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平等价值观的三维探析
2021-11-24
平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自阶级社会开始,原始社会中的平等状态就发生了改变,资本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从不同程度上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加以探究,剖析批评了旧的平等观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为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认识、解决平等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再视当前,平等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新时代始,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指数增加,对平等的追求也逐步增多。对此,国家给予重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平等作出了新的时代定义与要求,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平等作出努力。随着平等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与实践得以双重丰富,同时也给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带来了诸多福祉。
一、理论来源之维: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新时代平等价值观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新时代才孕育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如“兼爱”,新时代平等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多归结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回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产生,其渊源可到资本主义社会,它应时而生:当时的资本家占有着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以劳动力买卖双方的权利是平等的假象雇佣工人为其创造剩余价值。为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也对无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进行阐释。
(一)产生背景:孕育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时代条件。德国于1820年发起产业革命,大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先前经济落后的惨状。但在这个工业发展的新时期、新征程中,也隐藏着诸多问题。被机器大生产代替了的传统手工业导致许多农民破产,瞬间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然而资产阶级却因在经济上日渐“富裕”而力求在政治上也获取相应的地位与权力,在与封建统治多次斗争之后取得了主导地位,提出“平等、自由”口号,但口号的实质是为维持他们自身利益而不是救工人于水火中。至此,为揭露资本家的“假平等”阴谋,马克思毅然决然将无产阶级憧憬的平等作为他探究方向,担起了为无产阶级创作斗争武器的重任。
(二)理论渊源:马、恩代表著作中的平等观。其一,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起始之作——《论犹太人问题》在陈说通往人类自由途径时说:“在经济领域,经济的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就源自市民之间文化、等级存在着差距。在政治领域,少数人即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他们的权利必然只是要维护他们自己,因此,政治上也存在着不平等。但此时市民追求的平等,仅限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没有表达对更多领域中平等的追求。”其二,《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批驳“抽象的平等”,他认为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但抽象的公平实质上是有缺陷的。此外,他还阐述了平等的实质:“平等将会是一个历史过程,生活中现存的异化现象最终会被扬弃,随之阶级也会被消灭,最终真正平等的人类社会时代就会到来。”其三,《反杜林论》。在文中,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揭发了杜林平等观的真实面目,且恩格斯认为阶级对立完全消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标记。
(三)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容。从《论犹太人问题》时的不成熟考虑到《反杜林论》时坚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通过回顾分析马克思经典著作,结合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的研究,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容做出以下总结描述:“实现平等最基本的条件是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对人民剥削的根基,在私有制与资产阶级的摧残下,无产者始终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则,实现“真正的平等”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其关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共产主义取得胜利。最终,“真正的平等”的实现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达到平等,每人享有美好人生的权利是同等的,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不再遥不可及。
二、现实发展之维:平等观在新时代的内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长久地发挥着指导作用。同理到“平等”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位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基础,将各个时期的具体国情与其紧密相连,提出了不同的平等观内容。毛泽东的“平等”观念是实现个人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平等、政治权利平等、消灭旧社会的特权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的平等观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新时代始,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的平等意识逐步增强,先前的平等思想已不能处理新时代所有的平等问题。因此,习总书记再次提出一系列关于平等观的新思想,并将“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价值观的内涵就这样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中逐步丰富。笔者将其内容归为三部分:
(一)经济上追求人人物质资料的平等。物质资料的平等不是单纯的平均分配,而是按劳分配。此外,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必须“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分配不均等等。在企业间的竞争方面必须遵从“机会、规则、结果”的平等,习总书记对此“三位一体”的平等规则作出强调并力争将其贯穿于市场经济活动之中。新时代在经济上的平等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平等相比较而言,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时代性,具体内容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作为参考因素,再次完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二)政治上追求人人地位的平等。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新时代平等观在政治领域也提出相应的要求,除了先前人的基本权利的平等以外,新时代的政治平等还包括:首先,法律须人人平等,只要做出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动,不论是谁,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来实现国家的法制化。其次,党内强调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党员干部不享受特权,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党员干部应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再次,男女平等。这方面主要是为维护女性权利,受“重男轻女”的影响,现如今的职场上仍存在女性工作受限制的情况,为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是明智的抉择。
(三)文化上追求“求同存异”的平等。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使民族文化的活力产生最大化利益,就必须做到: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辩证地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我国要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复兴就必须立足于广大群众,引导群众保护当地优秀文化并认可他地的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惠民”,就是必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播开来。此外,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学习不仅可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能培养有文化的时代新人,久而久之,有助于缩小城乡经济上的差距。新时代的文化平等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一份特殊的力量,日积月累,我国的文化定会创造出新辉煌。
三、价值体现之维:新时代平等观的价值
平等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之意义,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共同追求,它的存在代表的不仅仅是价值观,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工作成果的期望。因此,新时代平等观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索。
(一)赋予平等观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能优于、久存于其他派别理论的因素之一就是它能不断容纳新血液。毫无疑问,我国的新时代平等观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继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而产生的硕果,二者一脉相承、目的一致。新时代要追求平等,只靠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涵、中国先前的平等思想是不够的,势必要针对时代新变化和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新时代平等观的产生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不再只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时代的产物,它是接纳新鲜血液的科学思想,也是能经得住时间、实践考验的价值取向。
(二)满足群众在新时代对平等的需要。新时代平等观满足了人民各方的新需要,并努力渗透于人民生活的各方各面。经济上,不论是缩小城乡差距、先富带动后富,还是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都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再创巨大成就而奋斗;政治上,平等观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的步伐;文化上,新时代女性的就业难、职场压力大、“重男轻女”等突出问题也得以解决,打破了旧思想与旧观念。总之,新时代平等观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方向、真正回应了民众心声的成就。
(三)符合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首先,符合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新时代平等观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推动依法治国的实施做出理论上的指导,与各领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全贴切。其次,我国未来数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达到“和谐”状态,必须要消除目前发展状况中的“不平衡”,新时代平等观的内容就是针对现存问题而做出有力回应。最后,我国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科学、适时、求实的新时代平等观正是切合实际的第一选项。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新时代平等价值源于历经时间与实践的双重考验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发展成为国家、人民解决时代新问题的“及时雨”。这表明,他是科学的、时势的、求实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渊源与新时代平等观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明确在发展和实现“平等、民主”等目标上应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