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举措分析

2021-11-24彭湘文

经营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内审职能审计工作

彭湘文

(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湖南分所,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其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治理机制的关键内容,其职能的发挥有利于完善单位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其管理质量。但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审查、监督模式,特别是职能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很多审计风险。所以需要事业单位引进先进理念,建设内部审计新模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内部审计是由事业单位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内部事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审计的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目前内部审计包括监督、评价、建议和咨询四重职能,但大部分单位只注重监督职能的发挥,忽视了评价、建议和咨询职能。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对职能定位模糊,所以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内部审计风险。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内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带来的审计风险。当前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以及主观判断和审计标准不同,使得审计人员可能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从而带来风险。二是过程风险。按规定单位需要对各项业务工作都进行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业务内容覆盖面广泛,涉及的部门众多,所以部分环节可能被忽略,从而增加过程性风险。三是审计方法选择不当带来的审计风险。有时审计人员选择的审计方法与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匹配,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不科学,从而带来审计风险。四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这类风险不受内审工作的影响,独立于内审业务之外,一般是由于科技进步、市场环境突变、政策变动等因素引起的。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审风险意识薄弱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水平不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所以无法完全消除客观存在的内审风险因素。事业单位只能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的应用,降低内审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工作中有部分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采用粗放型管理方式,导致内审风险防范成效不佳。

(二)审计职能带来制约

事业单位的内审机制比较混乱,规范性不足。部分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和企业架构并行设置,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职能混合,内审人员承担资产管理工作,甚至一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审计、纪检等工作。还有个别业务活动取消了内部审计,或者内审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内审工作真正的作用。领导权归属设置不清晰,多个部门和领导同时对内审机构负责,导致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很难开展监督工作。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开展必须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比如要遵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相关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法规内容并不具体,难以满足单位开展内审工作的需求,使得很多内审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无法可依。所以内审人员遇到这类问题,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和经验进行处理,做出的判断不够客观、科学,不具权威性,这就影响到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事业单位中存在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内部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管理发展秩序性不强等问题,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难题。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所以审计风险极易出现;识别机制不健全,所以审计人员难以提前预见工作中潜在的各种审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出现审计风险问题后不能及时应对,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位依然不能认识到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忽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认为其可有可无,就会给审计工作的持续推进造成阻碍。另外,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制度和程序的依赖性较强,不能对审计问题和工作开展进行主动分析和创新,也无法实现灵活开展工作。

(五)内审独立性不足

要想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审职能,则必须实现内审部门与内审工作的独立。但目前来说,一些单位部门职责范围不明确,没有对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导致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混淆或依附在内控部门、监督部门之下开展工作,独立性不强。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只对一些下级的部门实施监督,使其职能削减,也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导致审计人员不能进行客观审计,也不能对单位的本级机构进行合理评价和有效监督,无法发挥出审计既定的作用和效果。

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审计工作制度体系

面对内审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对制度体系进行深层次完善,打造良好环境,以提升审计效能。首先,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内部审计的特征,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新制度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通过制度的优化更好地约束内审行为,明确审计职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其次,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内涵和本质,构建审计创新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从内部审计的工作特点出发,建立对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再配合制度的优化,提升审计效能。这样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能够有效预防内审风险的出现,使内部审计成为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二)强化内部审计意识

强化内审风险防范,首先要增强工作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并提升其业务能力。内审是一项复杂工作,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内审带来新要求和新机遇,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对内审的认识,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夯实审计基础,提高其执行力,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部门要注意提升领导层和内审人员的审计意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新时期出现的转变,把握革新趋势,在不断学习中提升适应能力。

(三)优化审计方法

事业单位要重视审计方法的优化和提升,建设大数据审计模式。业务活动要积极引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方法,引进相应的工作工具,建立大数据内审体系,实现内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还需要主动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建立统一的收集标准,排除获取数据困难的问题。审计部门还需要完善审计数据接口标准,编制专业的审计数据收集和管理规划,并建立起规范化的审计数据库,以统一电子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对其的存储和利用。另外,还要逐渐扩大内部审计范围,不局限于财政数据,还应涵盖其他业务数据。借助联网审计平台的打造,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收集、存放,并支持对其的审计分析。借助先进软件和工具,创新审计分析方法,建立新的适用性强的模型,提高数据分析准确性与成效,更好地支持审计工作开展,防范审计风险的出现。

(四)加快审计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还要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建立长效化的培训机制,使他们的技能水平适应事业单位开展内审的要求。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培训活动,一边学习和培训,一边考核和评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培养出内审骨干。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关注高水平审计人才的引进,使其与现有的审计人员共同工作,相互交流与学习,通过实践工作的开展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慢慢打造出高水平的内审人才队伍。

五、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职能的制约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审计风险,影响到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所以新时期业务活动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内部审计风险的类型,搞清楚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有效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

猜你喜欢

内审职能审计工作
督办职能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