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2021-11-24刘欣怡

活力 2021年24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理念

刘欣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便是高校教育系统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极为重要。而随着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与深化,思政教育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创新和优化,才能契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并实现教育水平的切实提升。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准确把握,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思政教育革新和改善,能够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概述

(一)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理念是指在教育中以道德、品性作为育人关键和要点的理念。实际上,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立德”一词的出现可追溯至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而“树人”一词也可追溯至《管子•权修》一书。历经数千年文明的发展,立德树人逐渐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理念。早在2006年,胡锦涛同志便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理念。之后随着十八大、十九大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取替的重点。

要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准确把握,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立德”,什么又是“树人”。其中,立德指树立德业,即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品行。自古以来,我国便是高度强调和重视道德品质的国家,德才兼备更是重要的用人标准。而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能力,还应当具有高尚的品质,能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拥护祖国、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将个人信仰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相融合,兼具良好的公德与私德。而树人则是指培育人才。新时期背景下,人才已然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要点所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数量越多、总体质量越高,国家的竞争力就越强。全面加强树人工作,提高树人质量,正是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良好、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立德树人是以统一而辩证的关系,对立德与树人进行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所在,以思想、信念、品质、道德培育作为人才培育的基础,是保障育人质量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树人是立德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以道德、品行培育为基础并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全面推动知识、技能、审美、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有效培育,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新时期背景下,立德树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是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开展的,另外也会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乃至社会活动进行补充,其面向的对象为广大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活动加强引导,进而从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往往还具有课程教学时间短、教育内容更新慢、教育方式主要为书本与多媒体教学、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始终、入党前后教育存在偏差等特性。高校课程体系较为复杂,课程数量较多,而思政课程通常是选修课,课时较少,相应的教学时间较短。由于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教育内容必然会与思政课本紧密挂钩。而课本内容更新较慢,难以完全紧贴时代发展与时事热点,这导致思政教育内容依旧是以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理论内容为主,难以提供实时更新的内容。而受限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内容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加以落实,实效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另外,在落实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通常高度尊重学生主体性,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工作。部分高校学生会在高校期间入党。不管是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还是正式成为党员,学生往往都需要接受更为系统化、专业化、深度化的思政教育。

(三)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理论。

首先,满足高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新时期背景下,整个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升,德才兼备是优秀人才必须满足的基础要求。这意味着德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而思政教育正是高校落实德育的重要手段。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基础,以学生成长发展为要点,才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巩固基石,指导思政工作科学、高质量落实,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可靠支持。而且,立德树人是在确定德育重要性与优先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的综合化引导,全面推动着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能力、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精神意志、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的综合化发展,对学生适应社会并成为合格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言有着积极意义。

其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和规范,着重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人才”等重大教育问题,通过高水平的教育打造一支能完全胜任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任务的优秀接班人。党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代背景下,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教育方针,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进而将高校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国家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优秀教育。

最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正确价值观念、良好政治素养、优秀思想道德的人才作为基础支撑。立德树人理念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优化,坚持将德育放在育人的关键地位,着重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引导,自然能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并基于此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这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教育,进而形成以思政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为辅助和补充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原本较为单一、孤立的思政课程,拓展为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综合课程体系,让所有课程都能有效承担一定的思政教育职能,进而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更新较慢等问题。

在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五点基本原则。

其一,德育为先原则。德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核心与关键。在推动各课程参与思政教育的进程中,应当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进而保障德育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践行德育为先原则时并非要以德育取代智育,而是要促进德育和智育的有机协调,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渗透与践行德育。

其二,以人为本原则。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课程教学,其本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而服务。故而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程中,同样应当坚持将学生放在中心和首位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兼顾课程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及落实。

其三,整体设计原则。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旨在形成全局、全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模式。高校课程体系较为复杂,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合理设计,方能保障各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针对某一门课程,也需要从整体上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出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相冲突的情况。

其四,有机融合原则。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传统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而要保障相应的融合质量及教育教学实效,必然需要按照科学方法、合理策略进行有机融合,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否则不但难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还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质量。

其五,特色发展原则。不同课程往往具有不同的特性、内涵,这意味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不同课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不同高校的校训、育人理念、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等都存在差异,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学校自身特色融入其中,更好地契合本校实际情况,保障育人效果。

在具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其一,做好顶层设计与多方协作。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全局、全程、全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科学指导与明确规划,同时对各方主体进行有机协调,才能保障整个体系的有效构建,使各门课程更好地承担与发挥思政教育职能。学校党委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是代表党中央在基层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组织,自然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校党委应当与学校领导展开全面交流、深入合作,并从党的理论层面出发,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时代进步需要探索更具科学性、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向和目标。另外,要成立专门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校党委领导小组,强化各部门间的协作交流,积极构建合理方案,有效发挥校党委作用,推动课程思政良好建设。学校宣传部和教务处也应当对自身权责进行综合、明确把握,弄清楚自身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的顶层设计与引领作用。以宣传、领导为基础,以综合落实为要点,组织广大教师深度参与到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之中,真正推动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其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组织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之中,形成以思政教师为核心、以各课程教师深度参与及配合为要点的教师队伍,明确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具体责任与职能。着重针对各课程专业教师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强化其思政德育意识,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与思政教育能力。由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对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等进行深度挖掘,并通过适当创新、延伸、拓展、调整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从内容层面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

其三,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以思政课的创新与改革为引领,借助思政课在思政教育理论方面的优势,带动其他课程进行有效探索,能够进一步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深挖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坚定政治信念、强化精神理想、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则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化引导和教育。

(二)强化思政教育实践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落实到实践层面,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应当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促进德育和智育、美育等的有机协调,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深挖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专业化和生活化拓展、运用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等方式,全面强化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能从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理解、领略、感受和体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有效熏陶和感染,进而实现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另外,还可以积极尝试将校外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机会,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思政教育实效。

(三)借助互联网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乃至日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媒介。借助互联网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能够以更加契合当代高校学生身心特征、兴趣爱好的方式,落实教育工作,以更为新颖的形式保障教育实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互联网渠道的参与和配合,推动思政教育的趣味化、生动化、个性化转变,进而改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刻板认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需要以官网为中心,积极借助微信、QQ等平台拓展思政教育范围和渠道,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分享,开展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积极占领互联网舆论高地,以更具新颖性、互动性的形式优化教育。

结 语

综上可知,高校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创新和优化。高校需要对立德树人的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弄清楚立德树人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要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全面、良好发展的动力、保障与关键。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