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2021-11-24范新兰
范新兰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当代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高校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枢纽,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任重大,理应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1]
一、高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成长成才
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系密切。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成长成才。高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在正确道路上笃力前行,在迷茫时看清方向,在复杂社会中保持自我。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能够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的力量。
(二)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成各项事业的思想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强化担当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鲜明的价值追求、有良好的奋斗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终成为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是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中国梦为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坐标,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后备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者;因此,高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力量,使大学生坚定报国之志,振奋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有力的保证。
二、高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挥主阵地育人作用
1.教学中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有直接性和亲和力。[2]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其思想脉搏、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特点,紧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将革命精神教育与社会现实教育相结合,将成就教育与忧患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自觉行动。
2.拓展教学时空,创新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教师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求知欲强、头脑聪明,喜欢模仿等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课堂延伸的内容,广泛搜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选取的案例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认知、思维特点,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又不喧宾夺主。改进教育方式,采用集现场感受、实践锻炼、读书心得、情感交流、才能展示、参与互动、网络平台等于一体的方法,增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及针对性、实效性。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面时,可以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榜样人物、志愿者等;还可采取漫画、诗歌,法治故事、宪法宣传活动方案制作汇报等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具备法律能力,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加强大众传媒建设,实现价值导向,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1.抢占网络新阵地,把握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
大众传媒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能够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利用大众传媒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把握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熟悉网络,自觉培育网络素养,学会利用网络。高校在利用大众传媒时候要考虑媒体的选择、内容的策划、方法的运用、受众的差异等因素,保证传播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趋势,绝大多数高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高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抢占网络制高点,如,以热线服务、绿色游戏、心理咨询、网上论坛等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交互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旋律,从而逐渐植根于大学生心灵深处。
2.构建积极健康网络环境,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
互联网传达信息快捷、容易操作,内容丰富,因此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多变性、趣味性和自由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在为大学生搭建网络平台时,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利用大众传媒积极挖掘鲜活的教育内容、生动的教育形式,吸引并影响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充分做好“微”字文章,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媒教育实践活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平台,引发学生自发构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传媒环境,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自觉抵制网络消极文化。
(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契机,发挥时效育人效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实践活动教育的重要载体。[3]高校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为,科学适宜地把握主题教育的契机。
1.以重大事件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反映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民族精神。例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九运动”“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都是引导教育大学生了解历史、宣传民族精神的良好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重大事件、纪念日等,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艺术节、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教育,将不同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生的精神历史地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地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高校要充分利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一契机,用心、用情做好“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矢志奋斗奉献的良好氛围;在纪念“五四运动”期间举办弘扬“五四精神”的演讲比赛,在国庆期间举办弘扬爱国精神的征文比赛,在纪念“一二·九”运动期间举办红歌合唱比赛,充分展示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校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党史,知党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广大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重大节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为契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层次、持久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忠诚爱国、孝亲敬长、崇尚和谐、勤劳勇敢、诚信友善等精神内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实践载体功能。高校应结合节日的参与性、反复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充分挖掘各种节日蕴含的鲜活的教育资源,积极构建传统节日立体教育体系,创新传统节日教育的展现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在春节进行家乡民俗文化资料的搜集与传播,可以将宿舍文化与中秋文化相融合,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孝老、感恩、家风传承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以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平台,适时、适宜地推送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典故、学生作品、微视频等,使大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价值意蕴、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使大学生在思想认知、情感与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环境育人效用
1.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教育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建筑、校园生态环境等,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建设和谐校园为载体,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高校还可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公益广告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扩大宣传,强化效果,依托图书馆,利用校园电子显示屏、橱窗展板、教室走廊、张贴刊播公益广告,大力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报、校刊开设“人物”“榜样”等栏目,在官方微信平台推送“校园微榜样”人物故事,开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都能传播榜样力量。另外,学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体系部署建设,制定相应的规范机制,如规划机制、操作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这样才能做在实处,看到实效。
2.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校际联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高校应积极构建和完善社会实践机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增强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实践,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通过亲身实践,从中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锻炼顽强的毅力,培养坚毅的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可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校际联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将校园文化活动做大做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增强其育人效果的发挥。可以在校际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研讨与交流,具体可以灵活选择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三、结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贵在落实,重在践行。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时代意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既抓当前,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动力,多点发力;又要谋长远,循序渐进,坚持不懈。高校必须持续稳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