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4武文杰毛淑平吴红杰郭盼盼周进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补片疝囊修补术

王 苏 武文杰 毛淑平 吴红杰 郭盼盼 周进学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新乡 453003)

随着腹腔镜外科的发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凭借其微创、康复快及美观等优势,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然而术后4周内极易发生血清肿,血清肿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0.5%~78.0%[1],但它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2,3]。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降低其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并及时做出处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301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均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5]诊断标准;依照临床症状、专科查体、腹部B超诊断为斜疝、直疝、股疝;均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嵌顿疝或绞窄疝;巨大阴囊疝;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

本研究经新乡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号:HUSOM2020-055)。血清肿定义及分型依据欧洲疝学会2012年推荐的 Morales分型[6]:血清肿是指局部脂肪液、血清液以及淋巴液等聚集在封闭的组织间隙中形成的无菌性团块,诊断主要依靠专科查体、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具体分为4型,Ⅰ型为临床血清肿持续不超过1个月,Ⅱ型为临床血清肿持续超过1个月,Ⅲ型为可能需要治疗的症状性血清肿,有血清肿的相关轻微并发症,Ⅳ型为需要治疗的血清肿,有血清肿的相关严重并发症。本研究301例,男256例,女45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血清肿分为无血清肿组(n=281)和血清肿组(n=20)。无血清肿组:男240例,女41例;年龄51~66岁。血清肿组:男16例,女4例;年龄50~66岁。20例血清肿均有腹股沟区肿胀感,其中囊性无回声17例,混合回声3例;18例位于腹股沟区,2例位于阴囊。血清肿组服用抗凝药物(长期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药物,每日口服100 mg,疗程>1个月)14例(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非血清肿组250例。

1.2 方法

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处理(从住院开始至术后3 d,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200万U)。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头低脚高10°~15°位。均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7]:脐上缘做10 mm弧形切口,建立气腹(气腹压力12~14 mm Hg),置入10 mm trocar为观察孔,置入30°镜,直视下于左、右腹直肌外侧缘平脐处各置入5 mm trocar为操作孔。探查腹腔有无肠道、网膜与腹壁的粘连,两侧腹股沟区是否存在疝,疝种类及有无疝内容物。在疝内环口上方1~1.5 cm处切开腹膜,注意避免损伤腹壁下血管,采用锐性、钝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注意疼痛三角、危险三角区的操作,分离疝囊,精索去腹膜化,下方至腹膜返折线,修剪补片并充分覆盖肌耻骨孔,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术后腹股沟区盐袋压迫24 h。补片类型:聚丙烯和聚乳胶复合补片(Sofradim production,PP1509G,批号:STJ2540X)自固定。17例血清肿(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6例)采用热敷、硫酸镁湿敷、抬高阴囊、间断抽吸积液等干预措施,数周后自行缓解;3例血清肿(均为Ⅳ型)术后第6天行手术清除血肿,随访6个月均痊愈。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型疝发生血清肿的类型

血清肿发生率6.6%(20/301),其中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6例,Ⅳ型3例,见表1。

表1 各型疝发生血清肿类型

2.2 TAPP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服用抗凝药物、疝囊直径、术前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性别、年龄、ASA分级、疝分型、疝类型、疝位置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301例TAPP中发生血清肿的单因素分析

2.3 TAPP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1年、疝囊直径≥5 cm、术中出血量>10 ml为TAPP术后发生血清肿的预后因素(P<0.05),见表3。

表3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腹腔镜疝修补术切口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TAPP术中易发现隐匿性疝,避免以后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降低术后腹股沟区疼痛、局部张力高的感觉[8]。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清肿、皮下气肿、急性尿潴留等,其中血清肿较为常见,黄晓丹等[9]报道发生率为1.90%~22.9%。虽有学者认为血清肿是术后的一个单纯事件[10],但仍有可能进展成为并发症。多数血清肿在几周内可自行吸收,长期存在会导致感染、补片移位或疝复发等风险发生。因此,如何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发挥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优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中,对血清肿的诊断以专科查体、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确定,2/3的患者术后用彩超可以探测到腹股沟区液体积聚,但只有表现出临床症状才称为血清肿[11,12]。本研究采用彩超对腹股沟区血清肿进行界定的方法,在彩超引导下穿刺证实为血清肿,以降低因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偏倚误差。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1年、疝囊直径≥5 cm及术中出血量>10 ml是影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疝发生时间久(病程>1年),疝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解剖层次较模糊,增加术中分离难度,术中小的血管、淋巴管容易受损,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增加。疝囊直径≥5 cm一方面疝环直径大,与疝囊颈摩擦时间较久,局部组织粘连增厚,游离疝囊困难,容易损伤精索血管,增加术后渗血、出血风险[13];另一方面疝环越大,越容易发生嵌顿,手术难度加大[14],术后血清肿发生风险亦随之增加。由于术中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分离时出血量多,加上术后创面渗血多,术后血清肿的发生风险增加[15]。李健文等[16]报道235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74例次),其中TAPP 139例(163例次),TEP 96例(111例次),血清肿发生率5.1%(14/274),由于老年病人血管脆性较高,在将疝囊从精索上剥离下来时容易渗血引起血肿,尤其是Ⅲ型疝囊较大,横断后远端旷置的疝囊内积液易引起血清肿,发生率12.3%(7/57)。本研究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6.6%(20/301),可能与我们只选择TAPP有关。

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经验如下。①分离腹膜前间隙:熟悉并掌握局部解剖结构,尽可能在腹膜前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进行膜解剖,采取钝性分离结合锐性分离方式游离Retizus间隙和Bogros间隙,同时注意辨认危险三角、疼痛三角及死亡冠等解剖标志。②斜疝疝囊的处理:疝囊尽可能完整剥离,将疝囊向内侧牵拉,这样分离疝囊后方精索更简单、安全,减少术中出血量[17]。但对于较大、病程较长的斜疝疝囊,疝囊与精索粘连致密,剥离有困难时可横断疝囊,远端旷置。对于较大斜疝疝囊,采用T字型切开,可以缩短游离组织及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18]。③直疝假疝囊的处理:疝囊直径≥5 cm可以采用连续荷包或“8”缝合法关闭假疝囊及直疝缺损区域。④血清肿的处理:Ⅰ、Ⅱ型血清肿,嘱患者热敷,硫酸镁湿敷,抬高阴囊,数周后可自行缓解;Ⅲ、Ⅳ型血清肿,若经保守对症处理后仍不缓解,可以间断抽吸积液、滑石粉注射,必要时手术治疗。⑤需注意不要把血清肿误认为复发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两者可通过彩超进行鉴别。此外,疝修补所用材料和固定方法也会影响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19~21]。本研究采用的是自固定补片,它是由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而成一种新型疝修补材料,该补片的一面布满细小倒钩,可黏附在腹股沟管后壁上,容易被患者自行分解吸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不同补片及固定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综上所述,TAPP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程>1年、疝囊直径≥5 cm、术中出血量>10 ml。此外,本研究仅将手术方式为TAPP、自选用的自固定补片纳入研究对象,若采用其他术式、不同类型补片,或用其他固定方式,上述结论可能会有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补片疝囊修补术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3D-MAX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