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1-24孙成翠
孙成翠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就当前国内研究来看各位学者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关注度比较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离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如何提升,课程体系应当如何搭建等,尤其是对于实践平台研究以及教学运行的研究更为集中。例如,江西教育学院胡光中、刘向丽在研究中指出,虽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十分认可,但是从教学模式上来说还是偏向于功利性,对于短期利益比较看重,因此可能短时间内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有所提升,但是从未来长远角度来看,学生依然缺乏综合性的能力,同时二位学者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与时代的接轨性。还有其他国内学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在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二)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加拿大国家的高职院校也比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其比较受关注的CBE模式提出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认为高职院校需要更多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升;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也比较重视培训式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通过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技能来获得全国认可的能力登记证书,这项工作统一TAFE学院完成,目前该机构在行业内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和完善的办学机制;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非常注重职业教育,采取的教育模式使双元制的模式,希望可以从学生精神层面和能力层面进行双向培养;英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采取的模式主要是商学院的商业-教育模式和互动式模式,希望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体系和商业化能力,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理论方面: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让大家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可以通过的推动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搭建等。同时还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如何与企业、政府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建议,同时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思考。
实践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给具体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但是这与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如何培养技能型和职业型并重的人才十分关键。当前社会真正需要的使双创型的人才,但是何为双创、如何培养这类人才确实教学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希望可以从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予以推进,因而对于具体的教学有着非常实用性的指导意义。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逐步完善课程计划培养方案
课程计划、培养方案都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参考的重点依据,因此如果想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地打磨培养方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实践性老师等协商和研讨,制定更为科学的培养方案。另外,课程计划应当体现出灵活性、实用性等,抛弃教条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调整整个培养方案,实现双创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同时,学校还应当设置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经济学原理课程、创新就业课程等,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扎实度。
(二)创新教学的模式,转变“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法
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塑造着这样的角色,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寻求与社会人才需求更匹配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思考,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第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赛、竞赛等,为他们的技能展示提供空间与平台;第二,校方与外单位及企业应加强交流和沟通,以便能给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更多机会,校方企业单位三方合作 深度及广度必须逐渐加强,形成理论学习、问题研究和实践锻炼一体化的教学创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提高的实践平台。
(三)创新学生的考核
如何评判教学效果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的关键点,本文认为应当尝试突破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分数作为认定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学生质量考评机制,确保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时代需求,为了培养该类人才需要从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等多方面予以改革与探索,如何塑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是高职教育的责任。本文也对此展开研究,肯定了这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当下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定的改善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改革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