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引领甘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1-11-24孙来忠
王 杨 孙来忠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多年来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充分滋养,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比如新石器时代文化、先秦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及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又多彩的黄河流域文化体系。从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出发,践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传承,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且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充分保护、传承黄河流域文化不仅可促进黄河流域文化的利用、发展,也能将黄河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连接起来,以此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保护和发展。
一、黄河流域文化的内涵
黄河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流,在漫长的历史中更是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因此说黄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河流,而是众多炎黄子孙心中的文化河流。从文化的概念上看,黄河流域文化可以被当作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其中更是包括了经济、政治、哲学、艺术、文化、语言、宗教及信仰等内容,就甘肃黄河文化来说,具体可包含以下几类:
1.黄河流域文化的自然遗产
黄河流域及周边存在大量有价值的自然名胜,比如崆峒山、黄河象化石等,这些遗迹是天然存在的,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密切相连,形成了人与自然密切的关系,进而形成了黄河流域文化中自然遗产类的重要部分。[1]
2.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祖先在生存且繁衍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物质载体,比如古寺庙、古村落、古长城等,上面有着大量人们活动的痕迹,形成了以长城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黄河流域地域比较广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导致各个民族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极具地域典型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2]
4.广大人民的精神留存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所在。黄河流域文化在数千百万年的发展中所展现的无穷智能和顽强斗志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黄土文化、治水文化、戏曲文化等具有一定激励意义和教育价值的精神文化,这也更是黄河文化中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留存。
二、甘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存、开发、利用的现状
1.文物开发利用不足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甘肃省有多处的文物景点,其中不乏数量大和价值高的古迹,不仅能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有的在世界文物中也能排上名次。[3]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城市,有着“历史文化之城”之称,以兰州市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大部分的历史文物未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开发、利用上明显不足。虽然在甘肃省内大部分文物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有的甚至被开发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大部分的文物管理和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只是贴上了保护标签,实际上根本没有保护开发措施。
2.古籍保存现状堪忧
甘肃省古籍文献较为丰富,仅是各大学的图书馆中古籍就达数万册,其中不乏多种善本古籍、线装古籍等,其他比如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等都有多种古籍。甘肃省各市、区、县图书馆中都保存着价值较高、数量较多的文化古籍。[4]如今,甘肃省文化古籍保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典籍的价值虽然比较高,但是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文献古籍数量可观,但是分布较分散,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情况;三是文化典籍的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原因,导致文化典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也导致文化典籍保存较差。甘肃省文化古籍资源较为分散,使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较为困难。
3.保护传承力度不够
甘肃省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扬地之一,文化内涵极为深厚。甘肃省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及语言、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手工等几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保护和传承。但是实际情况是,资金、人员、措施等问题导致整体的保护传承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衍生了严重的保护传承断层问题,不少的保护举措和传承手段都逐渐流失,导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4.地域文化研究不足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从炎黄时代开始,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当地的特色文化十分的丰富。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其文化体系更是与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相关。[5]甘肃省各地区的服饰、饮食、交通、贸易、节庆、娱乐、居住、生产、信仰等都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甘肃省地域特色文化比较分散,因为对大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不足,而忽略了文化的宣传,所以甘肃省内无法形成比较典型的地域文化。
三、创新引领下甘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
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华文化,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逐渐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甘肃省应深入发掘甘肃黄河流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而更好地在创新引领下制定出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规划,并且将“黄河文化”作为甘肃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标识,在深入发掘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将黄河文化的各种元素合理利用起来,对黄河文化进行更全面保护,促进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1.构建甘肃黄河文化遗产架构
甘肃省文化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黄河带状区域和河西走廊区域,这“一带”和“一廊”都代表着甘肃省不同的文化属性。其中“一带”是以为黄河流域文化为主,包括了黄河干流的文化和黄河支流的文化,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元素更是丰富多彩;而“一廊”则是以丝绸文化为主的,从兰州市一直向西北方向前进,直到河西走廊,有大量的文化故事和历史遗迹,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一带”“一廊”可以说包含了甘肃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甘肃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因此,甘肃省应当在围绕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引领之下,建设一个新领域和新板块,从而更好地围绕“一带”和“一廊”打造甘肃文化,以此更好地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传的保护传承的创新发展。[6]
首先,全面弘扬黄河文化。其一,实施创新黄河文化的新篇章,将黄河流域文化遗传中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及历史文化作为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中的特色文化,围绕着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故事,组织历史文化专家深入研究,进一步弘扬甘肃黄河流域文化;其二,构建创新黄河文化的新标识,保护好重要的文化遗迹,并发掘有文化遗产的人文标识、精神标识的文化内涵[7];其三,举办创新黄河文化的新文化,举办好“中国黄河文化节”“中华黄河母亲节”等新文化。
其次,从丝绸文化出发,全面弘扬河西文化。以“一带一路”的创新引领为依据,做好甘肃省河西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一,要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让其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盛会[8];其二,要打造“丝绸之路的文化路线”,让其成为甘肃省一条具有丰富文化的旅游之路,设计从兰州市出发前往敦煌的丝绸文化之路,从根本上创新自我文化的升华;其三,联合发展“河西文化”,全面围绕着敦煌、武威等地域,深入发掘甘肃省的文化资源,将河西地区的贸易文化、五凉文化、民族文化等发扬光大,在创新领域重现河西文化的丰富多彩。
2.建立黄河文化理论和数据库
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内容丰富及文化整合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黄河流域文化的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等的发展趋势,推出全新角度的研究成果。这从根本上深化了对黄河文化的解读和阐述,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文化体系,并建立了黄河文化的理论库。[9]从创新的角度全面梳理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完善文化遗产档案,也更好地保护、传承,形成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体系,建立黄河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分布、物质载体等黄河文化数据库。
3.加强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
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中文化种类和文化元素丰富,但是传承保护还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实践;因此,在整理黄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全面保护、修复其中的文化元素、文化遗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促进甘肃省各市区、县城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发掘、保护,并建设不同类型和属性的黄河文化遗产陈列馆、博物馆,更好地将其保护起来[10];其二,建立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联盟,充分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研究与交流。通过建立联盟,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联合起来,比如将农耕文化、伏羲文化及石器文化联合起来,一起进行文化历史交流和研究,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和传承;其三,发展并参与各种黄河文化遗产联盟的建立,深化其建设历史研究。
4.建设黄河流域国家文化公园
在甘肃省中黄河穿过的唯一城市是省会兰州市,兰州市也有“黄河之都”的称号。兰州在历史上也充分展示了有黄河文化元素的文化,比如牛肉面、羊皮筏子等文化符号,宣传、提升这些文化符号,能够宣传黄河文化。[11]甘肃省的黄河上游区域,是文化沉淀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应当利用兰州市“黄河之都”的称谓,建立国家级别的黄河文化公园,将甘南、武威、白银、天水、庆阳、临夏、兰州、定西等地区的黄河流域文化融入其中,综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创新黄河文化工程。还可以建设各种黄河文化的博物馆、展览厅,更好地创新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