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11-24王婷婷郑媛媛
王婷婷 郑媛媛
[1.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纵观新闻传播教育多年来的发展,很多高校在各个时期都制定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智媒时代,随着媒体转型日益深入、媒介融合不断加深、人才需求的日渐增强,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地优势、守正创新,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思维,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路径。
一、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意义
1.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地方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结合本国国情和价值取向发展新闻事业。结合本国实际,积极主动学习和参考国外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充实和完善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智媒时代,地方高校需要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的理论、方法、模式带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2.努力做到正确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统一
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与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也要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将课程内容落实到新闻传播实践上。智媒时代,地方高校努力做到正确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统一,积极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服务。
3.培养具有正确传播价值观的人才
新时代的新闻媒体人应坚持正面舆论引导,使用正确的报道方法,将客观公正的事实展现在受众面前,弘扬正能量,更好地借助新闻媒体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主流价值取向。智媒时代,地方高校的传媒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面教学导向,培养学生对新闻客观真实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智媒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1.媒体社会责任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快加快,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随之加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是智媒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因此,价值判断能力是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也是提高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其他能力的前提。价值判断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价值观,二是传播与信息伦理。[1]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在智能写作、智能算法推送等方面,可能会使媒介产品缺少人文关怀、信息茧房等问题。因此,记者、编辑的介入至关重要,这是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工作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2]
2.核心业务能力: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使用能力
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人才需要掌握核心业务能力,只有拥有了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新闻传播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核心业务能力主要包括: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3]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主要是指在目前信息数据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分辨不同类型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工,将新闻的事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对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我们需要核查事件的真实性,并在众多信息素材中梳理事件的发展经过,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再结合专业化的报道,使其更具深度。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职业媒体人的信息敏感度、价值判断及专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解读和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只有更好地把握数据,才能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使数据发挥作用。
3.“隐性能力”: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
对于职业媒体人而言,认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认知能力是从业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信息、受众喜好、社会责任的提取能力,是处理情景时的创新合作能力。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业需要技术推动行业的发展,新闻工作者应该平衡好技术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成为技术的主人,更好地运用技术。传统媒体也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完成自身的转型,改变以往的新闻生产模式,适当减少机械式的新闻生产工作,增加体现创新创意、深度思考等含金量较高的内容。这是目前新闻传播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能对不同情境做出反应的认知能力,提取更多重要的信息,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促进各方面的互动关系,使其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因此,对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是目前传媒行业发展从业者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能力。
三、智媒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1.立足地方优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全媒型人才
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当以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为新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在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上要重视对学生全媒型思维和理念的培养,将传统单一型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使新闻专业学生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以“一体化”发展为主要方向,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对各种传播载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传统以培养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方案已不符合时代发展,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时代,新型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如分析用户阅读模式的算法模型、能创作新闻稿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的区块链技术等。新闻传播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行业形态,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地方高校要立足于智媒时代的特点,重视对学生新闻工作实操能力——数据分析、创作工具运用、融合多种媒体、产品策划、新媒体运营、交互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坚持守正创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设置课程和教材
智媒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从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着手。[4]就目前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来看,二者的更新和变化速度较快,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呈现着不断变革的趋势。因此,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面临新的任务——怎样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时俱进地探索创新。首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立足于社会传媒产业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知识课堂教学更新成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场景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的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其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渗透在相关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过程之中,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课程思政课堂;最后,地方高校在教材编撰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系列讲座教材进行授课,增强新闻教材的权威性和时代性,为学生提供更加活泼的课程形式。
3.加强校企合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搭建实践新平台
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注重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还要重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5]多样化的实验设备和坚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为地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下国内各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缺少资金支持,很难购买先进的拍摄、剪辑和视频制作设备,未能构建起先进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因此,部分新闻传播院校和地方宣传部、教育部合作,实施部校合作共建活动,为地方高校的传媒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保障。地方高校通过主动寻求部校共建和校企共建的机会,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积极争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大新闻单位的支持和资助,逐渐完善校内新闻传播人才学习实验设备。另外,地方高校还可以借助宣传部和新闻单位的力量,打造更多优质实习基地和新闻生产平台,促进学生的新闻实习实践与社会进一步接轨,实现针对性培养智媒时代高校新闻传播通才的目标。
4.加强人才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三教”即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中,谁来进行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针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来说,不仅要成为一名以“师德为先”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要以身作则,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要行为导向和准则的业界模范;既要从导向意识、新闻实务能力、媒介素养及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提升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自身作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立场稳、作风正,业务精”。同时,地方高等院校的传媒专业教师要深入调研新闻传播相关企业媒介融合进程,从新媒体实践入手,提升新闻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除此之外,高校新闻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记者和编辑作为学生进行新闻实践和提升新闻专业素养的重要师资力量,记者和编辑在新闻业务水平和新闻采编经验方面更加专业,他们能够在新闻业务方面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指导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新闻“学界—业界”联动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对业界最新样态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和了解。
5.整合优势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划分新闻传播类专业类别,是根据媒介类型作为划分标准,如新闻学专业更加倾向于为报社、通讯社、出版社、杂志社等传统媒体培养和输送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广播电视学专业则倾向于为国家和地方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和输送具有拍摄、剪辑、制作能力的技术性专业人才。随着媒体融合大潮流的发展,以媒介类型区分的专业设置显然不适应智媒时代媒介发展趋势。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兼具新闻专业基础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由此来看,智媒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当重视探索和应用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要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通才上。地方高校要注意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本前提,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质资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理工科高校发挥理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把传媒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网络传播和人工智能的教学上;综合类大学则重点培养全科传媒人才上。[6]进一步确保地方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合理处理“专业”和“全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