光看自己班的蔬菜,也常常好奇地去看其他班的蔬菜。思远说:“我看到苦瓜也有细细的‘小手,拽着竹竿往上爬呢!苦瓜也有攀缘茎。”莫涵说:“西红柿也插着竹竿呢,但是西红柿没有‘小手,那不是攀缘茎。”原来,西红柿只是靠着竹竿生长。
大班的西瓜是一直在地上長的。有一天,小朋友们发现它也插上了竹竿,难道西瓜也会爬竹竿吗?大家好奇地来到瓜秧前观察。睿航说:“西瓜也有‘小手,但是它的‘小手都不拽着竹竿,西瓜不是攀缘茎。”睿睿说:“我发现西瓜都是用绳子拴在竹竿上的,不是自己爬的。”老师便引导小朋友们往墙边看,观察到那里有两行没有拴在竹竿上的瓜秧在地上爬。回到班级,师幼一起上网查询,原来西瓜擅长在地上匍匐地爬,那是匍匐茎。
解析:教师很善于利用绘画作为师幼交流沟通的桥梁。绘画是幼儿将认知经验输出的过程,便于教师清楚了解幼儿现状,找出在哪里支持幼儿的探究点。同时,教师像共同探究的伙伴一样一起观察并聆听幼儿的想法,使幼儿能够在充分自主的感知和体验中感受攀缘茎的特点,丰富对藤蔓植物的认知经验。当教师看到幼儿对其他班的种植好奇时,马上鼓励幼儿去观察对比。观察西瓜时,幼儿明显迁移了对黄瓜的认知经验,深入理解了丝蔓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次加深了对攀缘茎的理解,并在对比观察和体验中又了解了一种植物茎——匍匐茎。
是小黄瓜还是花的梗呢?
5月中的一天,小朋友们发现黄瓜开了黄色的花,还在一朵小黄花的后边发现了一节小绿梗,这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是花的梗,熙喆小朋友摸了摸说:“它扎扎的,跟买的黄瓜摸着一样。”有的小朋友说:“它怎么这么小呢?”沫沫说:“它还没有长大呢。”最后,大家都同意了——这就是黄瓜的小时候。
小黄瓜有多长?小朋友们拿来尺子量一量,发现有4厘米。过了6天,小朋友们发现小黄瓜还是4厘米,但是多了一些花和小黄瓜纽儿。又过了两天,小朋友们看到小黄瓜长大了一些,像小朋友的小手一样长,还发现黄瓜顶着花一起长。回到班级,老师请小朋友们画一画小黄瓜,用黏土做一做小黄瓜。在作品中,老师发现有两个小朋友的小黄瓜上长了两朵花,还有两个小朋友的小黄瓜花长在瓜体中间。黄瓜花到底是怎样长的?小朋友们先在班级里讨论,然后帶着问题再次来到小菜园,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小黄瓜长出来的地方:原来一个黄瓜只有一朵花,长在顶上。
解析:当幼儿出现疑问和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幼儿看到小小的黄瓜大多不认识,但是通过同伴间讨论,再结合生活经验,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即在观察、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同伴间习得经验。
在幼儿的作品中,教师发现了不同之处,再次发现可以支持幼儿探究的问题点。通过再次观察和探究,幼儿巩固了黄瓜花怎样长的认知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幼儿也发现不同于花落了才结果的植物,黄瓜的果实顶着花一起长,丰富了认知经验。
黄瓜该不该收获呢?
3天以后,小朋友们发现一根黄瓜突然长大了,该不该收获呢?他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不少小朋友认为该收获:因为黄瓜已经长大了;再长就老了不好吃;再长大不收,就被虫子咬了;再晚收的话可能就断了……还有不少小朋友觉得不能收获:要长更大再收;等小黄瓜长大了一起收;等黄瓜长直了再收(郎爷爷说过插了竹竿会长直);等黄瓜秧长得再高些再收……最终小朋友们共同决定:把大黄瓜收了,小黄瓜留着长大了再收。
于是,我们开启了陆续收获与品尝活动,小朋友们一起采摘、清洗、削皮、切片,开心地品味劳动果实。第一次采摘,小朋友们说黄瓜生着就能吃,结果觉得虽然黄瓜香香的,但是少了一些作料。第二次采摘,小朋友们用老师搭配的调料拌了之后品尝,都觉得好吃极了,但是还有小朋友觉得应该多放一些糖。第三次采摘,小朋友们分组搭配调料,互相品尝,都说这回酸酸甜甜更好吃了。
在采摘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黄瓜:有的长短不同,有的粗细不同,有的颜色不同(老了会发黄),还发现有的很弯、有的比较直。小朋友们回忆,郎爷爷不是说插上竹竿,黄瓜都会长成直的吗?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带小朋友们再去小菜园看一看后发现,原来爬上竹竿长的黄瓜相对是比较直的,而挨着地面长的黄瓜就是弯弯的。
切开黄瓜,小朋友们也有了惊喜的发现:嫩黄瓜里也有种子,但是比较小并且软;老黄瓜里居然发现了比较大也比较硬的种子,和我们买来的种子一样。种了黄瓜瓤却没有发芽的睿睿和沫沫最高兴:“看,黄瓜里边就是有种子,但是必须得等黄瓜老了啊。”小朋友们把黄瓜种子一个一个抠出来,说:“我们留下这些种子,明年再试一试吧。”
解析:教师讨论中看到幼儿学会了经验迁移,看到幼儿细致观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收获过程中,引导幼儿结合观察、分析以及回忆前期经验,理解了黄瓜的收获与上学期观察过的萝卜、白菜这类一起长大、一起收获的蔬菜有很大不同,推理出黄瓜有弯有直的原因。幼儿的细致发现再次验证了插架对黄瓜果实生长的作用,使幼儿对藤蔓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验。当听到幼儿发现“黄一些的黄瓜是老了”时,教师马上鼓励幼儿切开黄瓜,看一看内部有什么不同。这不但使开始种黄瓜瓤失败的幼儿获得了自信心,更让幼儿回应并理解了种子来源,完成了对黄瓜种植过程的经验梳理。
因为用心,幼儿有了更多的观察和发现;因为用心,老师吸引了更多的幼儿积极参与。奇妙的黄瓜生长过程让中二班小朋友都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有趣。幼儿不一定会准确完整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小小的发现和疑问会反映在他们的眼神里、动作里、喃喃的语言里,作为老师,观察、理解、了解他们,找准时机顺水推舟地支持他们,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和探究点就产生了。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幼儿会获得快乐的体验、有价值的认知经验、多样的成功感,更会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