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探究
2021-11-24王译莹
王译莹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多元变化及传媒格局深度调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传播学专业,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上,还有很多方面尚存在不足,应不断创新,努力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
一、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1.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学专业整体概括
国际传播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国际关系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又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之一,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各大地方高校普遍将国际传播专业设置为国际新闻专业,相较于欧美国家新闻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地方高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时候,大多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然后有效调动各个地区媒体资源来培养专业人才。[1]地方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则会充分利用当地及学校教学资源,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同时了解我国国情、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国际传播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多,学生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史哲知识,还要对经济、营销、法律、社会、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传播学知识有所了解,还需具备新闻实践能力,把握新闻行业发展现状。
2.向外复合型国际人才不足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传播行业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注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成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重点。国际传播人员本身就承担着传递国内外信息、展示我国实力等职责。[2]但当前我国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向外复合型国际人才明显不足,地方高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来强化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人才不足等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狭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及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战略眼界、批判精神等方面的培育明显不足。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及时调整育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国际传播专业素养,还要适应复杂的国际传媒环境,拥有扎实的工作能力和崇高的道德追求。高校应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国际传播人才诉求,合理调整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方案,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闻传播学主要课程内容包含基础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有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课程;新闻业务则涉及新闻写作、采访、摄影及编辑等多项实践;新闻史主要包含外国新闻事业、中外新闻史等内容。这是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设置的课程体系,也暴露出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问题。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传媒体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传播学领域增加了媒介管理等内容,但远没有达到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际传播人才提出的高要求。[3]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网络采编、视频采集、图像设计、软件应用等内容,但从整体看,与新闻传播关系较为紧密的人文学科尚未与国际传播教育体系有效融合,使课程设置单一、无法有效凸显学科融合优势,不利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
3.实践教学不足
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很多地方高校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的及内容,教学方法则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即使有也是流于表面,实验设施十分滞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高校认为学校及课堂是理论知识传播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是在学生就业后去发展与锻炼的,在这种错误认知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提升。
4.实战经验师资力量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得以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这也是有效凸显高校教育实力的重点。[4]目前,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领域,从未从事过媒体工作,缺少实战经验及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虽然能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教育与传授,但对学生实战经验及能力的培养明显缺少经验,很容易引发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现象,无法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措施
1.注重顶层设计,促进培养模式变革
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得以提升,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变革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从制度层面来把控全局、统筹各方。我国新闻院系人才培养模式本就与欧美国家有所差异,因而要注重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坚持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良好的专业精神及传播能力,同时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诉求的合格人才。
2.培养国际视野,强化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不同国家、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人们拥有不一样的文化感知及符号系统,这带来的是意象信息的编码、解码方式差异。国际传播难点之一就是要有效克服这种差异,并且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为此,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新闻传播知识,同时还要使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真正拥有跨文化传播能力。国际传播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将眼界局限于本专业内,应避免让学生的认知、见解片面化,这不利于国际传播工作顺利推进,更容易造成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语义曲解的情况。要让学生参与传播媒体的国际竞争,使其对国际传播环境形成正确认知,同时引导其对国家、地区、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减少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5]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为学生开设应用外语、全球新闻传播史、中美文化对比等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跨文化传播打好基础。
3.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引进专业人才
要注重师资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新闻类传播学科在招聘人才时,大多是先看学历。从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更能有效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能为学生传授更高质量的传播业务知识,为其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地方高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专业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为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打好基础。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地方高校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充分尊重国际受众群体信息选择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信息诉求,认清国际发展形势,以此构建实践教育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6]首先,国际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及过硬的媒介素养,要针对部分高校传播实践经验不足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以提高学生新闻写作、编辑等能力。其次,地方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育时,要与时俱进,树立国际传播理念,为国际人才培养工作顺利推进打好基础。加强学生的理论培养,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教学方式。最后,地方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供国内外实地调研与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实践锻炼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成为国际传播人才。
5.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
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不可脱离媒体环境而存在,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技术及手段变革也促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两者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播主体不再受限于专业人员,而专业传播人员在这一过程中面临挑战。[7]地方高校要正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创新教学,借助新媒体技术占据网络舆论高地,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效果,让学生尽早适应国际传播技术体系,为其今后国际传播与发展打好基础。
三、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受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定要意识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新闻理想融入职业追求,成为具有扎实综合素质和出色专业才能的人才,为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