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双创工程的现状与对策
2021-11-24卢佳崔志伟成功
卢佳 崔志伟 成功
[摘 要] 在我国医疗机构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转变成一种必然要求的大背景下,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构建良好的平台,坚持专业知识教学与科研并重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必然趋势。作为医学高等教育主阵地,医学院校通过校内宣传创新创业动态,鼓励有创新意识以及想法的医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且临床与科研并重的高素养医疗人才,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医学院校中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展露出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医学生双创教育效果管理体系构建研究”(2020SJA0306);2018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医学模拟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2018ZSZ002)
[作者简介] 卢 佳(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五台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双创工程研究;崔志伟(1997—),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1级普通外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胃肠外科;成 功(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泌尿外科临床教学,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疾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2-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5-12
一、背景
当今社会追求创新,高精尖技术持续发展,虽然鉴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探索疾病本质的手段逐渐增多,但对于疾病本身的认知,离不开医学专业人才的专注研究与不断创新,因此对于医学从业人员创新性的培养在现今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关键的一部分,大学是创新的源泉、思想的家园、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门关乎着人民生活质量,影响着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创新是医学保持进步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医学专业涉及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众多学科,医学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外,仍开展选修课程以突出其创新性特点。
通过开设侧重培养医学生阅读文献、科研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以增强其科研敏感度为主要目标的科研创新选修课,以期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并向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发起冲击。江苏省各高等院校自2007年逐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广角度、规范化、多元化的“大创”计划实施体系。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江苏省累计实施省级“大创”计划6.5万余项,国家级“大创”计划2.3万余项。“大创”计划已在我国高校内得到广泛推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占用参与学生大量的时间,包括选题设计、课题立项、实验开展等,同时在创新项目正式启动之后,学生需要自学或者接受来自指导教师以及课题组的科研知识教育等相关事项,所以训练完成效果因人而异,受到医学生个人意愿、创新能力、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大创”计划在医学院校中实施的必要性及分析展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措施与建议,以期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医学院校开展“大创”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仍然无法解决医患比例失调的各级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素质的临床与科研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现今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着重于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的临床医疗人才,从而导致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充足的创新创业训练。因此,医学院校在注重临床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需要构建医学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体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全员参与,开展过程评价、针对创新创业进行课程教学等途径保障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现今的医学教育中,开展全员参与的“大创”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实施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诸方面素质,除了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教育外,着眼于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医学院校实施“大创”计划,符合当前国家对于医疗领域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各级医疗机构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转变成一种必然要求的大背景下,为我国大学生创新、科研与创业构建良好的平台,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医学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医疗专业队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
2.从国家层面开展“大创”计划,从而使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全员参与本科阶段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改善了从研究生阶段对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教育的模式。在当前我国传统的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医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技术培训与科研思维训练活动的机会较少,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明显存在不足。开展“大创”计划旨在鼓励和引导支持医学本科生从各方面积极参加科研思维训练,早起步进课题组、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促进医学院校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和思想观,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与教学模式,强化了对创新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促进全面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培养一批适应我国新时代医疗卫生建设的高素养人才[4,5]。医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科研创新,对于科研理念、創新意愿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学院、学校、社会、国家等全体参与,有利于提升医学生整体培养质量,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活力,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大创”计划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创”计划,坚持以大创项目为载体,分为国家级“大创”计划、省级“大创”计划和校级“大创”计划等三级计划实施体系。
现行的“大创”计划以兴趣为内在驱动,注重计划完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展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对“大创”计划了解不足,缺乏创新意愿
医学院校对“大创”计划的宣传与推广途径不够全面与详细,对于缺乏相关实践的学生来说,对“大创”计划仍一知半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提升兴趣进而对创新产生意愿[6]。同时,在日益严峻的医学就业环境下,本科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甲医院基本只招收硕士以上的毕业生。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核科目也由医学专业知识、英语、政治构成,不包含创新能力的考核,因此医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入学考核的考试科目与成绩迫使他们在医学本科阶段愈加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与相关科目的学习。部分学生在面临抉择时往往会选择一个相较稳定的发展方式,不愿意过早地尝试在创新方面努力以避免没有成果,反而影响其在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医学生缺乏创新意愿,大幅度地降低了“大创”计划的参与率。
(二)有创新意愿但缺乏新颖的想法,创新能力有限
在我国医学院校本科阶段教学中,医学生注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而导致其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缺少科研技术与思维相关的训练,以致其并不具备参加并完成“大创”的能力[5]。因此,即便有些学生有创新意愿但缺乏新颖的想法和科研思维与实验技术水平,也会降低“大创”计划的参与率。
(三)有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但“大创”计划的名额有限,覆盖率不足
本科生在指导教师辅导下,以组建团队名义自主申报,进行前期项目设計、资料收集准备和项目计划实施、研究成功报告论文撰写、成果(学术)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即可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同时,每年各医学院校可资助的项目名额有限,大部分学生申报的“大创”项目会暂时落选。
(四)有创新意愿、能力以及创新行为,但后劲不足
1.申报项目后,无法协调实验与课程之间的时间。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过程涉及基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而基础实验周期较长且具有持续性,如MTT细胞增殖实验等,且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还需大量地重复进行实验,从而导致实验与课程学习时间上冲突。同时医学生的课业繁重,科目多,考试期延续较久,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平时还要及时完成数据的记录、整合、统计、撰写相关报告等工作。因此,时间不足与时间冲突均会影响实验与项目的完成效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失去积极性,懈怠后放弃,不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创新活力的激发。
2.申报项目时盲从。科学实验对于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来说具有一种神秘感。由于好奇或各种原因导致其被动地与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在项目开始后以熟悉医学科研工作的整体流程,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培养科研思维,为日后的科研创新工作夯实基础为出发点,而盲目申报。因此,此类学生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在面临困难后,轻易放弃,导致“大创”计划无法达到期待的效果。
3.科研经费不足。在基础实验过程中实验耗费的实验材料繁多,部分材料对于无菌以及精密性的要求严格需要进口,而根据申报课题时获得的资助不同,对于大部分的项目来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需要使用导师的科研经费[8]。因此,在缺少科研经费的困境下,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进行。
4.学院与学校在项目申报后的参与度不足。学院与学校每年均会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导师名单,并在学生申报后对项目进行考核与选择。在“大创”计划申报结束后,学生分别进行课题研究,学院对于项目的研究进展,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缺乏主动了解,并未对学生提供精准帮助,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心理疏导。同时,学校缺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无法充分了解项目实施进度与效果,且对于克服困难仍坚持完成实验的学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导致医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缺乏热情与动力不足等问题。
四、改进措施
(一)增强对“大创”计划的宣教
增强“大创”计划的宣传力度,通过辅导员宣教、社团宣传、学长学姐经验交流或在校内开设创新创业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得医学生深入了解“大创”计划,知晓其有助于熟悉医学科研工作的整体流程,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培养科研思维,为日后的科研创新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在宣教中说明科研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艰辛,减少盲从。另外,学院增强价值导向的宣传,使学生自项目之始就持有正确的目标,避免学生仅为了完成任务或各种评优加分而参加项目,从而使医学生在日后的科研过程中不惧艰辛,增强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医学生创新活力。
(二)重视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增设科研创新必修课程
医学院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高度重视在校本科生科研思维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培养,除组织开设相关选修课外,还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技术”“文献资料阅读”“科研思维”“创新精神”等课程,以逐步将科研创新课程与医学基础课程有机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为我国大学生将来的科研创新夯实基础[9]。同时,医学院校在提供指导教师名单前,应审核其资质并进行培训,使其明确指导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最好的示范,以期达到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 10 ]。
(二)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
鉴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属于课外项目,且其实施进展与有无成果对医学生的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发现医学生缺乏对项目的重视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内部推动力所以明确监督与激励制度对“大创”计划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设置中期考核,通过检查实验记录本、课题汇报等形式考察项目进展以及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并通过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从根本上加强医学生对“大创”计划的重视程度,减少学生因为懈怠或动力不足而放弃项目的发生率并调动积极性。
五、结语
当今社会迫切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医疗人才。同时,作为医学高等教育主阵地,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校内宣传创新创业动态并鼓励有创新意识以及有想法的医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因此,以“大创”计划为载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接触科研创新,成体系地训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扎实培养拥有坚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思维的临床与科研人才至关重要,是医学院校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实践和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毛红芳.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8(3):
44-49.
[2]郭岩,陈志武.美国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模式的借鉴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9):781-783.
[3]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6):71-75.
[4]黄娟,李秋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新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2):
168-169.
[5]范芳,李长福,朱欣婷,等.依托“大创项目”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2):999-
1001.
[6]李燕,徐文皓,吴灿琴,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调查分析———以江西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9):144-146.
[7]康文艺,牛英颖,王金梅,等.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4):128-131.
[8]张艳,杨阳亮,孙蕊,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实践感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152-153.
[9]王珊珊,施彦冰,齐悦,等.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影响[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4):104-107.
[10]王佳莉,董宏宇,李兵.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探析与师德师风建设[J].职业技术,2021(2):87-91.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ject for Medical Students
LU Jiaa, CUI Zhi-weib, CHENG Gongb
(a. Management Office of Wutai Campus; b.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demand of our countrys medical organizations for innovative talent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requirement,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medical schools to set up a good plat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o adhere to the equal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main front of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medical schools should encourage innovative medical students to conduct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n campu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medical personnel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 in medical school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revealed, and furth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 medical school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