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1-11-24陈帅军
陈帅军
(韶山宾馆,湖南 湘潭 411301)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简述
(一)事业单位资产的特征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指其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单位仅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货币进行计量,其作为各类经济资源的总和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并为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保障。事业单位购置资产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完成,其具备一定的服务性、非生产性与无偿性特征。具有非生产性、服务性、无偿性等特点,主要类别包括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含资产购置、资产的使用、资产的日常维护、资产的清查盘点及处置等,也就是对国有固定资产开展占有与使用、处置等活动的统称。
(三)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早已在党的十八大中被明确提出。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已在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且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量得以快速增长。因此,为明确各类资产的产权关系,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就需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账面上都存在数量不少的固定资产,资产数量的庞大造成了盘点工作的难度增大。由于多数事业单位不够重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致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并不到位。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借出借入、接受捐赠、无偿划拨转入以及单位内部固定资产具体变动等情况未能及时记录,即使记录了也存在记录不全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固定资产账面情况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相符的较大差异,进一步地导致盘点困难的现象发生。此外,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原财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做出了不计提折旧的规定,一般在固定资产购入时一次性计入支出,这使得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使用损耗不能真实地在账面体现,这也是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一大原因。最后,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未进行完整记录,比如,固定资产的调拨、出售、报废等情况未在账面进行及时记录,形成账实不符或者账外债权现象的产生。
(二)购建固定资产的随意性较大
部分事业单位未建立健全自身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时,未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便开工建设,使得投资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与单位预期建设目标不一致。而有的单位在建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不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固定资产很难充分地发挥其预期作用,造成固定资产浪费的现象发生。
(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有的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后,虽然纳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但仅将其计入费用支出类会计科目,未按照会计制度计入“固定资产”科目中,甚至固定资产处置环节,比如在出售、出租、转让或者报废时,未遵从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履行相关审核审批手续的工作,或者是在处置过程中未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在出租固定资产后未及时将租金缴入财政,还有的存在账外资金,这些问题使得单位内部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而真正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过于松懈。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是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目前,仍然有部分事业单位相关职权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清查工作做得不到位,未在单位内部形成动态且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才来应对固定资产管理中产生的问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掌握资产的分布、变动情形,以及资产的配置情况,资产处置过程产生的损益情况等,而事业单位内部往往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处理这些工作,这是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信息化管理程度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在大数据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目前预算单位资产的管理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管理系统来进行的模式仅属于静态管理模式,难以及时地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增减变动进行反映。且这种管理模式未能有效地结合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效力,使得其在实时监控资产的过程中难以充分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单位需要正确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一方面,应当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与水平,单位管理者还应当依据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要求,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单位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资产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在单位内部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资产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二)应大力推进并革新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制度
财政部在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系列改革时,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并且规定必须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项改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事业单位真实的运行成本。但是,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开展具体的记账工作时,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相关会计原则等进行选取,仍无可参照的操作性细化规定。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配套意见,以便于单位财务人员更好地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落实及细化,应当针对固定资产的购入、验收环节,以及资产的使用、调拨、报废等环节进行细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一方面,应当注重资产的事前管理工作,针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立相关预算指标体系,规定对资产进行采办应当以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坚持节约、避免浪费、保证急需的原则,从根源上杜绝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还应当对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工作进行加强。比如,应当建立相关入库、保管、领用制度,严格执行入库进行验收, 领用进行登记的制度,在资产的出库环节及时地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登记,使得账卡信息相符。此外,还应当强化固定资产盘点及清查工作,及时地查明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的原因,同时依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严格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再进一步进行会计调整。最后,应当加强固定资产事后管理工作。在对资产开展调拨及转让、报废等处置工作时,应当依据财政部门的要求严格履行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在完成处置后及时地进行资产核销会计处理,并及时地上缴资产处置收入,避免在单位内部私设小金库。
(四)展现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提升资产管理体系的功效
在信息化管理方式下,事业单位开展的资产管理工作更具科学化与精细化。在信息化管理优势被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信息化管理水平被逐步提高,使得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政府采购、单位的预算执行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应用信息化系统针对单位的资产开展实时查询与审批、分析等工作,对资产的变化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得以进一步地促进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应当流于形式,而需要向着更系统化的方向完成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这还需要单位内部管理层加强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积极引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时,单位管理者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得以助力单位能够更科学化、规范化地管理固定资产,对资产管理成效实现全面提升,确保固定资产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