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师的新挑战、新发展、新策略
2021-11-24刘亚杰
刘亚杰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赋予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使命,全球疫情对汉语国际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法,应对新时期的挑战。[1]
一、汉语国际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客观上的挑战
当前疫情下,汉语国际教育在使用远程线上教学方式时,网络教学条件有限、共享资源匮乏,给授课教师带来了不好的课堂体验。教师们在积极调整,努力在虚拟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保持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汉语国际教师进一步丰富虚拟课堂的教学手段,投入更多精力、体力、物力,弥补网课短板,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对中国实行围堵打压破坏了人文交流机制,汉语国际教育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这要求汉语国际教师在教学中不回避现实问题,不忘初心,积极弘扬正能量,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二)主观上的挑战
1.教师专业知识短板
以前汉语国际教师一般是学汉语言或汉语国家教育相关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汉语国际教师既应是具备汉语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的合格教师,还要是“知”“能”兼备、能“教”能“研”的行家。[3]汉语国际教师应加强汉字和中华文化知识的积累、基于外语教学基本原理而设定的方法训练,以及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4]
2.激励评价体系不完善
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专业,汉语国际教师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目前,高校汉语国际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科学研究,但职称评定还是在唯论文唯项目,在职称评定时存在过度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教学水平缺乏科学评价,对教学成果缺乏有效宣传和推广,这些不利客观使许多一线汉语教师无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得到应有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汉语国际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要有终身学习意识
在当代“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更应该有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充实学科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要时刻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新状况及其对汉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培养时代需要的学生。既要教授汉语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国际交流中体现个人价值。
(二)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高校汉语国际教师日常工作包括两大部分:汉语教学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许多教师忽略了科研工作。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无法兼顾,因为时间有限;但实践证明,二者是可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科研能够给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使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能够使教学更有效率;大量的教学实践能够为科研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使科学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服务于实践的理念,不发生偏离。因此,高校汉语国际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注意将实践案例用于相关的科研。
三、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方向
疫情对国际汉语教育虽然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国际汉语教育又在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更强,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增多。[5]我们要根据这些新变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6]
(一)开拓汉语教师国际性视野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形成“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推广”两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汉语国际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两种模式的运作过程,特别是每种模式下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需要不断充实“国际”的内容,如世界或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国别和区域的汉语教学形势等,从而胜任国际汉语教师的职责。[7]
(二)提高汉语教师的互联网利用能力。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国际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线上汉语教学相关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这也是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由此,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要重视互联网利用能力,掌握现代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更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三)拓展“汉语+专业知识”的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应该是一种“汉语N”的学科。[8]“汉语+”什么专业,我们就可以用什么专业的教师补上,我们要对这些非汉语专业的教师进行涉外知识培训。这里的“+N”被多数人理解为“+中国文化”,其实不然;N可以是“中国文化”,也可以是“中国经济”“医学”“法学”“环境学”“物理学”等学科。即使N是“文化”,“文化”也不应该只是“太极拳”“唱京剧”“剪窗花”等,应该更深入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层面。[9]否则,既很难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也很难适应其发展需求,更难适应“构建共同体”的需求。
四、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这次疫情使线下教学被迫转为线上教学。疫情过后,线上教学会成为汉语教学的一种模式,至少会成为线下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也就是说,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海外不能来中国本土学习的学生来说,线上模式具有极大的优势,将成为未来学习汉语的新模式。另外,即使到中国本土留学,线上课程也是学生自学汉语的最佳补充形式。例如:就“正反疑问句”语法点的教学形式我们做过试验,7分钟微课教学和30分钟的面对面教学,教学效果是差不多的。可见线上教学有极强的时效性。因此,作为汉语教师,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试验适合采用线上教学的知识点,然后做成微课资料供给学生线上学习。
(二)项目制学习模式
项目制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个项目让学生一同完成,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相应知识的过程。本文提出的项目制学习是整个课堂的“主菜”,而不是教师主导课堂的“甜点”,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此模式能够实施的前提是把传统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做成示范性网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播放列表,让学生事先做好网课知识的预习。教师基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学生展开资料收集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学生学习到“新目标汉语口语”谈休闲娱乐,谈时尚,谈美食、谈教育、谈售后服务等这些课程的时候,每一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项目让学生来完成。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项目,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组员各司其职团结协作。项目制教学只是启发式教学,而学生要在课上全面讲解自己的成果。教师做评估检测,鼓励学生互评。这种项目制的学习模式,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公。
(三)导师制培养方式
项目制学习模式把教师从备课做课件讲课中解放出来,然后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一个教师只需要针对最多15—20个学生,而且他与这15—20个学生是四年一贯制的,就等于从入学到毕业,全是这个教师在负责这些学生。教师对所管理的学生了如指掌,包括他们的生活、家庭梦想。学生可以向导师倾诉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上,导师让学生参与其他同学表现的打分、评选。比如,导师留一项作业是论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各组完后,其他组学生为其打分,然后教师打出自己的分数,并告诉学生打分的理由、依据,帮助学生修订自己打分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判断。这种判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能力,它替代了教师的评语,让学生知道除了学习知识、考试成绩、完成项目之外,还要能够站出来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四)启发式自主学习
学生初入大学,都会有一段适应期,因为之前高中学习的自律性彻底被破坏了。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是精通、自主、目标;即要让学生给自己定一个高的目标,帮助形成精通、自主和目标感,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SMART原则
S是Specific,就是有特定的目标;M是Measurable,是指可衡量的;A是Attainable,是可以实现的;R是Realistic,是现实的;T是Timebound,是有时间要求的。也就是说,作为导师,每月、每周都要问学生:你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
2.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体现在学生如果感觉哪一部分内容没有充分掌握,可以反复学习;一旦掌握了,就继续学习下一部分内容。
五、结语
世界政治经济形式复杂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汉语国际教师的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越复杂我们越要有准备,越激烈我们越要有实力。面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汉语+专业知识”的短板,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新出路、新策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