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2021-11-24林小凤
林小凤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美术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广大美术教师在进行更为积极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他学科也开始出现与美术相结合的倾向,这些努力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美术教学的发展。文章从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美术课堂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及应用策略三方面,对情境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6-0102-03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完全进入真实的生活体验场景,把最直观形象最直接形象表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低效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一般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美术课程也不例外,有大量基础理论。由于艺术学科与感性认识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如果不能产生相应的感受,学习时就会陷入无法理解的困境,只能记住一些名词,这不能代表他们在美术领域的专业素养乃至整体艺术素养有了进步。部分教师正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教学方法方面出现了失误,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注意到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美术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并不能运用这些抽象知识去欣赏美术作品,其美术创作也与这些知识关系不大,美术课程的意义很难体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有些时候,这样的课堂还会对学生正常美术素养的发展进步造成阻碍。
2.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美术教学现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师生缺乏有效互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为社会文化互动提供舞台和空间。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互动是广义的,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学内容和各种可能出现的先进教学技术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核心部分,最为关键。因为其他的互动都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术课堂的师生互动因素并不充分,社会文化互动不能很好完成,阻碍了学生的认知形成。
一些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不足,产生了不良影响。这部分教师对教育本身缺乏很好的理解,不注意教育理论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仍然在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教育工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怎样完成教学任务,跟上教学进度,而缺少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将重要的互动成分融入其中。既然缺少理论上的认识,显然也就不会对教学实践中的互动效果进行观察,不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课堂互动性缺失,其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二、美术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直接效果来看,情境教学法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在美术课堂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了“好之者”。其深层效果,则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在学生学习兴趣更旺盛、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再加上情境元素的作用,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提高审美能力。
情境的具体创設手法和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要能够灵活有效地应用,就可以创设丰富多彩且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将静态和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与直观的形象。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还能帮助学生将抽象认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水平,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的艺术魅力,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都依赖创造精神,如果没有创造精神,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针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只能人云亦云;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则没办法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会掺杂太多的模仿,使得作品充满匠气。而在美术课程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因为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静态的知识技能和美术作品,而是多元的,是在一定情境中体现的,学生能够明白因何而来,表现了什么,所学习的是相应的思维和表现手法,而不是“技术”。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偏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美术知识,欣赏和感受更为丰富的美术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还能够将学生的生活或周边的事物直接与美术课堂联系起来。这种全新的丰富感受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还能激发学生以生活和自身感受为对象的创造渴望,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1.创设生动生活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类的一切思想都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基于生活背景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学生的经历较少,他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任何带有美术元素的事物和感受都来自于生活。即使是一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也一定与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有紧密联系。而有了共鸣之后,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情境之中。
例如,在学习“我的书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拿出来,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观察,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这件大家平时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此时,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用到了一些专业的美术词汇,而是能够真发现书包的美,表达的时候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比如,发现某个同学的书包很有特点,整体外形圆润可爱;还有的同学书包上带有民族美术元素,有中国传统的云纹设计等。通过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学生能发现许多他们通常会忽略的细节,意识到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创造情境
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美术审美与美术创造。某种程度上来说,审美是“学”,是单方面接受知识;创造是“思”,是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仍然保持思考。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角度来考虑,二者不可偏废,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实践既是美术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教师应善于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使创造实践本身成为一种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独立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画人像”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画人像”作为核心,然后创设一个丰富的实践情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锻炼:学校里发生了一件失窃事件,有小偷潜入到校园,部分同学的东西被小偷偷走了。好在有目击者。现在大家想象自己是给犯罪嫌疑人画像的警察,要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将小偷的形象画出来。然后,教师给出一些提前准备的图片,交给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来描述,另一部分同学则根据描述来作画。完成之后,双方互换角色。在这个带有故事背景的實践情境下,学生会有比较强烈的兴趣。
3.适时给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设计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情境,从而达到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将问题与其他要素融合起来,共同组成某种情境。比如,可以和上文提到的故事背景下的实践情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实践。问题情境的特点在于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自主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创造绿色的生活”一课时,学生需要有比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和从环保出发的想象力。但是,不少学生自身还没有这种意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大家有没有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过一些艺术展览呢?有没有见到过用垃圾制作的艺术品?见到过的同学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在学生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展示一些此类艺术品的图片或模型,最后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道具进行模仿。这就是通过问题和与问题有关的教育创设出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
4.利用技术创新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的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出其教育价值。这些技术除了可以丰富美术知识及其呈现方式外,还可以带给学生与以往课堂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成为教师用来创设学习情境的有力工具。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质上属于工具,所以可以与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组合,从而成为其他教学方法与情境教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给教师以非常广阔的教学操作空间。
例如,在学习“色彩的纯度”及“让色彩动起来”等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动画课件,动画中是一个玻璃瓶,随着动画的播放,玻璃瓶中被注入了各种颜色的水。教师随着动画来讲解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纯度等知识,掌握有关色彩的各种美学上的规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会比较高,因为色彩在他们眼中的确是“动”起来了,理解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学习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5.鼓励学生参与情境
这里所说的参与情境是广义的。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感受和探索,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也能参与到对情境的创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前者,上文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讨论,能够起到较好地吸引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关键在于后者,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例如,在学习“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途径了解民族传统纹样,自行选择一种形式来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比如,在衣服或文具等他们觉得合适的物品合适的位置绘制民族传统纹样,提升其美观度,感受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教师可让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带到学校,组织一次小展览。这样,展览所营造出的情境就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6.情境整合其他元素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很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的数量仍然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加的趋势,比如一些学校引入校本课程等。上文提到,在美术学科重要性得到充分重视的当下,不少学科都在尝试在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思考怎样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学习美术知识开辟更多的途径。
例如,在带领学生创作“立体贺卡”的时候,教师可尝试与音乐学科相联系,将不同具有节日特色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能够受到音乐的熏陶,使作品呈现更为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学生也会通过创作实践和对已完成作品的观察而产生对立体贺卡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其体现出的美乃至节日本身具有的美术元素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
总之,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而创建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需要做的是充分重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基于学生的需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參考文献:
[1]潘兴亚.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
[2]陈英芬.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
[3]马淑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6).
[4]马莉.情境构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
[5]刘成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01).
[6]方标.基于情境构建的小学美术教学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2).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Art Classroom
Lin Xiaofeng
(Guok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ongwen District,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art discipline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not only the majority of art teachers are carrying out more active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but also other disciplines are beginning to combine with art, these efforts have made good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art classroo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rt teach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art classroom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subject competence.
Key words: art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discipline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