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路径研究

2021-11-24毕晶晶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职业

毕晶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持力量,蕴含着鲜明的时代诉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更多青年人能够重视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而职业教育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

“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三教”具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2]。通俗地说,“三教”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主要途径,形成一个闭环,进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3]教师是改革的关键,“谁来教”是育人的根本问题;教材是改革的载体,学生“学什么”取决于“教什么”;教法是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4]将“工匠精神”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有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崇高的职业理想的追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更好地适应工作,实现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的培养重任。

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困境与反思

(一)教师改革方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德才兼备的教师是支撑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力量,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改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师资引进层面看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上更加看重学历、职称,倾向于引进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师资。这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技能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践经验不足。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招聘条件上逐步重视并强调企业工作经历,但落实并不理想,缺乏相匹配的优厚条件和措施,吸引有实践技能经验的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仍偏重学历与科研水平,对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考察比重不高。

2.从思想认识层面看

部分教师选择高职院校就业,一方面是认为高职相较于本科层次院校科研压力较小,工作任务轻松。另一方面,教师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工作缺乏职业精神,认为自己是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理论研究是自己工作的重心,不重视自身的技能训练,不重视工匠、手工艺者、技术工人。同时,由于近年来,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压力增大,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初心动摇、信仰不坚定,工作中易急功近利,走捷径,浮躁,这最终会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教材改革方面

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教材偏向理论,忽略了能力导向,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未能及时体现。内容呈现形式陈旧,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疫情后,线上教学方式需求更加强烈,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

教材选用缺乏规范,教师自主性强,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教材编写随意,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愿花时间研究高职学生特点,出版教材以任务为导向,急于求成,教材出版周期短,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教法改革层面

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教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缺乏互动性,兴趣不高。部分教师秉持自己会什么就教什么的观念,自我学习提升意识不足,对高职学生特点及高职教育规律把握不到位,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未及时融入教学改革创新中,线上教学资源未与线下资源合理结合。教师仍是教育的主体,未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未让企业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缺乏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二、工匠精神视域高职“三教”改革路径

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注执着、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内涵也将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直接来源,“谁来教”对“教什么”“怎么教”具有决定作用,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教材、教法都离不开教师的选择。

1.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居民消费升级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有韧性、有钻研精神、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为国育才,新时代的高职教师应学习大国工匠精神,“执一事,终一生”,将教师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一项事业和生命守望;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严谨笃学、精益求精,不断钻研,提高自己,拓展知识,增长技能;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干一行精一行,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做到行业的专家与教育能手,努力将教学做到极致。深入企业一线接受技能训练,一边学习研习技艺,一边习得工匠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工作热情等。

2.教师要做好工匠精神的示范与引领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5]应让学生直接感受工匠精神的专注、敬业、创新等,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与同学的相处中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教师扎实的功底与过硬的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摒除浮躁之气,执着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扎根教育事业。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知识和技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知其对事业的热爱、执着,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3.教师应有匠人情怀

教师应对教书育人的事业全力以赴,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将温暖送到每位学生心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严谨治学,对工作、学生负责,如《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工作精益求精、系统全面思考教学内容,观察研究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育人纲要,是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而目前的教材与专业对接不紧密,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不够。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往,教材拘泥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虽然不少教材中知识内容以项目任务形式出现,具体操作性不强,仍存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从内容到形态变化不多。有些教材并未经过深入推敲,教材内容草率,未经过深入打磨。工匠精神强调追求极致,优秀的大国工匠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高职教材建设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教材改革。

1.编写有高职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适应“互联网+”需求,特别是疫情后,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建设新型如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打造素材丰富,具有添加图片、项目化案例、视频资料等高质量的在线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以缓解信息化资源不足,适应后疫情时代新的要求,实现资源线上共享。整合传统教材和线上资源,将传统教材中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立体的知识内容。

2.推动教材编写主体多元化、开放化

以往,高职教材一般由高职院校教师编写,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沿用传统理论型教材编写思路、方法,教材实用性差,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材编写应校企合作,吸纳行业资深技术人员、高超技艺的工匠,与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将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认知融入教材的每个技能点、每项操作程序,确保教材内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程,习得工匠精神的精髓,并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操守,真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教法层面

教法是育人的手段,好的教法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教法改革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校内课堂、线上课堂、企业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三种课堂在学生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学校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育人育才。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切实推动课堂改革,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不应是知识与理论的单向输送,而应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性,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开放性地探讨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效。

2.拓展线上课堂新视野

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线上教学资源,如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疫情期间,很多学校不能如期开学,线上资源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后疫情时代,要逐步完善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同学的学习途径和手段,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充分发挥企业的技能培养主体作用

加强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的技能培养主体作用,通过开展订单班合作,让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校企共建实训室,师带徒联合培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有利于探索符合高职办学规律与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师、教材、教法,工匠精神应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工匠精神视域指导“三教”改革实践,有助于“三教”改革取得更佳效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职业
90后大工匠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工匠赞
五花八门的职业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