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究

2021-11-24陆怡如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红色

陆怡如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公民道德的天然营养剂,将红色文化运用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基于此,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须研究和挖掘其核心内容与时代价值。

一、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负面信息消解公民个体道德信仰的建设

道德认知和信仰构成了公民的道德能力,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理性辨析后形成的道德判断是公民个体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依据。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民不得不受海量自由传播的信息影响,未经严格筛选过的不良信息往往会弱化公民道德认知与信仰,对个体判断能力进行消减,阻碍个体进行合乎道德的行为和实践,从而影响公民个人的道德信仰建设。网络不但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虚拟领域极易于进行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渗透。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中,真正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被良莠掺杂、难以甄别的负面道德信息湮没,能简单满足人们物欲、博人眼球的负面文化大行其道,更容易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和泛滥。这些看似“无害”的数据、信息的背后往往暗藏着某种非主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意识和实践,从而消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正面影响。可以看到,近些年在网络空间中负面文化信息几乎覆盖了商业、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这种多领域的思想侵袭将消解人们对主流道德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弱化其影响力,混淆个体道德是非判断标准,使许多人不知道应该坚守何种道德原则。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中网络沟通的边界被打破,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坚持兼收并批判的视角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互联网,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声无息,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价值观的蚕食,从而产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与不信任,为西方的“和平演变”奠定基础。

互联网是一个获得信息极其便利的途径,西方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对我国公民进行渗透。由于这些社会思潮契合部分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社会成员的目标追求和意愿,因而颇有吸引力。即使这些思潮是非主流意识形态,但也表现出意识形态明确的价值诉求。表面上看,这是公民思想的自由选择,是简单的思想交流碰撞,但实则隐藏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阴谋。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公民的危害极为强烈,对这种完全否定党和国家以及民族历史的社会思潮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物质极大丰富后出现信仰缺失

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和优势被不断体现出来。但经济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被忽视,“金钱至上”成为许多个体甚至群体的行为导向,以至公民个体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责任感逐步淡化,迷失自我,公民群体中的道德信仰逐步瓦解。

二、红色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革命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在被赋予了时代使命后成为新的文化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探讨红色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发挥其价值的途径,关键在于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深入研究公民道德教育为什么需要红色文化。

(一)政治方向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2]同样,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尤为重要,政治方向好比指南针,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掌舵领航,是推进公民信仰建设的逻辑起点。红色文化蕴含着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其特殊历史所赋予的,具有激发公民道德意识的引导功能,在公民的政治实践方向上起主导作用。

红色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政治方向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对公民责任感具有激发作用。公民对社会责任的正确感知、准确判断及理解是树立责任感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凝聚了共产党人时代责任感的精神核心,它侧重于阐释作为时代公民的责任感的真谛,帮助公民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道德本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回应现实需要,对自觉理清国家发展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对社会责任产生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即对符合道德的行为产生敬佩,对悖于道德的行为产生憎恶,通过情感体验自觉反省自己的道德行为,逐渐向高尚的道德准则、优秀的道德标杆倾斜。

用现代眼光来看革命先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其范围涵盖公民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评价人们道德行为提供了基本价值标尺,也为个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

(二)对个人思想的浸润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用红色文化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也是一种革命教育。面对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针对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红色文化是能够使公民保持清醒头脑的镇静剂,能够帮助公民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渗透。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屈不挠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都彰显了红色文化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民面临困惑时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过去,相较于公民个体本身的道德诉求和内在需要,我们更注重红色文化的群体教化功能,从而使红色文化所诠释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表现形式同公民生活贴近得不够紧密。实际上,红色文化道德教育功能,就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人。通过了解公民对先进文化的内在需要,切合实际地施行教育宣传活动,会消除一些长久以来公民通过非正规途径得到的错误认识。

(三)塑造人的精神品格

通过优秀文化对人进行塑造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文化作为一种凝练价值观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悄无声息地起到传递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的作用,同时也在规范公民的行为。在革命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当代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渊源,可以起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营造良好思想氛围的作用,具有凝聚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意识的价值。

“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革命文化的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3]。通过对红色文化科学传播,在群众路线中不断探索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在先进个人与典型案例的引领过程中达到情感共鸣,在学习理论和具体实践相连接的认知互动中,完成从思想认同到价值认同,完成对个人精神品质的塑造。

三、红色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实现路径探究

(一)挖掘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

红色文化之所以独特,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形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键在于“红色”二字。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首先,红色文化不受到区域的限制。中国共产党人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以及革命事件发生过、影响过的地方都是红色文化区域。其次,就红色文化的形式而言,它可能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电影等传统形式,也有VR、新媒体平台展示等现代形式。可以说,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红色文化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存在形式的限制,也不因经济因素改变,是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具有永恒的开放性。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内涵,这是我国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依据红色文化开放性的特点,新旧形式相结合,灵活融入现代生活,开辟公民道德实践的新路径,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全面提升道德建设水平。

(二)促进公民心理认同与实践

首先,公民在心理层面上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成为百姓日常的行为准则,达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状态。从认同心理生成来说,在心理和情感上对红色文化产生归属感,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归属,并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红色文化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也能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而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起到促进心理认同的作用。

其次,提高公民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尤其是群体实践。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红色文化引导公民树立对待生活的正确理念,本身也是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开展各类弘扬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群体的生活实践中,根据群体属性开展不同形式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民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日常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起到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对民众的宣传,引导大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自觉地学习红色文化转变。在此过程中,关注和及时更新宣传进展与红色文化知识,提升活动的感染力、吸引力,凸显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提升红色文化的引导力。此外,群体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深化其对国家、社会的认知,逐渐明确其肩负的使命,从而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群体影响,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国家情况,逐渐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

(三)抓住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机遇

首先,要依托新技术的优势。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介向新兴媒介迅速更迭,现代传媒在红色文化传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G时代的到来为红色文化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但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整合传统媒介和现代新兴资源,发挥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有效性,打造红色文化全方位立体的传播。运用现代传媒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保留自己属性的同时,应该积极与新兴现代媒体保持良好的对接,专门版面的深入报道和网络直播的互动是现代公民更乐于接受的方式,一旦公民主动接受后,经红色文化传导的中华核心精神将潜移默化对公民道德进行塑造。

其次,响应主流学习的号召。党中央一向高度重视历史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红色文化作为贯穿“四史”的重要文化价值形态,通过结合“四史”教育支持公民的道德教育。讲好红色故事,凸显红色文化的历史教育功能,做到旁征博引,使公民在聆听故事中接受革命先辈的道德洗礼,形成宣传教育合力,不失为运用红色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

四、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代呈现,凝结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将在人们的道德教育方面发挥巨大的价值,对于帮助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具有积极意义。红色文化对人们思想方面的教育价值在于使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发展规律,并让个体行为合乎发展规律性和价值目的性,同时扩大自身的横向传播、完成代际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的优秀文化成果,将其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会有效建设社会成员的道德风貌,也适应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教育发展的需求。红色文化以适当、适用的路径融入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能有效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公民红色
论公民美育
红色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红色在哪里?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