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课堂生成,激发思维活力

2021-11-24上海市崇明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半球赤道同学

●上海市崇明中学 姜 帅

【问题导向】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想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学生共同开展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读书先要会疑”,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课堂中如果没有问题的生成,就不可能生成问题解决的思想、策略、方法和经验。因此,问题的动态生成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然而,有些教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熟视无睹,或者蜻蜓点水般地简单回答。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中及时生成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活力,将其转变为课堂亮点。

【情境再现】

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画出并解释1月份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及其成因。由于在之前的课堂中对南亚夏季西南季风的成因有过详细讲解,在我原本预设的回答中,学生会顺利地将知识迁移,分析出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在2分钟的绘画后,小杨同学回答了问题。她说:“我觉得是东南风。因为这个时候受到南半球低纬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南风。”

此时,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我也觉得有点出乎想象:小杨同学平时基础挺好的,关于这个问题,怎么完全没有考虑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呢?

于是我说:“这是小杨同学的想法,我看其他同学好像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看?”为了不影响原先设定的教学进度,我叫了有把握将正确答案答出的小林同学。

不出所料,他不仅画出了正确的西北风,并且完整地分析出了成因。

正当我准备推进教学进度时,小杨同学举手了:“老师,对这个解释我有点疑问。确实,赤道低气压带会南移,但是移动的范围是5到10度,而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也会随之南移5到10度,但是我觉得它不会越过赤道继续南移,因此,澳大利亚北部依旧是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控制的。”

这个解释完全超出了课堂预设,甚至超出了高中教材需要学生理解的教学难度。原来,小杨同学不是没有将知识迁移,而是对这个知识点一直存在疑问。

我说:“同学们,接下来你们两两合作,讨论下她的解释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低纬信风带越过赤道继续南移的。给你们两分钟时间。”

此时的课堂瞬间非常活跃,我也看到了听课老师们在纷纷讨论。

2分钟后,几组同学主动举手表达观点。

有的说:“我同意她的观点,我也觉得不可能越过赤道。”

“我不同意。肯定会越过赤道继续南移的,你看7月份的时候,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不也是北移,并且越过赤道,才偏转成西南风影响南亚的嘛?不然南亚不是永远是东北风啦?”

“我觉得应该是此时南半球有什么强大的吸引力促使它继续南移。”

“是不是此时澳大利亚是低气压,吸引着气流继续南移?”

说到这里,部分同学在点头,似乎很赞同这个同学的猜想。

我说:“此处我觉得应该有掌声。”同学们和部分听课教师面带微笑纷纷拍手。“确实,7月份,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的低气压系统吸引着东北信风带继续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为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带来湿润的海风。刚刚的掌声,要给在座所有的你们。小杨同学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其他同学充分合作,解决问题。”

虽然,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原本设计的教学环节没有全部完成,但当我说“下课,同学们再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同学们眼神里的满足、兴奋,是听课教师眼神中的愉悦、肯定。

我想,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思考,多质疑,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远比“满堂灌”重要。

【分析与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面对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小问题”“小意外”,教师要用智慧去捕捉和判断,并将有价值的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点燃智慧的火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才能让课堂散发出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南半球赤道同学
勇攀赤道雪峰
英澳望远镜(AAT)
差不多和差得多
动物“萌主”在澳洲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环球旅行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家住南半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飘,雪的赤道