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观变革探究

2021-11-24范春利崔国富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问卷大学生

范春利 崔国富

(1.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2.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今天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与盛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度越来越高。然而,很多高校大学师生仍然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的现实情境,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师生知识观仍处于传统应试状态。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具体包括对知识的本质、类型、价值、习得方式等内容的认识。学生要想进行创新性学习,要对知识有一个新的理解,树立与创新创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观。

一、适应创新创业需要的知识观分析

在当代创新创业的实践追求下,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知识观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背景下的知识观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可靠、内在、开放的知识本质观

知识的本质即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我们需确立一个知识是“可靠真理、具有主观性的开放体系”的知识本质观。人类认识成果不断更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追求终极真理时要保持“相对性”的态度,从而实现在人类已有理论和结果的基础上再创造。休谟曾说过,“科学存在于人的认知范围内,并且为其能力和官能所判断。”[1]因此,个体基于对事物的主观能动思考而产生的创新,使知识创新具备了主观内在性。与此同时,由于知识创新具有主观性,个体在创新过程中就需要扩充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主张知识的整体性[2],即大学师生应走出自己设定的学科圈子,将各学科知识置于一个开放的视野下,不断吸收借鉴各学科的思想、方法,从而发现新事物、探索人类世界新奥秘。

(二)互补性、多维化的知识价值观

受实用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人类对知识的价值认识偏向对立和单一维度,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知识创新丧失了长久性与广泛应用性。要想适应创新创业要求,则需建立多项互补、多维统一的知识价值观,既能认识到知识指导人类求知已满足人类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与了解外,还需认识到个体的生存不止停留于学习已有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有社会,而应以实践创新为导向进行拓展;既要认识到知识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和对人们进行物质生产需要的促进作用,也要认识到知识对满足个体内在需要,以及提高人类的精神活动能力的精神价值;既要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技之长、满足个体需要,更要立足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帮助国家治国安邦、提高人民人文素养,以传承人类文化、为社会服务为导向时,学生将超越原有的小我境界、拓宽学生视野、创造新的知识。

(三)主动、求新、实践的知识习得观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3]87;同时,没有主动求新的学习,也就无法实现知识创新。当学生只以适应现有社会而非促进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时,学生的创新也是无从谈起的。大学创新创业要求大学生应意识到,“知识的习得不是机械地接受人类的认识结果,简单地将外在的经验置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而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4]。要想促进知识创新、社会进步,还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检验理论并完善和创新理论,运用新的理论以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如此反复循环,将创新理论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无论何种知识的习得都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和记忆现有概念和结论上,那样只是“半截子工程”。

二、大学生知识观现状调查

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创新教育背景下的知识观特征,笔者编制出“创新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识观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知识观和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行为表现两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结合个别访谈弥补问卷法不足。研究以S大学文理科部分大一、大三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采用随机取样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在大面积发放问卷前,先发放50份问卷进行初测,并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18,KMO和巴特利环球检验显示KMO值为0.587(大于0.5),Sig值小于0.001,说明该问卷有效。

(一)大学生知识观存在的问题

1.知识本质观——知识永恒不变且客观外在

知识本质观均值为2.6916。调查表明,58.8%的大学生认为知识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59.9%的学生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规律,且在知识的真理性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2.138,P=0.034<0.05,相比文科生,理科生更易产生知识是绝对真理的认识)一名文科生在访谈中表示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如果针对某个问题来说,它是可以转化的”;而一名理科生则认为,“知识当然是永恒不变的,对的知识就一直是不变的真理。”

2.知识价值观——以实用为价值判断标准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能认识到知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非对立;访谈中学生也表示,知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价值比较,问卷调查中有54%的大学生并不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比人文知识更有用,还有46%左右的学生同意这一说法或难以判断。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更实用、更有用。一名文科生认为:“现在经济的发达,都是需要理科的知识,需要创新。”理科生也表示人文知识离生活实际较远、不实用,“还是贴近生活实际、比较实用的比较好”。学生在认识知识价值的过程中以实用性为价值判断标准,更注重知识的物质经济价值而忽视知识的精神价值。

3.知识习得观——易陷于被动的理解记忆

在知识习得之主动——被动维度上,56%的学生能意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44%左右的大学生则认为只要掌握知识即可,主动被动无所谓。面对接受式学习还是创新性学习,74%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并非只是接受现有知识,这一认识满足大学创新教育对创新性学习的要求。在知识习得的记住概念和结论的认识上,60%学生表示学习知识并非只是记住基本概念即可,40%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或难以判断。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缺乏创新的问题表征

1.学习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

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情况中,50%的学生表示很少质疑。访谈中一名文科生表示,自己很少去质疑书本知识,也很少在考试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态度是“唯书是从”,出现了创新心理障碍,这对学生创新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通过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能够寻找到记忆的技巧,“不然你要是死记硬背的话,过两天全都忘了”。学生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客观规律,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学校和教师整理成固定知识体系的学习情境当中,学生学习知识不过是为了增加事实材料和现成公式,最终形成以记忆事实为目的的学习行为。

2.书本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考试

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目的与学生对书本理论的价值与实践操作练习的价值比较显著相关。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书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但45.5%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应对考试,15%的学生表示对此难以判断。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呈现出一种矛盾心理,既不予质疑地依赖书本知识,又不能真正领会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由此可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价值并未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存在偏差的,这种矛盾心理和偏差认识进一步阻隔了学生的创新学习之路。问及学生能否通过阅读其他学科知识来理解所学知识,一位理科受访者则表示,“现在很少看别的书了,互相都联系不到一起。”

3.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

问卷调查发现,除上课外仍自主学习的学生占46%,且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与知识习得观中的主动与被动学习这一维度情况显著相关。面对接受式学习还是创新性学习,60.4%的学生表示主要是听教师讲授。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大多数时候都是接受知识,一方面可能就是习惯了这种方式,另一方面可能是受教学的局限。”面对知识的实践应用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学习主要停留在理解记忆书本知识的阶段,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因为有考试,“所以我们只能是停留在我知道这些知识,然后可能也会理解一下,大多数时候就是背诵,为了应付考试”;与此同时,学生表示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实质机会很少,且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大多是“坐听式”实习,并不能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知识观的转变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知识观现状并不乐观,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知识观的转变不仅与基础教育的惯性有关,同时也与高校课堂教学及学生自身密切相关。对此,本文试图提出转变策略以帮助学生转变原有应试知识观,形成适应创新创业要求的新的知识观。

(一)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转变学生的知识价值观

第一,重视通识课程,重审知识价值。通识课程体现的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即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人才的教育。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认为博学多识可达出神入化、融会贯通之境界。通过学习通识课程能够沟通、融汇文理学科,使大学生重新树立互补的知识价值观。第二,拓展专业课程,拓宽知识广度。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专业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导,从“专”走向“通”,加大专业拓展范围,不仅是相同相近课程的拓展,还可以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开设二学位课程进行拓展学习,进而利于学生创新。第三,加强实践环节,力求知识创新。当今大学生身处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仅仅学习现有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在不断前置学生实习见习年级、增加学生实习见习机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学生的实践参与度,避免走排场、“坐听式”实习,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学生创新机会。

(二)教学内容更新活化,促进学生知识本质观变革

第一,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形成开放知识体系。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封闭等问题,选用“经典”教材常年不变。新时代需要新思想,通过教材的及时更新,让学生感受学者思想,感受知识并非永恒不变,让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感悟新的观点,体会知识的开放性和学者的创新思维,以启发学生创新;通过教师涉猎专业领域前沿知识,让师生形成知识是动态变化的知识本质观。第二,教材贴近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新。中国教材普遍存在晦涩、枯燥的通病,大学生所用的教材内容大多是教师教学高度凝练的、系统抽象的知识,将完整的知识成果全盘交给学生而忽视学生自己不断试错的学习过程,也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学生作为学习者,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角,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卷入知识创新。

(三)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扭转被动接受的知识习得观

第一,教师观念需革新。教师行业一直存在这样的规律,思维宽阔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经验丰厚的老教师则思维固化。要想培养出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大学教师就应不断学习,以革除书本知识永恒正确的观念、消除书本知识权威的认识,只有这样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3]102大学教师应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席官”,以不断引导、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第二,教学内容需翻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书背诵,教师“灌”知识,学生“收”知识,等考试结束后又“扔”掉知识,这样的现象仍然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实时上演。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并结合教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生活,利用多学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体会知识的鲜活,最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所创新。

第三,教学方法需创新。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经常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成习惯。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教师需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在经历了解背景知识、形成核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寻找答案、反思总结等阶段,使学生思维力得到提升、想象力得到丰富,并启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索、去创新。

(四)转变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全面创新知识观

其一,评价内容应从只重视知识记忆转向以知识创新和能力运用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质量不应当只以学生知识占有量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更应当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探索力和知识创新力。其二,评价形式应从片面孤立式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高校教师在设计考察题型时应从客观性题目转为主客观题目相结合,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并提出自己的创新点,不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评价标杆;与此同时,除了采用笔试,还可以加入实践操作类考核形式,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其三,评价类型应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应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对教师“教”、学生“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评价,以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运用学科知识与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促进大学生知识观的转变不仅在于高校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完善,高校不断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积极开展校园创新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起到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阶段之前的基础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保护也尤为重要。只有基础教育阶段不再禁锢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大学生才能在科学的课程体系、鲜活的教学内容、教师科学引导、全新全面评价下,表现出突出的创新创造表现,进一步为社会与整个国家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问卷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