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领办添活力 发展致富新门路
2021-11-24王绍强
□ 王绍强
院北村位于郯城县红花镇驻地,紧邻205国道和京沪高速红花埠出口,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山东南大门”“中国结艺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院北村大力发展“中国结”产业,借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势平台,抢抓扶持政策,汇集发展资源,用产业促发展,筹划建设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加工基地,以切实举措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党建引领,整合优势资源。“中国结”生产在院北村的发展有近30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作坊式”的生产,到今天发展成为全国“中国结”生产加工基地,市场份额占到70%,一路的发展,离不开支部的引领。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省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商讨适合本村的发展路,最终决定成立“中国结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集中起来,整合现有资源,拓宽红花“中国结”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路子,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集生产、加工、展销于一体,拉长“中国结”产业链条,使得“中国结”文化产业成为促进集体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促进就业增收。合作社积极发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教授妇女、老人“中国结”的编制技术,由她们向合作社提供手工产品,合作社负责集中收购,企业做好销售。如今,“中国结”生产已扩展到全镇55个行政村的1200多个农户,同时辐射带动归昌、杨集、高峰头等10多个乡镇、120个村街的8000多个农户常年从事结艺编织。
创新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合作社在做好“中国结”生产的同时,也对电商从业者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定期授课,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可把“中国结”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售卖。同时,党支部积极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为“中国结”产业注入发展力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做好“中国结”生产销售的同时,积极打造院北“中国结”品牌,先后六次举办“中国结”编织大赛,建设“中国结”文化广场、“中国结”编织艺术展馆,将“中国结”列入红花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成立了“中国结”编织协会,组建了“中国结”发展服务中心。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每年可为村集体实现收益近10万元,同时也为全村3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40余户贫困群众有了稳定收入实现脱贫,合作社就像一个“聚宝盆”,为集体和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