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应用
——绘画艺术治疗中的神经科学研究探析
2021-11-24韩雪
韩 雪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人类文明伊始,绘画艺术就以超越民族和文化的方式被世代相传并根植于人们的血脉之中。绘画艺术除了具有美学意义,其本质更是一种表达与宣泄,同样,绘画艺术治疗(art therapy)通过引导患者自由表达,使其突破自身的防御机制,将不被意识承认的感受通过创作投射出来。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 sociation,AATA)将绘画艺术治疗(art therapy)定义为综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个体和家庭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改善认知和运动功能,培养情绪适应能力,以达到减少冲突和困扰的目的。[1]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先天或后天心理疾病。虽然如此,绘画艺术治疗依然缺少科学的实证化研究。近年来,绘画艺术治疗慢慢接受着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客观工具及研究方法的洗礼,这项技术也随之焕发出科学理性的光彩。
一、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绘画艺术治疗
1.绘画艺术治疗涉及脑区
绘画艺术治疗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表达、幸福感的提升及负性情绪的恢复[2],患者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将视觉、情绪及认知过程整合,由此来表达“我是谁”或“我的感受”[3]。因此,创作可以作为个体用非传统方式反思自我和重组思想的基础[4],这个过程集视觉体验、情绪整合和行为输出于一体。
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视觉、情绪及行为的整合提供了皮层和平层下通路。初级视觉皮层位于枕叶,这个区域包含对视觉刺激的方向、运动、纹理和颜色做出反应的细胞模块。纹状皮层对视网膜节细胞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后,再将信息传递给视觉联合皮层。[5]153情绪各个成分的整合是由杏仁核控制的,杏仁核位于颞叶,由多个核团构成,若激活其中的中央核可诱发一系列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5]288运动知觉涉及初级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及前额叶皮层。大脑半球深部的一组核团基底神经节也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可以对随意运动起到稳定作用,能对肌紧张进行控制,也参与手指精细动作的形成。这些神经结构与小脑有控制、调节运动的功能。[6]
2.神经可塑性
绘画艺术治疗之所以能改善患者的情绪表征及行为方式,是基于神经可塑性这一概念。大脑在学习或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大脑神经的高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我们的大脑终身都有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修复与改变。已有研究表明,改变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自身行为模式会带来大脑功能的改变。绘画艺术治疗通过引导个体创作和表达,在重复和强化中诱导相关脑区神经元突触的连接变化,从而促使个体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二、利用神经科学技术测量与记录治疗过程
1.对绘画艺术治疗过程进行监控与测量
Walker等人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了遭受过创伤性脑损伤(TBI)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役军人在绘画艺术治疗前后的静息脑神经网络的变化。这项研究基于fMRI领域被广泛探索的默认模式网络(DMN)的相关研究结果。DMN在静息状态时,存在较强的自发性活动,而在执行具有一定难度的认知任务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TBI和PTSD的研究中都报告了DMN连接异常,疲劳、焦虑及认知障碍都有可能导致DMN连接异常。军人用颜料、黏土或其他装饰物对空白面具进行描绘。实验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创伤主题和爱国主题的面具绘制,结果显示,两组军人的fMRI结果和自我报告数据均出现了显著差异,绘制创伤主题面具的被试相较于爱国主题被试表现为更低的DMN活动,同时PTSD得分高。在事后报告中,创伤组被试表示制作面具使其回忆起关于死亡的记忆;爱国组被试则表示整个过程是愉快且有益的。在这个研究中,fMRI提供了精准的测量方式,可以探查被试在治疗过程中静息状态下的“精神状态”,可以监测、展示大脑变化。
2.收集奖赏通路激活信息
与观看艺术作品相比,创作艺术作品已被证明可以改变几个大脑区域特别是顶叶和额叶皮层之间的功能连通性,同时可以改善抗压能力。Kaimal等人使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检测了三种不同绘画任务(涂色、随意涂鸦、自由绘画)过程中大脑的激活情况。结果发现,三种绘画任务均导致内侧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其中随意涂鸦状态下激活程度最高。一般来说,前额叶皮层与高级认知功能相关(如调节思维、情绪和行为),而内侧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奖赏回路的一部分在情绪、情感和动机系统中发挥作用。该实验表明,通过绘画创作可以显著激活奖赏回路,提高参与者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可移动测量的穿戴式设备,fNIRS可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研究者可以在个体绘画创作时收集其大脑皮层激活信息。
3.考察生物指标的变化
通过收集参与者的唾液样本,评估其治疗前后的皮质醇水平也是一种考察绘画艺术治疗有效性的科学方式。皮质醇(Cortisol)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时用来专指基本的“应激激素”,也是被广泛研究的压力标志之一。唾液皮质醇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指标可以测量个体压力反应的变化。研究表明,参与者进行绘画艺术创作后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Kaimal等人发现,短暂的绘画创作导致被试产生了生理变化,75%的参与者皮质醇水平降低,而另外一小部分参与者皮质醇水平升高。在后续的自我报告中,参与者大多表示绘画创作使其感到放松和愉快,压力得到缓解,因而更专注。这项研究证明了绘画艺术创作在调节情绪方面的有效性,而小概率的皮质醇水平升高说明绘画创作有可能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的深层唤醒,进而引发更大的压力感。此外,绘画创作诱导了冥想状态,冥想可以降低脉搏、呼吸、血压和新陈代谢速度。
三、神经科学为绘画艺术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1.构建治疗方案
情绪、认知和学习的生理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治疗师将理论和实践融合,构建新的治疗方案。Gazzaniga和Sperry对左右脑之间的功能差异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认为左脑掌控认知、言语及问题解决,而右脑擅长视觉、运动和整体思维。Schore指出,与情绪相关的边缘系统与右脑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假设,左脑掌控认知与逻辑思维和右脑掌控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往往无法结合,即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偏差,通俗地说就是知道却做不到。基于此,Cartwright首次提出双边艺术(bilateral art)方案。双边艺术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艺术治疗方式,可用于家庭关系、创伤和丧失等问题的疗愈。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左脑和右手脑都参与其中,以应对相反或冲突的感受。
参与者在一张标有中垂线的白纸上分别用左右手绘制主题场景,场景为预先根据治疗目标设定好的问题。白纸的左侧用左手绘制,右侧用右手绘制,两边需要绘制相矛盾的主题,比如“我很好”与“我不够好”。随后参与者需要对相应问题进行七点评分,以此来评估治疗前后对同一问题的信念强度。该方案通过左右手的参与,对认知与行为进行整合,将扭曲的信念调整到更适宜的状态,使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同步进行,以达到消除偏差改善负面情绪的作用。
2.优化治疗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颜色识别、立体知觉、时间分辨和运动知觉等能力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损害,患者在辨别蓝色和绿色时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可选择黄色、红色或橙色等暖色系艺术材料。对这些特定缺陷所涉及的神经机制的理解可以为艺术治疗提供信息,从而使治疗方案更精准。在一项个案研究中,Guseva发现,有强烈对比色的艺术材料更能吸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当注意力被吸引后患者更愿意参与后续活动。由于触觉体验可以激活视觉皮层;因此,除了平面形式的绘画创作,治疗师还可以引导患者拼贴画、串珠等包含触觉体验的创作方式。这项个案中,患者在串珠创作后主动分享了内心的情绪感受,这说明对不同症状的神经生理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治疗师通过微小的改变增加患者参与度并优化治疗方案。
3.促进多学科融合
Hass-Cohen等人提出了一项基于艺术疗法的慢性疼痛评估方案,该研究被证明可以有效帮助患者评估并缓解疼痛。这项评估方案中,患者在治疗师引导下进行四次主题绘画,包括“画出你的问题”“画一个自己的形象”“画出可以帮助你的事物的形象或符号”“画出健康轻松的自己”。前两幅画会呈现患者的疼痛感官体验和情绪及认知的表征;第三幅画可以帮助患者找出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资源;第四幅画用来评估患者能否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持续的慢性疼痛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从而导致失控和无助。为了节约认知资源并在痛苦中幸存下来,人们从积极的防御疼痛转向被动方式,了解上述神经机制,有助于指导治疗师借助患者的绘画找到使其积极应对的外部资源。有研究提出,杏仁核和前扣带回皮层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触发内源性痛觉调节机制。此时,人体会释放天然的荷尔蒙,相当于一种止痛剂,这种对减轻疼痛的积极期望能产生类似于吗啡的止痛效果。该研究将绘画艺术与医学治疗有机结合,不仅进行了疼痛评估,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慢性疼痛症状。
四、面临挑战
1.绘画艺术治疗涉及不同脑区
绘画作为人类一项与众不同的技能,是人脑向复杂的符号和交流能力进化的标志。但是,绘画在神经科学领域所受关注甚少,或许是因为绘画创作涉及更多的认知神经加工能力,包括视觉空间技能、注意机制、对空间的不同心理表征、概念性知识、运动规划和控制机制及空间操纵能力。例如,一条线的构造归因于视觉—空间能力,还是运动执行能力,研究者无法将某种绘画艺术创作结果进行具体归因。
2.绘画艺术治疗的主观性
首先,艺术创作和创作过程是主观且个人化的。大部分的绘画艺术治疗都是以个案形式进行的,治疗师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艺术创作是当下感受和表达的组合,即使是同一个来访者也无法复制自己的创作。其次,绘画艺术治疗是一种互动关系,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平等的交互性,咨访关系是治愈的基础,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治疗师是不同人格的载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与来访者形成不同的咨访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主观的,很难监测与控制。神经科学在深入治疗过程探究时,所得的数据结果往往只能说明该个案的变化,不能将变化推及其他群体。更重要的是,艺术治疗的主观性和额外变量的产生导致无法复制测量过程。
五、结语
神经科学为绘画艺术治疗的科学探索提供了一个框架。一方面,神经科学的方法与设备可以有效测量艺术治疗过程中参与者大脑变化的数据,使绘画艺术治疗的过程可以呈现,帮助治疗师理解患者的创作过程;另一方面,神经科学相关理论为绘画艺术治疗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并扩展了治疗范围,神经科学研究可以用来支持治疗方案的开发与评估。
由于艺术治疗涉及不同脑区,目前,研究在整合方面尚不充分。此外,绘画艺术治疗的主观性也是导致神经科学的考察结果无法延伸的原因之一。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治疗师、艺术家、心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们交流互动,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