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喜马拉雅吉隆-聂拉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居民生产活动响应*

2021-11-24露,何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32期
关键词:年际山地土地利用

陈 露,何 军

(1.成都师范学院 西部人文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2.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1;3.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山南水文水资源分局,西藏 山南 856000)

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对地球表层原生形态的改造[1],包括各种形式的耕作、放牧、定居点、保护地以及木材砍伐等[2]。山地作为地球表层系统中一个极端复杂的动态系统和环境脆弱地区[3-4],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山地环境系统。自20 世纪70 年代山地科学形成以来,人山关系地域系统即成为研究核心[5],国内外山地学者也在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6-9]。山地科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消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矛盾,解决山区发展滞后问题[10],而山区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起源[11]。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亚欧大陆腹地,其中喜马拉雅山区是亚洲重要的山地居民聚居区。2015 年4 月25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北62km 的喜马拉雅中段南翼低山区发生8.1 级地震,震源海拔约900m。海拔1000m 以上为我国西藏辖区,吉隆和聂拉木山区紧邻震中,受灾严重。本文利用震前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数据,讨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与原生状态下的人类生产活动响应,再结合2015 年地震后主要经济指标年际变化,开展土地利用突变事件对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分析,为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翼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研究基础。

1 数据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中喜马拉雅山区嵌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属湿润、半湿润山地森林气候,有世界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研究区位于保护区内(图1),行政辖区包括吉隆县宗嘎镇、吉隆镇,聂拉木县亚来乡、聂拉木镇、樟木镇和开发区,东经84°57′-86°21′,北纬27°54′-29°1′。研究区东西最长约135km,南北最宽约120km,面积5072km2。其中,吉隆山区面积2967km2,聂拉木山区面积2105km2。研究区高差达6650m,最高海拔位于两个山区分水岭上的希夏邦马峰(8012m),最低海拔位于聂拉木县樟木镇中尼边界友谊桥(1800m)。

图1 研究区位置

1.2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数据采用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布的源自Landsat7 卫星30m 全色和15m 多光谱合成土地利用影像数据。居民生产活动响应分析数据来自吉隆县宗嘎镇、吉隆镇和聂拉木县亚来乡、聂拉木镇、樟木镇、开发区等6 个乡镇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为了和土地利用数据时间匹配,本文调用2004-2010年和2015 年共8 年数据。对地震前后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主要开展耕地、草地、林地等各类用地类型分布观察,居民生产生活现状访谈,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

(注:吉隆、聂拉木山区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图中涉及边境地段的研究区范围以国境线为界)境保护与管理机制调查。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类型提取、耕地高程和坡度分级提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年际变化分析采用ENVI5.0 实现用地类型提取。耕地高程和坡度分级提取叠加2010 年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耕地地块至AsterGDEM2,采用ArcGIS10.6空间分析功能,以500m 等间隔高程和山地耕种坡度分级对耕地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震前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草地、湖泊、裸岩、冰雪、耕地、建筑用地等七大类(表1)。2000 年和2010 年用地类型占比统计显示草地和林地总量占比超过70%。冰雪、裸岩、湖泊占比约28%,其中冰雪从2000年占17.31%减少到2010 年16.73%,降幅0.58%,裸岩从10.55%增加到11.02%,增幅0.47%。2010 年耕地占比从0.89%增加到0.92%,但仍未达到用地总面积的1%。研究区土地利用原生状况呈现草地面积最多,林地次之,冰雪和裸岩面积大致相当,有少量耕地分布,湖泊和建设用地面积最小的特点。

表1 2000 年和2010 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统计/%

2.2 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500m 等间隔高程统计显示,耕地分布优势高程区间有三段:2500-3000m、3000-3500m、4000-4500m,此间耕地面积超过耕地总量90%。其中,吉隆山区耕地占据三段优势高程区间,而且数量是聂拉木山区的3 倍。而聂拉木山区仅在4000-4500m 之间集中分布。坡度分级统计显示,坡度<15°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量83.43%,其中吉隆山区有61.26%,聂拉木山区22.07%,>25°陡坡的耕地主要位于聂拉木山区。耕地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耕地随高程升高而占比越多,居民选择耕地坡度时,<15°为首选,其次为15°-25°。

结合6 个乡镇2004-2010 年和2015 年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统计,计算了吉隆、聂拉木山地人均耕地面积(图2)。对比发现,虽然吉隆在耕地占比上有绝对优势,但是人均耕地拥有量依然不到2 亩/人。2004-2010年,吉隆山区人均耕地面积略大于聂拉木山区,但年际变化趋势却是逐年下降。而聂拉木人均耕地面积在轻微波动中有所上升。2015 年两个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明显,显然受尼泊尔地震影响十分强烈。耕地年际变化特征表明当地居民已尽最大可能利用可耕土地,但研究区耕地资源长期匮乏,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严重不足。

图2 2004-2010 年和2015 年吉隆、聂拉木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单位:亩)

2.3 地震前后居民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04-2010 年人口与劳动力数量表明(表2),吉隆山区比聂拉木山区的人口总量多1000-2000 人,相应地劳动力总量也占优势。但是从劳动力在人口数量的占比来看,聂拉木的劳动力人口更多,各年份均在56%以上,而吉隆劳动力占比在50%以下。这一现象与各山地经济结构差异吻合。吉隆山区为纯粹的半农半牧经济结构,农业用地优势显著,居民生产活动几乎全部为种植业和牧业;聂拉木山区因拥有樟木国际边境口岸的区位优势,除了农业生产以外,服务于边贸商业的季节性生产劳动也非常活跃,比如运输、劳务、餐饮等。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聂拉木人口总量不占优势,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吉隆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可容纳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但劳动力资源结构单一。同时,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的年际变化显示,当地人口增长率缓慢,吉隆山地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31%,略高于聂拉木山地的1.52%,劳动力变化也非常一致,增长缓慢且平稳。但是两个山区的劳动力基本占据人口数量一半,说明在地震前当地居民长期保持着较强的农业生产活动强度。然而,2015 年地震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聂拉木镇、樟木镇和开发区居民整体搬迁,至今无常住人口,耕地全部撂荒,人类活动相继终止,樟木口岸优势丧失,边贸商业损失巨大,至今无法恢复。相反地,吉隆山地顺利完成震后恢复与重建,人口数量比2010 年增加了414 人,增长率5.79%。

表2 2004-2010 年和2015 年研究区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统计

比较吉隆、聂拉木山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际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前吉隆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增长非常缓慢,而聂拉木居民纯收入有增有降,但基本保持稳定的收入。相反地,地震后吉隆居民纯收入猛增174%,而聂拉木居民当年无生产劳动收入。结合研究区耕地数量与布局分析,吉隆虽然拥有大量耕地,但无论是居民收入总量还是年增长率都难以与聂拉木相比。地震后吉隆居民收入极大提高,而耕地并未对应增加,相反地,较地震前还有所减少。这一现象说明地震后吉隆居民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变革,不再唯一依赖农业生产,长期形成的一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3 结论

尼泊尔“4·25”地震对吉隆和聂拉木山区造成重大影响。在土地利用方面,聂拉木已难以恢复生产用地,而吉隆山区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并接替聂拉木的口岸区位,成为面向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相应地,吉隆居民也迅速适应这一转变,并显示出改变传统一元产业结构的趋势,在农业用地并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使人均纯收入极大提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猜你喜欢

年际山地土地利用
太原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地草甸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